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问教学艺术初探·提问教学的策略〗
“搭设台阶”法:
一个复杂的题目往往是由多个简单的小问题组合而成的。学习一篇课文也一样。
比如宁鸿彬老师在教《故乡》时,先让学生找出开头部分的关键字,学生很容易便找到了“悲”字(悲凉、悲哀),宁老师顺势提出一问:故乡为什么“悲”?学生回答:故乡变了──自然环境变了,人变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了。宁老师抓准时机追问:为什么要写“变”?接着,教师分析作者如何写变,如何思变。这样全文的难点便一扫而光。《故乡》原本难学难教,在宁老师手下仅用了两问也便迎刃而解的。关键是他为学生铺垫了恰如其分的台阶。
【河南省漯河市临颍县城关镇一中 赵慧霞】
〖浅谈语文教学新理念的革新·创设宽松愉快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质疑〗
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目前课堂形成封闭式、接受式和分析式等陈旧教法的原因,一是学生长期受传统语文教法的束缚,没有养成课堂积极主动、大胆质疑的习惯,只习惯于老师讲的单向活动;二是有的老师本想引导学生思考质疑,开始做起来效果并不理想,对此方法失去了信心。我觉得,解决这一问题最关键的做法是着手培养学生评论家的眼光,学生才会质疑。语文阅读教学目的就是通过对范文的学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明白了这一点,既摆正了教材的位置,也确立了自己的位置,范文不过是个例子罢了。我在教《故乡》时,一位同学说:“难道鲁迅的文章就很有权威吗,我看课文杨二嫂的姿势怎么能比作圆规呢?这个比喻欠妥,她的上身像圆规上头吗?”我觉得学生提出的这个问题很好。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更有价值,敢于质疑是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精神的体现,不在于结果,而在于这种思考的过程,对初中学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没有批评家的眼光,就像教徒读圣经一样的顶礼膜拜,是断然提不出问题的。
【北京市平谷区刘家河中学 王海燕】
〖谈语文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纵深掘进,层递设问,以训练思维的深刻性思维的深刻性,它集中体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找出客观事物的本质联系,提示问题的实质。训练这一品质,可以采用层递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地探究问题,如在教《故乡》时,一位学生突然提出一个节外生枝跟理解课文毫无关系的问题:"跳鱼怎么会有青蛙式的两只脚呢?"为了不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我便顺其势而利导之,把旁逸斜出的思维引导到理解课文的教学目标上来。当然设计问题要注意目的性、科学性。初中语文目标教学的实施则更强调课堂的目标教学。因此教学设计问题时,应服从教学目标,突破重点和难点设问,以便集中精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形成能力和品质。
【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尹庄中学 刘晓荣】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明确素质教育的方向·语文课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不断改进〗
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语文课堂上根据不同体裁灵活多样的采用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如我在教《故乡》一文时,改变了一致传统的读讲方法,请同学们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选择最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有的学生一边阅读一边思考,然后给课文划分层次,概括内容;有的结合课后习题,一边阅读,一边寻找答案;有的列出图表,把二十年前后的闰土、杨二嫂和“我”的表现逐一对照,在对照中找出各自的变化。并分析发生这一变化的原因;有的以朗读为手段,在朗读中体会深层含义,面对有疑问的学生,教师耐心地指导、引导、疏导,最后总结学生带有倾向性的问题,然后梳理、归类,为后导作好准备,“导”的过程中,因材施教,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讲出自己的感受,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
【天津市蓟州中学 胡艳超】
〖愉快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剖析形象,使学生在愉快教育的气氛中生动活泼的学习,提高学生感知美的能力〗
在语文教材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众多的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不仅他们的语言、外貌各具特色,而且在内心活动中各有各的性格,各有各的思想。他们当中不仅有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一心为了功名,中举后而喜疯的范进;被生活所迫由“豆腐西施”变成一个拿了鸡食盆子便跑的“细脚圆规”的杨二嫂;有忧国忧民的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而且有为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周总理;深入群众体察民情,党的好干部“老杨同志”……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剖析教材,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愉快生动的受到教育。例如我在教《故乡》一课时,我注意到课文中既有描写夜幕下海边瓜地等优美的景物,但更主要的是刻画了夜幕下看瓜刺猹、雪地里支扁捕鸟这样一个勇敢、可爱、机智的少年闰土形象。通过剖析,学生感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从而让学生愉快地接受感染,并难以忘怀。美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大自然。只有让学生懂得什么是美,才能使学生品味道作品中描写自然的、生活的美。因此要让学生去沐浴在大自然的优美环境中,(有条件)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名胜古迹,也可以借助现代教学媒体(如投影、幻灯、录像等资料),让学生领略作者的写作情怀。例如教“枯藤、老树、昏鸦”,可以用诗配画的形式,让学生体验一下羁离行旅之子的情感。而且,还可以充分的把影视、音乐、绘画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创设悦耳、悦目、悦心之意境,提高学生听觉与视觉的感染力,从而愉快地接受知识。语文教学,要通过有声有色地语言把作品中“难写之景”放在学生面前,把不尽的“言外之意”给予正当的发挥,让学生生动的学知,愉快的长智,并提高美的感受力。
【北京市怀柔区汤河口中学 于荣莉】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主动探索,勤于思考〗
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这“无疑──有疑──无疑”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能力提高的过程。所以教师不要“保姆”似的,“师傅”似的,只教会学生知识就万事大吉了,而要做学生的导师,鼓励学生勇于质疑,主动思考,主动探索,最后到达无疑的境界。在教《故乡》一课时,有同学提出“我”二十年来“时时记得的故乡”,离乡时却又说对故乡“毫不留恋”,这是不是前后矛盾。我又把问题抛给学生,让学生去讨论为何我的心情会有如此大的变化?这样,学生发现问题,辅之以教师的引导和鼓励,让学生自己去解决问题,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动精神,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辽宁省大石桥市第二初级中学 徐文革】
〖初探语文教学的结课艺术〗
设置悬念式结课不少有经验的教师常常在教学结课时运用设置悬念的方式,使学生在“欲知后事如何”的探究欲望产生的时候戛然而止,从而给学生留下一个有待探索的未知空间,激发学生探求新知识的近切愿望,使“且听下回分解”成为学生的一种学习期待。这种方法既可用于两篇课文之间的教学衔接上,也可以用于一篇课文教学的跨课堂连缀处,如在教《故乡》时,我这样结课:“同学们,今天我们从文中学到了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即可以通过人物的外貌刻画人物性格,表现主题。下一节课我们将学习另一种写人方法,即通过动作、语言、神态来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以表现人物的性格。那么这是哪篇文章?它塑造的主人公是谁?有何性格特征?欲知详情,且听下回分解。”这样就吊起了学生的胃口,激起了他们的求知欲,为上好下一节课作了伏笔。
【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外国语职业学院 彭天翼】
〖开拓学生思路指导学生“想象作文”〗
以课文内容为线索,设置一定的情境,展开“延续式”想象作文训练。
每一篇课文虽然都有完整的内容,但仍能找出许多可供联想的线索,可以将其进行延伸,展开“延续式”的想象作文。这需要老师进行特定情境设置的指导。例如:
有位老师在教过《故乡》之后,让学生去想象八十年代宏儿回故乡的情境:《故乡》写于1921年,到八十年代,宏儿已是七十多岁的老翁了,这时身为大学教授的宏儿回故乡将会是什么情境?请同学们写一篇《宏儿回故乡》的文章。有的学生根据自己对新生活的认识经验,写出了颇具情趣的文章:在宏儿眼里的故乡,已不是“远近横着的几个荒村”了,新农村的美好景象展现在眼前,宏儿的心间也不再是“悲凉”,而是一阵阵欣喜,他儿时的伙伴水生虽是古稀之人,却还在帮助儿子管理一家乡镇企业,在厂里,又遇上了热心计划生育工作的杨二嫂的女儿!
这种方式的作文教学的好处在于以教材为依据,从感知表象到知觉想象,有着广阔的联想空间,根据课文中的人物命运、事件发展和环境变化的逻辑线索而展开创造性想象。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