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山行》,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望庐山瀑布》。 2、学习《望庐山瀑布》 ⑴ 出示《望庐山瀑布》全文 ⑵ 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⑶ 反馈: “瀑”:注意右边字形。 比较“庐”“炉”偏旁。知道“庐山”是我国名山,在我国山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⑷ 根据注释自学,读诗句,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⑸ 反馈: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不理解? ⑹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① 诗句中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象?从哪儿看出的?读题。(出示庐山瀑布插图) ② 作者来到庐山,望见庐山的瀑布,被庐山瀑布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著名诗句。作者在哪儿看庐山瀑布?你从哪看出的?(“望”即远看,“遥”即远。) ③ 作者在远处遥望庐山瀑布,看到了什么景象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读诗句,理解句意,想象意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意境。可以不按诗句的顺序来谈,谈一句,指导读一句。遇有曾经提出问题的地方,注意反馈提问的学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板书:产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使人怀疑它是从天上流下来的。 ④ 读古诗,说说作者笔下的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⑤ 你们愿意欣赏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吗?(放录像) ⑥ 庐山瀑布壮观美丽,作者不由地对它赞叹,面对庐山瀑布,吟出这首诗歌。谁愿意背诵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指名背诵。愿意表达自己对庐山瀑布表达赞美之情的同学站起来背诵。 3、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引导学生归纳:知作者、明题意、解诗意、赏意境、懂感情、会背诵) 三、学习《山行》 1、按以上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学懂的同学准备向大家汇报,以下方法自选: ⑴ 可以说说诗中描写的意境。 ⑵ 可以有语气地朗读或背诵。 ⑶ 可以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2、班内反馈 ⑴ 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被后人称为“小杜”。 ⑵ 题目意思:在山中行走。 ⑶ 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什么了?谁愿意介绍? 3、学生自选方式进行汇报。教师注意引导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⑴ 远上:山路向上延伸。斜:读 xiá。山间的石子小路弯弯曲曲。(在“径”下板书:小路。) 句意:深秋季节,一条碎石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由山下一直伸向高高的山顶。 ⑵ 第二行:在高高的山峰上,白云缭绕,隐约可以看见人居住的房屋。(由“白云生处”可看出山之高。)(在“生”下板书:形成、出现) ⑶ 第三行: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儿深秋傍晚的枫林。 ⑷ 第四行:被秋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板书:比) 4、朗读、背诵古诗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