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领会诗人感情。
五、简析: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此诗虽以“赞美”为题,但描写的重点却是祖国的苦难现实和悲怆历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民族的忧虑之情。在诗人笔下,祖国“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许多孩子期待着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在路旁仍是一样的“不可知的恐惧”。面对此情此景,诗人的心在流血,在为祖国的贫穷、落后、凄凉、萧条而痛心,为祖国人民的苦难生活而悲伤,并“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而忧虑。但是,诗人没有因此而沉沦,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沦,他让读者从诗中看到了希望,他带着鼓励和期盼再三咏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在这带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力量。这才是“赞美”的根源之所在。
2、诗题为《赞美》,作者究竟要赞美什么?
明确: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从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的农夫身上,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是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和赞美。
3、阅读诗歌第二节,完成下列问题:
(1)“一个农夫”有何象征意义?
[明确]:既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我们整个中华民族。
(2)从“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到下面的“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表现了“他”怎样的变化?一个“只”字在句中起什么作用?
[明确]:表现了“他”的觉醒。“只”表现了“他”还只限于“关注”的阶段。
(3)“他看着自己融进死亡里”这一句话表达了怎样的意念?
[明确]:“他”是一个正在觉醒中的“我”,而“自己”则是一个“麻木无知”的“我”
而这个“麻木无知”的“我”正在走向“死亡”。
(4)“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这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态?
[明确]:因为“他”必须是强大的,“他”承担着实现“希望”的责任。
4、诗中每一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起来”作结,有怎样的意味?
[明确]:从修辞的角度来说,这是一种反复。尽管诗人为祖国人民的苦难生活而而悲伤,但诗人没有因此而沉沦,也不希望人民因此而沉沦,他用“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反复作结,就是让读者从诗中看到希望,在这带血的呼喊里,昭示了中华民族振兴的力量,表达了对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的坚定信念,是对民族生存力的讴歌和赞美。
六、布置作业 :
课后练习三。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