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教案设计初三语文教案设计《孔乙己》的思想深度和悲剧力量

《孔乙己》的思想深度和悲剧力量

11-01 11:51:25 | 浏览次数: 806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标签:初三语文教案设计,http://www.manfen6.com 《孔乙己》的思想深度和悲剧力量,
  
  上文已经说过,《孔乙己》的特点是以很短小的篇幅反映很深广的社会内容,塑造栩栩如生的性格,展开深刻的社会批判。
  
  篇幅短,又要求内容丰富,思想深刻,这里往往发生形式与内容的矛盾。而艺术技巧也总是在克服这种矛盾中表现出来。
  
  《孔乙己》所以能够短小而深广,除了语言本身的精炼,人物对话的个性化之外,还有更重要的原因。不到3000字的篇幅能够具有那么丰富的思想容量和美学容量,仅仅靠语言的锤炼功夫是不够的,这里需要作者有高明的写作技巧。高尔基曾说:“写作训练两种:一是剥树的内皮,二是用树皮编东西。剥树的内皮,指是的积累材料,善于观察,听闻,善于体会一切人(清廉正直的人和作恶多端的人)的心情,善于从好人身上寻找坏的东西,从坏人身上寻找好的东西,即人所固有的属性。用树皮编东西,指的是安排材料,使任何细节都能各守其位,恰到好处,没有一丝多余的感觉,一切都要使读者的眼、耳、鼻、舌感同身受。”(《致雅可甫列夫的信》)
  
  《孔乙己》在这两个方面都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手段。
  
  首先,在“编树皮”(编排材料)上,即在艺术布局上,《孔乙己》是很精巧的,从美学角度上说,是作者选取了一个最好的审美观察点。它以站在咸亨酒店柜台旁边的一个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艺术布局的中心,以他的眼睛作为审视孔乙己及其周围社会的观察点。这样,作者就可以选取在小伙计目击范围内的材料,详其所见,略其所闻见到的其它繁琐场面,只留下柜台前几个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小镜头,使作品显得紧凑,精粹。选材的精当,首先是靠艺术构思的得当。《孔乙己》能够短而精,正是得益于艺术布局。
  
  选取小伙计的所见所闻为艺术布局的出发点,还有一个好处,是可以增强作品的真实性和生动性。小伙计虽然也取笑孔乙己,但也有对孔乙己同情的一面,因此由他来讲述故事,最能表现悲喜剧交织的气氛。如果《孔乙己》的第一人称“我”,不是小伙计,而是作者自己,那么小说的气氛可能就会显得过于沉重,因为作者对孔乙己的遭遇痛切太深。而且,也很难表现酒店里那些生动的细节和真实情景,因为读者必定要怀疑作者为什么老是到酒店里去。如果作品中的“我”,不是小伙计和作者,而是酒店掌柜,那就更难有喜剧气氛,也更难写出悲剧气氛。因为,他对孔乙己缺乏起码的同情心,他必定要渲染那些不该渲染的场面,例如酒店背后孔乙己被污辱的场面等。如果小说是孔乙己的自述体,那也很难具备悲喜剧性质,那也许只能有一些肤浅的哀叹。总之,鲁迅选取了一个最好的艺术布局的中心,这也正是鲁迅艺术匠心的所在。
  
  《孔乙己》的艺术技巧还表现在“剥树皮”方面,即开挖之深的方面。这种深,主要是指揭示人物形象灵魂的深。
  
  鲁迅很注意显示灵魂的深,他称赞陀思妥夫斯基是“人的灵魂的伟大审问者”,就因为他显示了灵魂的深。鲁迅说:“审问者在灵魂中揭发污秽,犯人在所揭发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穷人〉小引》)鲁迅还说,陀思妥夫斯基“他把小说中的男男女女,放在万难忍受的境遇里,来试炼它们,不但剥去了表面的洁白,而且拷问出藏在那罪恶之下的真正的洁白来。”(《陀思妥夫斯基的事》)这正是高尔基所说的“剥树皮”而剥到树的深层。鲁迅自身的创作,也非常注意显示灵魂的深,《孔乙己》在这方面表现得很突出。
  
  孔乙己作为喜剧性的悲剧人物,他的性格不是单一的,他既有迂腐和卑琐的一面,也有善良与正直的一面,在鲁迅笔下,孔乙己身上表现出许多“无价值”的东西,但是,鲁迅在为他布置的精神苦刑中,也拷问出他们的身上有价值的东西来。如孔乙己,鲁迅把他拉出来,让人们拷问他的“偷窃”,但又在这种拷问出他的正直与诚实,鲁迅描写道:
  
  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便都看着他笑,有的叫道,“孔乙己,你脸上又添上新伤疤了!”他不回答,对柜里说,“温两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钱。他们又故意的高声嚷道,“你一定又偷了人家的东西了!”孔乙己睁大眼睛说,“你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什么清白?我前天亲眼见你偷了何家的书,吊着打。”孔乙己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鲁迅这里间接地又写出他偷书的“罪过”,然而也写出他的诚实:他变得“脸红”,在辩白中实际上又老实地承认自己的“窃书”,这不正是“不清白”中的“清白”吗?
  
  由于鲁迅显示出孔乙己灵魂深处的东西,拷问出孔乙己迂腐丑恶掩盖下的洁白与善良来,因此,小说对社会的批判也深化了。读者终于可以认识到:象孔乙己这种悲苦无告的下层知识分子,他的灵魂深处本来是诚实与洁白的,偷窃并不是他的本性,但是,社会把他剥夺得一干二净,逼得他走上偷窃的路,走上不诚实的深渊,孔乙己在那种不正常的社会中不得不逆转自己灵魂的方向,演出灵魂的悲剧。因此,读者便可得出结论,孔乙己的悲剧之源,固然有他自身的主观原因,但从根本上说,主要还是黑暗社会逼出来的。封建的社会制度,是孔乙己悲剧的真正制造者。
  

上一页  [1] [2]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