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两首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1.了解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不同特点。
2.学习分析写景诗的意境及特点。
3.欣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学习重点:
如何欣赏写景诗歌的意境。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蝈蝈与蛐蛐》--济慈
一、自主学习
1.自读课文,标画出生字新词。
2.理解:盛夏的蝈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3.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
4.查资料:了解作者的有关情况。
二、师生互动
1.创设情景:
同学们,大自然是美妙的,特别是各种昆虫的鸣叫,是大自然最美妙的乐音是大自然最美妙的乐音。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一篇由英国浪漫主义诗人--济慈创作的十四行诗《蝈蝈与蛐蛐》。
2.出示预设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学习。
A.如何理解“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诗?
B.找出诗中的景物描写,看看在诗中起什么作用。
C.“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这句诗蕴含着什么样的人生哲理?
D.怎样理解“寂寞的冬天夜晚”“严霜凝成”“逐渐升高的暖气”这几句话?
E.试着概括这首诗的主题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F.试着从诗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找出答案。
3.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简要作结。
三、效果测评
1.“大地的诗歌不会死亡”领起的句子是( )
A.前八行 B.全诗
2.“蝈蝈”鸣叫的环境是:
“蛐蛐”名叫的换景是:
但他们欢快的叫声却显示了
3.请你找出这首诗中的两种修辞手法并分别举例。
4.请你也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开头,写一种昆虫的声音。
四、课堂小结
这首小诗构思精巧,短小精致而又十分大气。全诗分前后对应两部分,并通过联想巧妙的联系起来,生动的表现了“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主题。讴歌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充满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
五、作业布置
完成《榜样学案》相应作业。
六、教后反思
教学过程: ( 第二课时) (总第7课时)
《 夜 》--叶赛宁
一、自主学习
1.听录音朗读诗歌,标画出生字新词。
2.查找作者的有关资料。
3.体会出诗中所描绘的夜的特色。
二、师生互动
1.创设情景:
我国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在他的《静夜》诗中,充分发挥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为我们表现夜的宁静的同时,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对故乡的思念。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欣赏俄国现实主义诗人--叶赛宁的《夜》,看作者笔下的夜又是什么样子的。
2.朗读诗歌:
采用教师范读、学生齐读、个人朗诵、抢读等不同形式。
3.出示预设问题,小组讨论学习。
预设问题:(以赏析为主)
A.诗的第一节描绘出一幅怎样的画面,具有怎样的意境?
B.第二节诗中作者又用什么样的手法来表现夜的宁静?
C.从第三节诗中你体会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
D.第四节诗有何特点?试结合全诗分析其作用。
E.用自己的话描绘诗中所写的夜景。
F.这首诗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各小组展示讨论结果,教师简要作结。
三、效果测评
1.给加点字注音:
喧响( ) 欢嚷( ) 夜莺( ) 微漾( ) 沉浸( )
2.词语解释:
栖息: 幽暗:
沉寂: 沉浸:
3.郭沫若的《静夜》和叶赛宁的《夜》同是描绘夜景,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4.试写几行小诗,描绘你眼中的夜。
四、课堂小结
诗人笔下的夜,是那么静谧,那么美丽,象优美的图画,象轻柔的音乐,象迷人的梦境,让人沉浸其中而产生无限的遐想。全诗虽是纯然写景,却渗透者诗人对大自然的 心灵感应,渗透着生命的底蕴。
五、布置作业
完成《榜样学案》相应作业。
六、教后反思:
语文学案设计: (总第8课时)
《敬业与乐业》--梁启超 备课时间: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按目的筛选材料并加以分类整理的能力和不断积累的习惯。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