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
其一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馐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血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其二
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羞逐长安社中儿,赤鸡白狗赌梨栗。
弹剑作歌奏苦声,曳裙王门不称情。
淮阴市井笑韩信,汉朝公卿忌贾生。
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慧折节无嫌猜。
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
行路难,归去来!
其三
有耳莫洗颍川水,有口莫食首阳蕨。
含光混世贵无名,何用孤高比云月。
吾视自古贤达人,功成不退皆殒身。
子胥既弃吴江上,屈原终投湘水滨。
陆机雄才岂自保,李斯税驾苦不早。
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
君不见吴中张翰林称达生,秋风忽忆江东行。
且乐生前一杯酒,何须身后千载名。
其一──这首诗,李白用激荡起伏的感情表达了他那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和充满自信的坚定信念,再现了他力图从苦闷中争脱出来而积极进取的强大精神力量。
其二──这首诗表现了李白对功业的渴望,流露出他在困顿中仍然有所作为的积极用世热情。
其三──这首诗李白通过对历史人物的审视,为自己设计的一条如果功成,即身退的特殊生活道路,同时也流露出其消极避世的思想。
可见《行路难》这组诗,可以清楚地看出李白离长安之后的人生轨迹,折射出他一生坎坷的人生经历以及对人生理想的积极追求与探索。
李白二十六岁(开元14年),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奋其智能,原为辅弼,使寰区大定,海县清一”,⑶他便“仗剑去国,辞亲远游”。⑷开始了他人生的第一次一个崭新的漫游且兼求仕的时期。他于当年秋天出峡,先用三年的时间游历了洞庭、襄汉、庐山、金陵、扬州等地,然后于开元十六年(728)在湖北安陆与唐高宗时宰相许圉师的孙女结婚定居,开始了“酒隐安陆,蹉跎十年”⑸的生活。此时他以安陆为中心,先后北游洛阳、太原,东游齐鲁,南游安徽、浙江,足迹遍及大半个中国。
这次游历,李白既有饱览祖国名川大山,交结朋友,开扩胸襟器识的目的,也有扩展声誉影响以求入仕的用意。本着“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已鸣惊人”⑹的宏愿,故而他没有参加当时常规的科举考试,而是希望通过朝廷的征辟和地方官的推荐进入仕途。他曾向荆州长史韩朝宗等人上书,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和推介。当然,另一方面他也希图通过游历和隐居山林来获取声誉。
李白为了实现他的政治理想和人生抱负,在别人举荐无门的情况下,于开元十八年(730)左右,曾一度抵长安,寻求政治出路,但失意而归。他那远大的宏愿,第一次遭到了现实无情的打击,靠个人主观努力而想创建一番事业的雄心,在现实面前被碰得“鼻青脸肿”。然而,李白对理想的追求和对自我才能的自信充满信心,“天生我材必有用”⑺是他人生最自信的表白。
终于在天宝元年(742),李白在玉真公主的推荐下,被唐玄宗征召入京,供俸翰林,参加章拟文件等工作。他初到长安时心情极为兴奋,以为可以大展他的才华,实现他那“一飞冲天”的宏愿,实现他以前在游历中所追求的人生目标。然而,唐玄宗只是赏识他的词章才华,常让李白陪侍自己的宴会、巡游,只把他当作一个点缀“太平盛世”的文学侍从,所谓“供俸翰林”,并无任何实际职位。此时,李白渐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他那种“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⑻的傲岸态度和他那浪漫不羁的秉性也招到了权贵的嫉妒与恼怒,加上遭到驸马等小人的谗毁。特别是玄宗后期政治日趋腐败黑暗,李林甫把持朝政,在朝廷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贤能之士屡遭排斥和压害;唐玄宗对李白也由逐渐不满到疏远。傲岸不屈的李白,不愿谨小慎微、屈己下人,就这样,李白度过了一段纵酒狂放的生活之后,带着“五噫出西京”⑼的沉痛与失落的心情,怀着“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其二)对玄宗的失望,愤然地离开了长安,继续他那无定的漂泊人生。
因此,他于天宝三载春“一朝去京国,十载客梁园”愤然离开长安之后,又开始了他十载的人生漫游,在这期间他与杜甫、高适结下了深厚的友谊,“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⑽同时李白还在山东济南道教的紫极宫接受了高天师所授的道籍。他既想通过求仙学道来寻求精神的寄托,借以睥睨尘俗、傲视人间帝王。李白在他的原配许氏夫人去世后,又续娶宗氏于梁园,这样他便以梁园、东鲁为中心,北游燕赵,南游广陵,往来于宣城、金陵等地。过着“间携昭阳、金陵之妓,迹类谢康乐,世号为李东山。骏马美妾,所适二千石郊迎,饮数斗酒,则奴丹砂抚”⑾的放浪豪宕生活,甚是浮生若梦;“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⑿的及时行乐思想也有所发展。这时的李白,有着怀才不遇的愤懑、傲岸不屈的豪气、人生易老的悲叹、壮志未酬的惆怅、及时行乐的狂放以及对国事的关切,对民瘼的同情等等都复杂地萦绕在他的心中。这些在《将进酒》、《登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等诗作中都展现了他那矛盾痛苦的内心世界和无奈的人生游历结果。但他始终不愿“催眉折腰事权贵”⒀而放弃自己的自由和尊严,因此,李白寄情于山水,向往神仙境界。这既是他伟大人格的自我完善,也是一种超然的精神摆脱。
李白一生的游历和漂泊,都寄情于名山大川,有时不也还隐居避世,其目的就是以排遣他心中的郁闷和痛苦。他本想通过个人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理想和追求,然而他作为唐代社会的一员,不可能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而独善其身。
李白的一生主要生活在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正直唐代走向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其思想性格的形成和这个时期的社会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开元年间,唐帝国处于极度繁荣强盛的阶段,这样的时代氛围给李白极大的鼓舞。他那种富于建功立业的幻想,具有乐观进取的精神,心胸开阔、性格豪爽、甚至狂放不羁,是当时许多知识分子的共同特点,而李白则是最为典型的一个。在这样一个激情四射的年代,恰与李白的性格极为合拍,他自认为他那“冲天”的才气可以得到尽情的施展,那伟大的政治抱负以及对人生的追求也能得以实现。更因为在此期间的其他文人“往往都在高蹈与进取之间徘徊,以包含得有希冀的痛苦或欢欣来摇荡心灵,酝酿歌吟”⒁,李白就是其中的代表。特别是,他在长安“俸翰林”的三年,起初他认为是他人生最为得意和辉煌的开始,这时他追求最高理想的激情和傲岸不羁的精神最为突出,倍感人生的惬意,“将进酒,杯莫停”⒂的纵酒欢歌是他极富快乐得意和充满自信的写照。然而,李白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度时期,他在长安的后期,社会日趋腐败黑暗,奸臣当道,朝廷上逐渐形成了一个腐朽的统治集团,贤士屡遭排斥和迫害;特别是他在梁园漫游的后期,目睹和经历了唐帝国的危机和战乱。这样,既鼓舞了他向往功名事业的雄心壮志,也更大地激发了拯时济世的理想抱负。现实社会生活的感遇,对他人生追求和生活态度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他常以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管仲、乐毅、张良、诸葛亮自比,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做一番济世安民的大事业。他对自己的才能力量,有着高度的自豪与自信,常常把自己描绘成“斗转而天动,山摇而海倾”⒃的力大无比的斗士。这时,李白一扫以往纵酒欢乐的消极思想,不再追求隐居遁世,而是直面现实。天宝十四年(755),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密切地注视着事件的发展,并“抚剑夜吟啸,雄心日千里”⒄,渴望施展才干的机会,于是李白与次年冬出于一片爱国热情被永王李璘以抗敌平乱为号请为幕府。然而,事与愿违,他也因而获罪下浔阳狱。这虽是李白“急病乱投医”的人生一大败笔,却可见他为实现理想的一往无前与执着。直至上元二年(761),已六十一岁的李白,闻李光弼率大军征讨史朝义,他即从当涂北上,请缨杀敌,但行至金陵,因病折回,故而大叹“天夺壮士心,长吁别吴京”,足见其为理想而坚贞不渝。于次年病死于他的族叔当涂令李阳冰家,行完了他那漫漫而又坎坷的人生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