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九年级语文辅导《故乡》教学杂谈

《故乡》教学杂谈

11-01 11:51:45 | 浏览次数: 67618 次 | 栏目:九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九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故乡》教学杂谈,

【江苏省张家港市第一中学 姜 林】

〖如何做好一个“引水”之人·科学探路,正确“引水”〗

  辩论激趣法:对一部分思想性强,写法灵活的课文在教完后可指导学生展开辩论,这样既能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又能引起他们新的探索兴趣。如我在教完《故乡》后,让学生讨论:你认为闰土、杨二嫂各是一个怎样的人?谁知,“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变讨论为辩论,变一言堂为群言堂,课堂气氛达到高潮,一些细枝末节的有价值的问题也产生出来了。


【浙江省平湖市南市中学 沈伟梁】

〖巧用课文插图,培养学生能力·运用插图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插图是学生了解课文的窗口,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观察插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获得课文的初步信息。如在教九年级《故乡》一文时,可以指导学生先看插图──《鲁迅故乡新貌》,宽阔整洁的河道,两岸整齐的楼房,还有点缀其中的绿树,再加上在河道中行驶的新型汽艇。画面疏密相间,展现出江南水乡的特有景色,更显示出故乡变化的日新月异。然而引入课文,找出描写故乡景物,暗示当时社会环境的段落。“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再对照插图,思考景物描写的作用和意义。这样一来,学生就比较容易把握小说的主题和作者的写作意图,学习的兴趣大增。上七年级《皇帝的新装》一课时,也可以先看插图,讨论图中皇帝、官吏、武士、孩子、百姓等几组人物各自的外貌特征、性格特征,分析人物之间的关系与主题思想。由于课文前的插图采用近似夸张的手法,彩色逼真的画面,栩栩如生的人物,带给学生全新的视觉,完全符合初中学生的心理。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往往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需要借助于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来对内容进行概括、分析,由形象思维进入抽象思维。教师完全可以利用这一机会,在学生兴趣浓厚,思维活跃,意见纷纷之时,引入课文的讲读学习。这一做法看似简单,又没有特别之处。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往往不能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插图成了毫无用处的摆设。其实不然,插图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


【浙江省丽水市青田县东源镇中学 张伟军】

〖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改革试探·教师以引导为主,确立学生在阅读中的主导作用〗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阵地。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向45分钟要质量,最重要的就是要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主动地学习,积极的思考。注重引导和启发,让学生自己去感悟,让学生自己去探求答案,让他们满腔热情去投入,各抒己见。比如:在教鲁迅《故乡》时放一曲《故乡的云》“那故乡的风,那故乡的去,为我抚平创伤……归来吧,归来哟,浪迹天涯的游子!”回肠荡气的旋律把学生们带入到一个新鲜而亲切的情境中。正当学生们心醉神摇于故乡时,教师可顺势导入:“故乡,这个令人感怀的名词,多少文人骚客歌咏过它,多少普通人产生过‘美不美,故乡作,亲不亲,故乡人’的概叹。鲁迅先生18岁离开故乡外出求学,探寻救国救民的良药,很少回到故乡,对故乡及儿时的伙伴有着深深的怀念。阔别故乡20年后,鲁迅回到故乡绍兴,但故乡已不是记忆中的美丽故乡了,小伙伴也面目全非,作者悲凉感愤于故乡的一切,一年后写下了经过艺术加工的《故乡》这篇短篇小说。”只有经过这样的再创造,才能如见其人,去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进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黄姑中学 沈忠英】

〖中学语文学困生的心理研究及其对策·培养兴趣,树立信心〗

  我在教鲁迅的《故乡》时,在操作上为了让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拥有更多的自主空间,我设计了很多话题:

  1、“我”是谁?;

  2、闰士性格变化的原因?;

  3、杨二嫂是个怎样的人?;

  4、宏儿和水生将来的生活怎样?;

  5、“我”的“希望”指什么?

  ……

  在师生的双方交谈中,学生们相互质疑,共同解答,我只是作为平等的一员参与其中,在引导学困生中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同时也给予他必要的启发、指点。或鼓励同学之间自主合作,开展讨论,从而寻求问题的答案。在此环节中我只是配角,忽然我想起了叶老的的话:教是为了不教。说得实实在在,却又蕴含了先进的教育理念。是啊。平时不爱学习的学生在我的调动下,战胜了困难,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像这样通过实践让学困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但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所以,我们老师应从教态和教法上狠下功夫,提高课堂调控艺术,主动与学生交谈,活跃课堂气氛,加强学法指导,学困生学语文的兴趣才能长效持久。


【江苏省东台市溱东中学 李友峰】

〖创新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培养·敢破陈说,做出探索钻研的表率,善待学生的出格问题〗

  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对教师的素质要求较高,除了具有敬业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之外,还必须具备渊博的知识,要不断地钻研,吸引新知识、新思想、新观念,努力研究新问题,不断对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思考、探索、发现。其中不囿于陈说,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为学生做出表率尤为重要。“读书贵有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这样那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很精辟,有的问题则很幼稚。但作为教师要善待学生在学习中提出的“出格”问题,积极鼓励学生敢于怀疑。如在讲《故乡》一文时,有学生就问到:“为什么把杨二嫂划为‘辛苦恣睢’一类的人?‘恣睢’一词的解释应为‘放纵凶暴’,从鲁迅的描写上看,杨二嫂虽然放纵了一点,但并不凶暴啊?”还有的学生问:“既然《故乡》是以鲁迅本人在1919年回家的经历为题材写的,那么迅哥儿为什么不能认为是鲁迅?不是鲁迅为什么又称迅哥儿?”再如教《马说》时,有学生曾大胆的提出疑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这一论断有片面性,他说:“伯乐虽然经验丰富,有识千里马之才,但伯乐毕竟有自己的喜恶,如果一匹庸俗的马,投伯乐之所好,私下给伯乐送点礼,行行贿;在选马时,让伯乐说自己是一匹千里马,那庸俗的马不就成了哄骗一时的千里马了马?”我当场就激动地表扬了他的说法的新颖和创造性。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在课堂教学中,哪怕学生对问题的一点点的疑惑,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教师也要给予追问和善待。因为那很可能是一个新知识、新领域的引爆点。即使是错误的“瞎疑”也要倍加呵护,因为“怀疑”的过程远比“结果”珍贵得多。


【浙江省宁波市余姚市马渚镇中 周恒升】

〖语文教育在素质培养中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想像能力是现今学生素质中重要的一个能力。我们现在十四、五岁的学生,他们的想像能力是最丰富的。作为语文教师,应在语文教育的实践中,充分发挥他们的想像能力,让他们能插上想像的翅膀,在知识的领域中遨游。如在教《皇帝的新装》时,可以针对故事意犹未尽的结尾,充分激活他们的思维,让他们把握这则童话的主旨,以《皇帝回宫以后》为题,为文章续一个结尾。如教《故乡》时,可以针对20年前后闰土、杨二嫂的巨大变化,出一个以《20年后的我》为题的作文,又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会城创新中学 李颖红】

〖浅探阅读教学中的“导学”策略·学重点──导精要〗

  学习心理学表明,学习新知的过程,是在旧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的一种突破,是积聚经验、重构新结构、形成新观点、培养新能力的过程。当学生阅读时,要明确哪是课文的重点,以使学生明确文章的重点部分,抓住重点,便可起到“纲举目张”的作用,而在指导学生研读重点部分时,如果我们能对此部分知识予以必要的疏理和提炼,以必要的提示和指导,便能有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重新构建,加快学生学习进程,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如九年级课文《故乡》一文中,最精彩的部分当然是“两个闰土”和“两个杨二嫂”的形象了,如果我们用列图表的方法给学生以明确的研读线索,学生就能较顺利地充分理解这两个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前后的变化,便不难理解课文的中心和作者的写作目的了,而且通过对这两个人物的分析,更能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文分析能力得到有效的提高,因而我们在教读此文时,必须引导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思考提纲或思考列表去读,让学生通过读、思、划、议等环节,从中悟出人物的个性特点,人物的描写方法,并通过这两个人物的展现而进一步领会到本文的中心和作者的写作意图,从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运用这种能力的能力。通过这样的‘导学’行为,促其学生处读能力的形成。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 教学  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