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教案设计高一语文教案设计诗两首《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诗两首《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11-01 11:58:42 | 浏览次数: 48518 次 | 栏目:高一语文教案设计
标签:高一语文教案设计,http://www.manfen6.com 诗两首《再别康桥》课堂实录,

 

  【小编寄语】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课堂教学实录情景再现,用身边的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今天,www.manfen6.com小编为大家收集到的这篇《再别康桥》的教学实录,希望能给教师朋友们在实际教学运用中带来些许帮助!

  师:同学们,今天很高兴能和你们一起来学习徐志摩先生的《再别康桥》大家知道康桥在什么地方?

  生:英国

  师:英国的什么地方?

  生:剑桥

  师:剑桥大学是英国的学术中心,也是风景优美的地方

  师:为什么说再别康桥?(展示图片并讲解)既然是“再别”,当属第二次离别徐志摩先生生前曾三次到过康桥,第一次是在1920——1922年游学于此,在这里生活学习了二年半的时间,回国前夕写下诗歌《康桥,再会吧》表达对康桥的眷恋之情;第二次,1925年诗人再次来到康桥,回国时创作了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在1928年,诗人故地重游,旧梦重温,见到这里的一草一木,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传世之作《再别康桥》

  师:那学习这首诗歌,除了了解这些背景之外,我们还应该了解写这首诗的作者,哪位同学来介绍一下作者?

  (学生交流)

  师补充:生读大屏幕上的介绍:徐志摩,浙江省海宁人历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经常发表发表诗作.徐志摩是新月派的代表诗人,新月派创建于1923年,地点在北京,创始人有徐志摩,胡适,闻一多,梁实秋等人此诗派也被称之为新格律派,讲求诗的格律此诗派著名的艺术主张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三美主张: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再别康桥》是”三美”原则的充分体现.

  为此,我们确定了今天学习的两个目标:一有感情地朗诵诗歌,二通过诵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师:首先请大家自由的,大声的朗读一遍诗歌,初步把握诗歌的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

  师 :读过一遍课文,请同学们抬头看大屏幕,下面字音你注意到了了吗?

  河 畔( ) 荡 漾( ) 青荇( ) 榆 阴( ) 揉碎( )

  浮 藻( ) 长 篙( ) 漫溯( ) 斑 斓( ) 笙箫( )

  生:读

  师订正并出示答案

  河 畔(pàn ) 荡 漾(yàng) 青 荇( xìng) 榆 阴( yú) 揉 碎( róu)

  浮 藻(zǎo) 长 篙(gāo) 漫 溯(sù ) 斑 斓(lán ) 笙 箫( shēng xiāo )

  (提示:有不会的或拿不准的都要拿起笔来记到书上)

  师:读准了字音,有哪个同学把这首诗读一下

  生:(举手)读课文

  (掌声)

  师:(对读书的学生)你的朗读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你自己感觉这首诗要读好应该注意那些问题?

  生:应该把握作者的情感,带着感情去读;再就是诗歌有韵律美,读的时候把握好语速

  师:非常好,请坐!

  (问其他同学)你感觉她读的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的优点是她把握了作者的情感,有感情的读课文,而且读出了其中的抑扬顿挫但我感觉她有些地方读得快了些

  师:那你觉得那些地方应该读得慢一些呢?

  生:比如说“寻梦?撑一支船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师:不错其他同学有补充吗?

  生:她有一个地方读错了,“在我的心头荡漾”她读成“在我的心上荡漾了”

  师:很好,听的很认真!要读准,一个字都不能错!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觉得这首诗很抒情,应该再读得缠绵一些

  (有学生点头,有学生笑)

  师:那你能不能带着你的这种理解给我们大家读一遍呢?

  (生有感情的读诗歌)(掌声)

  师:(问一个学生)你点评一下

  生:虽然声音小了一点,但更让人感觉到一种依恋的情感这点很好!

  师:你能给大家读一下吗?

  生:(犹豫)我感觉我还没有把握好作者的情感

  师:哦,这不要紧,我们才刚刚接触这首诗,我相信我们学完这首诗后你会读得很好的,先请坐!同学们,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研读这首诗,首先让我们来听一听名家是怎么读这首诗的?大家也可以在下面小声地模仿

  (听录音)

  刚才大家听得很投入,那你感觉录音和我们自己读的最大的区别在哪里?

  生:他自己都投入其中了,而且不仅声音有起伏变化,感情也在变化

  师:感情在变,同学们说对不对?

  生:对!

  师:那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的情感是如何变化的

  先看第一小节,(大屏幕展示)请大家齐读这一节

  生:(齐读)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师:认真看第一小节,作者在用词上有什么特点?

  生:用叠词

  师:请大家思考,为什么是“轻轻地”?

  生:我感觉是不是作者怕惊动了康桥,所以用“轻轻地”

  师:那我们再思考,为什么又怕惊动了这个地方呢?我们不妨作一个假设,如果在一个闹市里,我们是不是还害怕惊动了这个地方?

  生:(摇头)不会

  师:那说明这里——

  生:(齐声)安静

  师:是啊,因为如此安静所以作者“轻轻地”来又“轻轻地”走,那仅仅因为“安静”吗?是不是还透露出作者什么情感呢?

  生:我感觉还表现作者的万千离愁,

  师:他愁什么?

  生:“招手”可以看出作者要走但又舍不得走,对这个地方非常的依恋

  师:很好,我们用一个词来概括就是作者对这里是

  生:(齐声)依依不舍

  师:板书“依依惜别”

  带着这种“依依不舍”之情,请一个同学再读一遍这一部分

  生:读

  师:我们明显地感觉到这位同学在读的时候语速上慢下来了,来表达这份深深的依恋之情

  那我们比较一下和这一小节相似的最后一节,(大屏幕展示)

  生:(齐声读)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师:最后一节和第一节都有哪些异同?

  生:句式结构上一样,但用词不一样第一节用“轻轻地”而最后一节用“悄悄地”

  第一节是“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而最后一节是“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师:那你能说说用词的不一样表达地作者的情感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最后一节是写作者喜欢康桥的一草一木,但他却不会带走什么,他不想打破这里地宁静

  师:哦,那这是一种什么情感?换一种说法,作者离开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态度?

  生:洒脱

  生:潇洒

  师:情感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依依不舍”变作“洒脱地走”(板书“洒脱地走”)这种情感是怎么变化的呢?我们研读第二到第六小节,研读地时候我们可以带着这样地问题仔细思考,请看提示

  (大屏幕展示)每一节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提示:抓住关键字或意象)

  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五个小组,每个小组集体研究讨论一个小节

  (教师分组,学生讨论,然后交流)

  师:第一小组的同学,把你们的分析和大家分享

  生:我们认为,“新娘”“艳影”“荡漾”是这节的关键词,我们把这幅图概括为“夕阳金柳图”其中“新娘”一词最关键,大家认为新娘是穿红着绿的美丽形象,婀娜的身材也与柳树相照应而“荡漾”一词,表明这金柳给诗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诗人心中激起波澜师:那又为什么是“艳影” 呢?

  生:因为柳被夕阳镀上了一层金色的,色彩光泽鲜艳好看

  师: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生:“在我的心头荡漾”,是说康桥已经在诗人的心里激起波澜,让诗人难以忘怀,表达了诗人对康桥喜爱之情

  师:是啊,而且不仅仅是喜爱,它激起心中不尽的情感,也表达了作者深深地依恋这位同学,你来把这一小节读一下

  生:读(掌声)

  师:刚才同学们概括说这是一幅“夕阳金柳图”,可以再加一个词,叫“河畔金柳倒影图”

  再来看下一幅画面

  生:我们小组认为这是一幅“青荇招摇图”,是从“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这一句得来的“我甘心做一条水草”表达了作者不愿离开康桥的思想感情

  师:分析得不够细,“什么是青荇”

  生:水草

  师:那水草为什么又是“油油的”?

  生:是不是写水草很茂盛呀

  师:茂盛?可以,还写出了水草的颜色和生机那又为什么是“招摇”呢?是“招摇撞骗”中的“招摇”吗?

  生:不是,是“招手摇摆”,仿佛在招手致意,写出了水草对诗人的欢迎态度

[1] [2]  下一页

TAG: 课堂  再别康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