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二年级语文教案设计,http://www.manfen6.com
人教版第三册:识字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赠刘景文、山行、识字一株紫丁香、我选我 教案教学设计,
2.自己读课文,提出问题。
3、教师走下去收集问题。
四、复习巩固:
1.看词语,找出生字卡片,补充完整:
* 秀丽( 神 )奇
* 奇形怪(状)
* 仙人(指)路
2、读词大比拼:每个小组选一名代表,看电脑随机出示词语看谁读的准确。
五、布置作业:
1、 在生字本上书写生字,每个字写3遍。教师巡视,纠正学生的写字姿势和执笔方法。
2. 抄写词语:神奇 风景区 弹琴 名字 翻滚 著名 巨石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景,朗读感悟。
教师:这节课我邀请同学们当小导游,结合画面、课文内容给大家介绍黄山,希望大家积极参与,认真观察,看看谁是:最佳小导游。下面我们先练习练习怎样概括地介绍景点。
1、教师请学生当小导游观察课文中的第一幅插图,用自己的话给大家介绍介绍。
2、然后让学生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做到有语气。谈谈读后的感觉。
3、进行朗读展示。
4、让学生自己组织语言进行介绍,指名介绍,大家评议。
二、抓住重点进行介绍,深入理解。
同学们知道先从整体进行介绍,黄山风景区的奇石真是数不胜数,接下来我们练习抓住其中有代表性的几处景点进行介绍。
1.自己读课文,找找描写黄山奇石的段落,想想具体介绍了哪些奇石,边读边在书中画一画。
2.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谈谈自己的感受。教师结合学生说的及时板书。(“仙桃石”、“猴子观海”、“仙人指路”、“金鸡叫天都”,):
3.在小组内讨论:这些奇石为什么有这样的名字?(对照课文插图,进一步了解黄山奇石“奇”在哪里。)
4、自己练习借助插图介绍其中的一个奇石。(教师及时进行指导)
三、指导朗读,入情入境。
同学们,我们已经了解黄山奇石的样子,在介绍时还要注意加工自己的语言,做到绘声绘色,用你的语言去吸引游客。
1、黄山奇石生动有趣,你们能有语气地读出来吗?自己试试。
2、教师也想读读行吗?教师范读。
3、学生练习读。
4、以小组为单位读读。
四、启发想像,练习讲解。
课文的结尾概括的介绍了其它怪石,表现了黄山奇石数量之多和形状之怪,突出了奇石的有趣。同学们请你想像“天狗望月”、“狮子抢球”、“仙女弹琴”这些奇石的样子,动笔画一画;
让学生结合手中的画用自己的话介绍。
师:黄山风景区还有许许多多的奇石叫不出名字,你能不能结合图片,仔细观察,大胆想像,根据奇石的样子起名字,给大家介绍。
(鼓励学生大胆想像。)
五、推选小导游进行介绍,评选最佳导游。
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结合一处奇石景点进行介绍。
每个小组推选代表进行竞赛。
1、进行现场讲解。
2、组织大家评议。
3、颁发小导游资格证。
六.教师总结:
通过大家生动、形象的介绍,我们知道了闻名中外的黄山风景区有有趣的奇石、怪石。黄山是天造地设的宠儿,随便一处,或松或石、或云海温泉,无一不美,无处不奇,置身其间,使人觉得来到了天上人间。同学们,希望你们前去游览,感受黄山的美丽神奇!
板书设计:
2 黄山奇石
仙桃石
奇石 猴子观海
仙人指路
金鸡叫天都
3.植物妈妈有办法
一、教学要求:
(一)教养
1.学会本课的7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新词。用“已经”、“准备”造句。
2.理解诗句。了解蒲公英、苍耳和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培养学生对自然的热爱和观察大自然的兴趣。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育
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观察事物和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三)发展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和想象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了解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教具准备:
蒲公英、苍耳、豌豆的抽拉幻灯片。
蒲公英、苍耳、豌豆的植物图片(注:豌豆图片中豆荚制成双层活动片)。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学习一首介绍自然常识的诗歌。(板书课题:24.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首诗歌总共有几小节?(开火车检查读书情况,请学生读课后第一题的第一问,其余人边听边带着这个问题思考)
读后,看“得”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读音:
(出示小黑板:课后第三题的三个句子,指读回答并随手注音)
①孩子如果已经长大,就得告别妈妈。
②那里有许多知识,粗心的小朋友可得不到它。
③蒲公英的种子,飞得多远哪!
回答:课文中讲了哪几种植物?(贴植物图)
2.指读课后第一题的第二问(板书:传播种子)这些植物是怎样传播种子的呢?让我们共同来学习。
二、细读课文,逐节阅读。
1.讲读第一节。
①指读,思考:有几句话?每句讲了什么?
②第一句讲了什么?采用半提示法理解“孩子”、“长大”、“四海为家”的意思。如:“孩子”在这里指植物的什么?(种子)
“长大”也就是说植物的种子已经怎样了?(成熟了)
“四海为家”:“四海”指到处。为什么到处是家?引出这里指植物的种子到处生根发芽,到处是它们的家。(板书:四海为家)
③指导读第一句话。
到处生根发芽,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这对植物的种子来说是多么自豪的事,这一句要读出自豪感;而和妈妈告别,要读出难舍难分的感情,“得”要拖长读音。齐读第一句话。④第二句讲了什么?采用告诉本义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旅行”的意思。如:我们到外地出差或探亲或游览叫“旅行”。这里是指种子出差、探亲、游览去了吗?(被传播出去)好像和我们旅行一样。还回来吗?(不回来。)它将——(四海为家)(师指黑板上的“四海为家”,再次回扣这个重点词)
⑤指导读第二句话。
用上升的语调读问句。学生自由试读并齐读检查。
植物要旅行(师指板书中的“传播种子”)靠的是什么办法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后面几小节是怎么告诉我们的。
2.教学第二节。
①出示思考题,师范读第二节,学生边听边思考:
②学生回答问题1后能指出黑板上所贴的蒲公英图片。
③学生回答问题2(这种植物的种子长着小绒毛)。追问:小绒毛对它有什么帮助呢?(师手捧一些蒲公英种子形状的纸样)只要有风轻轻吹过,(师吹纸样,纸样纷纷扬扬地飘起,落下)蒲公英的种子就像一个个什么?(实际演示法理解“降落伞”)这样它就可以靠绒毛的帮助到处随风飘扬。
④学生回答问题3(靠风来传播种子)。
请学生从第二节中找出自己回答的依据是第二小节的第二句,师用蓝粉笔画(风)并说:乘风旅行多舒服呀!
师演示蒲公英传播种子的抽拉幻灯片,边抽拉边朗诵第二节,请学生看幻灯看看蒲公英是怎样乘风旅行的。
采用幻灯演示理解“纷纷”的意思,并按“一个接一个,连续不断”的意思在蒲公英图片旁贴出四、五个蒲公英种子的纸样,从贴的过程中领悟到时间的连续性。④师小结:蒲公英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红粉笔板书:风)
⑤指导朗读。(个人读、自由读)
指导:
轻风一吹,要读出风的轻。
边读边想象大群蒲公英乘风出发四海为家的壮观景象。“乘着风”要稍快,“纷纷”要读出蒲公英一个接一个飘飘悠悠飞出的感觉,可放慢一些。师生评议朗读情况。评议时可针对优缺点进行学读(学读得好的句子)、改读(纠正处理不当的句子)、比读(读认为自己比别人读得还要好的句子)。
⑥总结:蒲公英是靠风传播种子的。
3.扶教第三节。
①指导学生按第二节的阅读思考题学习第三节。
②学生逐题回答问题,引导理解“带刺的铠甲”,演示图片或幻灯片。
回答问题1后能指出所贴的苍耳图片。
回答问题2时采用先了解本义再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铠甲”。“铠甲”是什么?(古代打仗时防刀枪的铁衣)这里指苍耳外面一层什么呢?(较硬的壳,上面还有刺)。回答问题3时采用画图法理解“山洼”的意思(山间低洼的地方)画:山洼的模样并演示抽拉幻灯片,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苍耳是怎样去田野、山洼旅行的。之后拿出小兔子图片经过苍耳图片,摘几个苍耳粘到兔子身上贴于黑板上,边贴边说:它靠动物的走动,动物走到哪儿,苍耳的种子就被传播到哪儿,就可以——(四海为家),再次回扣重点词语。③学生小结:苍耳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红粉笔板书:动物)
④朗读评议。
4.自学第四节。
①自读、思考、阅读思考题。
②学生逐题汇报自学情况,演示活动图片理解“蹦着跳着离开妈妈”,并演示抽拉幻灯片。回答问题1后能指出所贴的豌豆图片。回答问题2时从豌豆图片中指出“豆荚”,并出示豌豆的种子纸样。
回答问题3时演示幻灯片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豌豆是怎样传播种子的?之后理解“蹦着跳着”。师述“晒在太阳底下”的同时画太阳的模样。师述:“啪的一声”,生接读:“豆荚炸开”;师打开活动豆荚图片,师述“孩子们——”,生接读:“蹦着跳着离开妈妈”。师拿出豆荚中的种子纸样贴于黑板上,再次看抽拉幻灯片,明白这是指被弹射出去。
③学生小结:豌豆是靠什么传播种子的?(板书,红粉笔写:太阳)
④学生朗读、评议。
⑤总结:豌豆是靠太阳传播种子的。
5.总结归纳三种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6.阅读第五节。
①围绕第一句启发学生谈自己知道的植物传播种子的方法。
②理解第二句中的“那里”、“它”、“观察”等词语。思考:怎样才能得到许多知识?四、听配乐诗朗诵,总结全文。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TAG:
教学 识字 秋天的图画 黄山奇石 紫丁香
《人教版第三册:识字秋天的图画、黄山奇石、植物妈妈有办法、赠刘景文、山行、识字一株紫丁香、我选我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