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创造“乐学”心境的思考和实践·适时引导点拨,刺其兴奋〗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思维是从吃惊开始的”。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用一些富有新意的教学手段,提一些与课文内容有关联且角度较巧妙的问题,定会“一石击破水中天”,增添学生的兴趣,进而引发积极的思考和探讨。通过这些手段,为课堂营造一种轻松、活泼、积极求知的气氛。
我在教《故乡》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有深刻的印象,我特地找来画家罗中立的油画《父亲》和一大块老松树皮,展示给学生看。教师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了。有了这种气氛,我便开始积极引导学生通过画和实物来更逼真地理解中年闰土的形象。继而又引导学生对《父亲》的肖像进行口头描述。学生的描述竞是出乎意料的好。这说明,老师富有创意的新奇的教学手段,对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很大的帮助。
【湖南省桃源县佘家坪乡中学 刘云龙】
〖探究式语文教学的“问题”研究〗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一旦放开,就有可能出现“提问离本,答问离题”的情况。此时,教师必须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先导,认真研究课堂教学艺术,想方设法在教学中努力把握教学方向,让“问题”沿着“互动”良性发展,对课堂进行有效调控。钱梦龙老师在教《故乡》时,学生突然提出:跳鱼怎么会有青蛙似的两只脚?钱老师心知肚明,这个问题跟课文毫无关系,也不会讨论出什么结果。但钱老师却巧设疑问,把学生偏向的思维引入正道而不露一丝痕迹:“我想跳鱼也有两只脚,虽然我没有看到过。可是少年闰土就知道有这种鱼,这说明什么?说明少年闰土见多识广,他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事。”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第五中学 梁卫红】
〖语文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五法·诙谐幽默,深入浅出〗
列夫·托尔斯泰说过:“我们不仅能够把思想概念,而且还能够把最复杂的色彩最细腻的图画用语言表达出来……一个正在讲话的人,就好像是用无形的手指在大脑这个键盘上弹奏一样,而讲话人所奏出的那支交响乐也就在知音的头脑里回响起来。”一个语文教师要善于在讲台上用优美而富有魅力、吸引人、感染人的语言,奏出美妙的交响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他们积极思维。例如,我们在讲解为什么不同题材的文章要用不同的体裁去表现的问题时,并没有过多地运用术语,而是用了这样一个比喻:“一块劳动布,你是用它做连衣裙呢,还是做工作服呢?不审体裁就像一个昏庸的裁缝,拿过剪刀把一块劳动布裁成连衣裙,而把一块真丝料剪成工作服。”这样一来,既讲清了道理,又活跃了课堂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适度幽默的语言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故乡》时,有学生提出:“那灰堆里的盘子是谁埋的?”教者可立刻作出反应:“这个问题提得好,不过这可是个历史的悬案啊!”这样说既能引起学生探究的兴趣,又肯定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在教《一件小事》时,一位学生由于阅读粗心,误将“铜元”当“银元”,教师说:“读书粗心,将来做检察官可不行。”从而使学生在会心的羞涩中增强了记忆。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运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够有效地传授知识。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九中学 罗晓宏】
〖让学生动起来·心动〗
从语文教学来看,心动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心动指的是打动学生的心,使他们产生对这一篇课文学习的兴趣,产生一种探索答案、奥妙的欲望。心动可以贯穿每一节课始终,也可贯穿每一篇课文学习的始终。而最主要的是学习的导入环节应该使学生心动。我曾在选自鲁迅先生小说集《呐喊》的一篇短篇小说《故乡》的教学中这样导课。“在一望无际的大海边有一片银白色的沙滩,当静静的月光洒在这一片沙地时,有一位项带银项圈,手拿钢叉的少年悄悄地向正在偷吃沙地上的西瓜的猹刺去,而那猹却一转身从他胯下逃走了……”“几十年后,有这样一位中年人站在了‘我’的面前,他贫穷木讷愚昧麻木而不觉醒,甘于苦难的命运,忍气吞声……同学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一个人,你们猜猜,他是谁?”学生对这一变化产生了探求原因的强烈欲望,其实这就是学生的产生的求知欲望。
【四川省成都市第十九中学 罗晓宏】
〖让学生动起来·启发型问题〗
如果是一系列问题那么还要合理安排问题的顺序,这些问题要能使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我在教《故乡》一文时,对于鲁迅先生在这篇小说中所表达的主题和本文的写作目的,我这样提问“文中对闰土儿子水生的描写文字不多,谁能给我们描绘一下”“像他(水生)年纪这般小却遭受如此苦难的命运,在旧中国就他一个吗?”“鲁迅先生写孩子的命运反映了怎样的现实问题?”“鲁迅先生将这篇小说收到了自己的小说集里,而这部小说集的题目是什么呢?”学生通过这几个问题很自然地就了解了这篇小说的写作目的、表达的主题,更进一步了解了鲁迅小说“呐喊”的最终目的。启发型问题不像认知型问题那样机械、直白,缺乏新鲜趣味,也不像评价型问题和创造型问题那样虽有趣但有点深邃。所以学生对这类问题比较感兴趣。我在课堂上使用这类问题较多。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足以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促使他们开动脑筋,学生的思维就会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
【上海市新光中学 范 珍】
〖初中语文教学运用“情感教育”之我见·要创设情感氛围〗
法国启蒙思想家的得罗说:“没有情感这个因素,任何笔调都不能打动人心。”创设一个良好的情感氛围,让学生处在“我要学”的状态下愉悦地学习。而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是他特定写作背景和写作目的的影响下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巧设导语,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以情感作为敲门砖,以情击情,才能扣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性的语言、动作,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会激活学生思维,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走近作者。比如我在教《故乡》一课就设置了这样一个导语: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故乡,我们都深爱自己的故乡,古往今来有多少人写故乡、思故乡。赞美故乡风土人情的有之……抒发对故乡离情别绪的有之……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激动和欣喜的有之……鲁迅也是凡人,他一九一九年回到阔别多年的故乡的感受又是如何呢,我们来跟随《故乡》中的“我”的足迹一起去感同身受一下吧……这样就激起学生带着情感去体会“我”回故乡的喜乐悲愁了。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安溪中学 余玉萍】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谈新课标背景下的小说教学·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主要人物性格〗
小说中的典型人物是小说最基本的要素。作者正是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反映社会生活,从而教育和感染读者的。因此,指导学生分析典型人物的性格特征是小说教学的主要内容。人物的性格千差万别,小说刻画人物的方法也各不相同。这就需要我们教师针对不同的篇章特点安排相应的导学方法。
在教《故乡》这篇小说时我设定“抓住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为教学目标之一。具体操作时,采用学生自学,找出细节描写,然后从细节描写中体会到杨二嫂的自私、贪婪、爱占小便宜的庸俗小市民的形象。由于课堂上采取学生自学、自问、自己释疑(当然,普遍性的问题,教师可采用讨论解决)的学习方式,导发了学生对“细节描写”的已有感知。课堂气氛很活跃,教学目标就在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完成了。由于在教学中,我始终注意因材施教,学生们反映,这样学小说,真能轻轻松松学到知识、培养能力。
【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县柳树中学 李 文】
〖抓住语文教学的锁钥·发掘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材所编选的文章,都是内容健康、文辞兼美的佳作,应该说是充满了趣味。教师应利用学生求知的心理,激发其求知欲,引导学生发掘其教材中的“新”、“趣”、“美”来。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应引导学生充分发掘教材,体味到其中的精妙。我在教《故乡》一文时,讲到“我”回故乡时见到的悲凉情景时,引导学生赏析“瓦楞上许多枯草的断茎当风抖着”的意境,便引导他们赏析欧阳修《蝶恋花》中“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的深远意境,多层次含意。佳人.见花而落泪为一层;以泪眼问花为二层。花竟不语为三层;不但不语,迎风乱落为四层;飞过秋千,远远而去为五层。层深而浑成,将佳人的多情伤感刻画得淋漓尽致。学生听后,大受启发,对先前的问题,积极思考,竟相发言,课堂气氛因此而活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