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练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文学案设计合集(全册)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文学案设计合集(全册)

11-01 11:08:11 | 浏览次数: 560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三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各课文学案设计合集(全册),
我们这一节课,主要来欣赏诗歌优美的语言及其丰富的内涵。
一、师生互动
1.细细品读,领略诗歌的语言美。
2.出示预设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A.诗歌的第二节中哪些词语能充分体现春雨的爱心?
B.怎样理解第三节中连用的三个“别”字?
C.第七、八两节诗都写了春雨要“教你们勇敢的笑”,这其中的“笑”你是怎样理解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D.怎样理解“你们嘴里的那份甜呀,就是我祝福的心意”这句诗?
E.这首诗通篇运用的主要修辞方法是什么?对诗歌的表达有什么好处?
F.阅读诗的副标题,体会和文章的主旨有什么关系?
3.小组展示学习结果,教师简要总结。
四、效果测评
赏析郑愁予诗歌《北峰上》
北 峰 上
归家的路上,野百合站着
谷间,虹搁着
风吹动
一枝枝的野百合便走上软软的虹桥
便跟着我,闪着她们好看的腰
而我邻舍的顽童是太多了
星星般的抬走一个黄昏
且扶着百合当玉杯
而那新酿的露酒是凉死人的。
1.找出作者所描绘的主题意象。
2.作者采用什么修辞手法来描绘野百合?
3.顽童“星星般的抬走一个黄昏”与描写野百合有什么关系?
4.通过对野百合的描绘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心境?
五.课堂小结
围绕诗歌的意象作结:
意象,简单的说,就是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作家的思想感情与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情由景寓,景中含情,品味诗的意境,领悟诗的意境美,主要通过诗中的具体可感的形象来实现。
六、作业布置
完成《榜样学案》本课作业。
七、课后反思
语文学案设计 (总第5课时)
星星变奏曲 备课时间:
-- 江河
学习目标:
1.了解朦胧诗的特点及背景。
2.理解“变奏曲”的含义。
3.珍惜美好的生活。
4.找出诗中的比喻句并理解其含义。
学习重难点:
诗中暗喻句子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预习课文扫清字词障碍,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查找资料,了解朦胧诗的有关知识。
二、师生互动
1.创设情景
静谧的夜空中,那一颗颗闪烁的明星,自古以来引出人们无数的遐想。在《天上的街市》中,著名诗人郭沫若以丰富的想象,为我们描绘了热闹自由的天上街市,通过对牛郎织女自由来往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今天我们来学习当代诗人江河的《星星变奏曲》,看作者赋予了星星什么样的含义,体会一下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诗歌朗读 :
在听录音的基础上,可以采用齐读、分组读、指名朗读等形式。
3.出示预设问题,学生分组讨论学习。
预设问题:
A.诗中的星星象征什么?诗人反复咏叹星星表达了怎样的可望?
B.两节小诗在结构和语言上有什么异同点?
C.为什么题为《星星变奏曲》?
D.诗人用“柔软的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E.诗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找出来,并理解其中一句的含义。
F“寂寞的燃烧”是什么意思?
4.小组展示学习结果,教师简要作结。
三、效果测评
1.给加点字注音
静谧( ) 凝望( ) 安慰( ) 遥远( ) 颤动( ) 萤火( )闪烁( ) 朦胧( ) 覆盖( )寂寞( ) 僵硬( )疲倦( )
2.词语解释
凝望: 颤动:
僵硬: 静谧:
憧憬: 劫难:
朦胧: 浪漫:
3.反复朗读“谁不愿意……”至“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体会诗中描写的情景,探究下列问题:
A.诗人用“柔软的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这给你怎样的感受?
B.“鸟落满枝头”与“星星落满天空”的联想与类比,表现了怎样的意境?
C.“闪闪烁烁”和“朦朦胧胧”原来都是形容视觉上的感受,这里为什么用来形容声音和花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试仿照这首诗的“如果……如果……”或“谁不愿意……谁不愿意……”的句式写几句诗,表达一种期盼。
四、课堂小结
关于朦胧诗:作为新时期的一个重要文学流派,意象化、象征化和立体化,是朦胧诗艺术表现上的重要特征。它高扬主体意识,以意象化方式追求主观真实而摒弃客观再现,意象的瞬间撞击和组合、语言的变形与隐喻构成整体象征,使诗的内涵具有多样性。
五、作业布置
完成《榜样学案》本课练习。
六、教后反思:
语文学案设计 (总第6课时)

Section targeting

外国诗两首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特点。
2.学习分析写景诗的意境及特点。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习重点:
如何欣赏写景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与蛐蛐》--济慈
一、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标画出生字新词。
2.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3.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
4.查资料: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师生互动
1.创设情景: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妙的,特别是各种昆虫的鸣叫,是大自然最美妙的乐音是大自然最美妙的乐音。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
2.出示预设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A.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
B.找出诗中的景物描写,看看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C.“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这句诗蕴含着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D.怎样理解“寂寞的冬天夜晚”“严霜凝成”“逐渐升高的暖气”这几句话?
E.试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F.试着从诗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
3.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简要作结。
三、效果测评
1.“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领起的句子是( )
A.前八行 B.全诗
2.“蝈蝈”鸣叫的环境是:
“蛐蛐”名叫的换景是:
但他们欢快的叫声却显示了
3.请你找出这首诗中的两种修辞手法并分别举例。
4.请你也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开头,写一种昆虫的声音。
四、课堂小结
这首小诗构思精巧,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前后对应两部分,并通过联想巧妙的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五、作业布置
完成《榜样学案》相应作业。
六、教后反思
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总第7课时)
《 夜 》--叶赛宁
一、自主学习
1.听录音朗读诗歌,标画出生字新词。
2.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3.体会出诗中所描绘的夜的特色。
二、师生互动
1.创设情景:
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在他的《静夜》诗中,充分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为我们表现夜的宁静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俄国现实主义诗人--叶赛宁的《夜》,看作者笔下的夜又是什么样子的。
2.朗读诗歌:
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人朗诵、抢读等不同形式。
3.出示预设问题,小组讨论学习。
预设问题:(以赏析为主)
A.诗的第一节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具有怎样的意境?
B.第二节诗中作者又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夜的宁静?
C.从第三节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D.第四节诗有何特点?试结合全诗分析其作用。
E.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F.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简要作结。
三、效果测评
1.给加点字注音:
喧响( ) 欢嚷( ) 夜莺( ) 微漾( ) 沉浸( )
2.词语解释:
栖息: 幽暗:
沉寂: 沉浸:
3.郭沫若的《静夜》和叶赛宁的《夜》同是描绘夜景,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4.试写几行小诗,描绘你眼中的夜。
四、课堂小结
诗人笔下的夜,是那么静谧,那么美丽,象优美的图画,象轻柔的音乐,象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者诗人对大自然的 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五、布置作业
完成《榜样学案》相应作业。
六、教后反思:
语文学案设计: (总第8课时)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力和不断积累的习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 年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