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则寓言,如果从狗认不出主人的角度来看,有什么寓意?
(1)告诉人们看待事物不要仅从它表面来判断,而应看到它的内在、它的实质,这样才不会犯错误。
2. 这则寓言,如果从杨布不应该打狗来总结,有什么寓意?
告诉人们对待别人的反应、态度,要分清原因,不能简单地处理。
3、从这则寓言可看出列子的什么思想内容?
包含朴素唯物论和辩证观点。
4、读《马说》回答问题。
A、《马说》中写伯乐对千里马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B、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 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千里马才能被埋没的原因①伯乐不常有。②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③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D、食马者浅薄愚妄表现在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E、《马说》中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根本原因是:伯乐不常有。
F、在《马说》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对“千里马”的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三个方面?
①策之不以其道。②食之不能尽其材。③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G、策马者是怎样的不认识千里马?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H、对食马者进行强烈讽刺是哪一句?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I、《马说》中提出人才培养需要外在条件的句子是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J、《马说》中描写千里马终身遭遇的句子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K、《马说》的主旨是: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L、怀才不遇的人常慨叹的两句话是:千里马常用,而伯乐不常有。
M、这篇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有才之士;食马者比喻不识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浅薄愚妄的统治者。
1、读《三峡》回答问题。
① 请写出《三峡》中从视觉角度描写两岸连山的句子: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② 描写夏季三峡景色的句子: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正面写水流湍急);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侧面写水流湍急);
③ 写出《三峡》中描写三峡春冬之景的句子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yan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④ 写出《三峡》中描写秋季三峡景色的句子: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1、 读《桃花源记》回答问题。
①本文中描绘桃花林中草美花繁的语句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②本文中是什么吸引渔人欲穷其林"的?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③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美好的自然环境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④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社会环境的安宁的句子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⑤本文中描写了桃花源人民安居乐业、和平幸福的境况(或:描写老人和小孩神情)的句子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
⑥本文最能体现桃花源人热情好客、民风淳朴的句子有A、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B、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⑦本文中第三段描写了桃花源人社会风尚的哪两个方面?
(简答):生活幸福;民风淳朴。
⑧本文的哪两件事能说明桃花源是虚构的理想社会?
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未果,寻病终。
⑨本文"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桃花源人为何叹惋不已?问今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⑩本文虚构了一个理想的社会,文章从总体上描绘了这一世外桃源生活图景的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
(11)出自本文有些成语一直沿用至今,请写出来。世外桃源、落英缤纷、豁然开朗、老死不相往来、怡然自乐、鸡犬相闻、无人问津。
(12)把本文四段的大意各用一句话概括出来:①发现桃花源、②访问桃花源、③离开桃花源、④再寻找桃花源
(13)本文中,作者理想的社会是土地平旷,屋舍铲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髻。并怡然自乐。(没有压迫、没有剥削、人人平等、自由、幸福的生活(幼有所养,老有所终。)
2、读《口技》回答问题。
①林嗣环(清代)的《口技》中口技表演者有一段时间同时发出许多声音,描写这些声音的文字有: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①周敦颐(宋朝)《爱莲说》(体现不与世同流合污) 咏莲名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②《口技》中从侧面描写口技表演效果的句子有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以假乱真的句子)。
3、出自《资治通鉴》的《孙权劝学》的成语吴下阿蒙 、刮目相待(原句: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4、读《伤仲永》回答问题。
①《伤仲永》中的哪些句子介绍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并简要分析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
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造成这种变化的原因: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伤仲永》中最后一段的议论讲了什么道理?
就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5、读《愚公移山》回答问题。
①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②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③愚公移山面对的困难是: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
④ 愚公移山解决方法是: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⑤愚公是怎样开始工作?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⑥文段中表现愚公移山深得人心的一处典型细节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⑦愚公自信能移山的理由是: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或:"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
⑧愚公移山的最终结果是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⑨《愚公移山》中智叟自作聪明劝愚公改变主意的句子是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6、读《陋室铭》回答问题。
刘禹锡(唐朝)的《陋室铭》一文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什么?①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
②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③《陋室铭》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④用比喻赞美“陋室”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⑤《陋室铭》一文中为突出主旨而引用孔子的一句话是:何陋之有?
⑥《陋室铭》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⑦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8、读《爱莲说》回答问题。
③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④本文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
⑤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又洁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⑥写君子行为方正,通达事理,不攀附权贵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⑦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⑧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
1、读《论语》回答有关问题。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