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什么态度?
生:他留恋康桥的一草一木,对一草一木都很有感情,不愿意离开的感情
师:加上“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就是再也不愿离开康桥,表达了诗人对康桥无限的喜爱和永久的依恋来,你领起,你们小组把这一小节齐声读一遍
生:读
师:下一幅图谁来描画?
生:这是一幅“榆阴潭水图”,拜伦潭的周围生长着许多榆树,倒影呈现在潭水中,又因潭中生长着许多浮藻,倒影在水中好像“碎了”一样作者看到这样的情景,回忆起了自己往日的美好理想
师:从哪里得知是回忆美好理想?
生:“彩虹似的梦”中“梦”一般喻指美好理想
师:似乎课本也有提示吧?在哪里?
生:注释上
师:恩,这是很好的习惯,别忘了课下注释!
师:是什么样的美好理想呢?
生:我也说不清楚,也可能是学业上的或者感情上的
师:在这里,老师给大家补充一下,1920年开始徐志摩在这里生活了两年的时间,这里有他的求学之梦,他要在这里求取知识,求取真理;处在动乱的年代,这里有他求平等、求民主、求和平的爱国之梦;和林徽音女士的相遇,这里还有他美丽的爱情之梦然而作者却说这是“彩虹似的梦”,饱含了一种什么情感呢?
生:“彩虹”是易碎短暂的,这是一些难以实现的梦
师:难以实现也要追寻吗?下一小组的同学,先读一遍第五节,然后分析
生:(读课文)我们小组最初有两种意见,一种是“星夜漫溯寻梦图”,另一种是“撑篙寻梦图”,但经过讨论达成一致,选择了较为详细和浪漫的“星夜漫溯寻梦图”:夜里繁星满天,星辉洒遍小船,诗人撑着长篙,随意地逆流而上,去追求自己的往日的梦,诗人完全沉浸在对往日的美好回忆当中,忘记了自己将要离别康桥,甚至想要放声歌唱,思想感情达到高潮
师:你们小组为我们描绘了一幅非常美的夜景图,而且说作者的情感到了一种高潮,你能给我们大家读一读吗?
生:(有感情地读)
(掌声)
师:我看到很多同学似乎被感染了,那同学们自己自由地读一下这一节
(生投入地读)但作者歌唱了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没有放歌,这个小组来分析一下第六节
生:我们认为这一节描绘了一幅“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画面,一幅黄昏夏虫沉默图,我要离开了,在离开之前,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所以作者选择了沉默,而且也感觉“夏虫”也陪我沉默
师:“此时无声胜有声”说的真好,而且作者不放歌还因为怕打破这里的“宁静”是啊,“悄悄才是别离的笙箫”“沉默才是今晚的康桥”,你能带着诗人无限的失落和伤感给大家读一下这一节吗?
(生读,掌声)
师:作者从“轻轻地来”到“悄悄地走”,在这个过程中表达了对自己生活过的这片土地地无限眷恋,从“挥手作别云彩图”到“招手惜别云彩图”,作者的情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边出示幻灯片边讲解)“欢喜和眷恋”“对康桥永久的眷恋”“感情达到高潮”“情绪低落,静思默想”到最后“悄悄作别”,我们也被作者的这种情感所感染,那么就让我们随着作者情感的变化自由地大声的朗读一遍诗歌,来进一步体会其中的感情
生:自由读
师:我看到大家都沉浸到其中了下面我来放一段音乐,大家推荐一名同学,再次带我们走进徐志摩的诗歌中,走进康桥
生:(推荐同学!)老师,我们想两个人一起读,可以吗?
师:可以!
(音乐起,学生读!)热烈掌声!
生:老师,我也读一遍(掌声!)
师:当然可以
(学生读)
师:以读开始,以读结束,让诗歌在我们的朗读中展现它无限的张力和魅力
作业:
背诵这优美的诗歌,并在随笔本上写一写你读《再别康桥》的感受
下课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这是我在2007年参加青岛市教学能手比赛时上的一节课,课后受到评委们的一致好评回想一下当时课堂上的各个环节,又有了不少的感悟
我自已觉得这节课的主要优点是:
一、诵读是本节课成功的关键它既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也是理解诗歌的钥匙在备课时,我首先把本课的重点放在了“读”上,让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变化,再从作者的情感变化来指导学生进行再次诵读,自读感悟后让学生听名家的范读,比较后再进行个人感悟读,然后进行展示,先是学生个人读,再是集体读,再进行体会读懂得了作者情感的变化之后,再让学生按照这种变化再来诵读诗歌一堂课在琅琅的读书中进行,效果很好
二、小组讨论激发了学生的深入思考能力让人感到吃惊的是,学生的回答非常出色因为时间关系,我让学生分组解读每一诗节的画面、情感,小组合作完成,学生讨论热烈,分析较透彻,尤其在语言的挖掘上较有深度
三、结尾出彩在这节课的最后,学生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有四个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全诗,赢得了全班同学掌声,课堂达到了高潮
当然,这节课还有很多不足之处,譬如,在解读中间五个诗节的时候,用的时间太长,教师分析的过多另外,在课的最后留的时间较少,以致学生课堂展示的机会较少,这都是以后教学应该注意的地方。
以上就是www.manfen6.com小编跟大家分享该篇文章课堂实录的全部内容。希望能帮助教师朋友们较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水平。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