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练习《〈孟子〉两章》素质教育新学案

《〈孟子〉两章》素质教育新学案

11-01 12:35:42 | 浏览次数: 819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三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孟子〉两章》素质教育新学案,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

  1、整体感知: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篇短论,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这一角度出发,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由此,再加引申,推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施行“仁政”的必要性。文章用层层推理的方法进行论证,开篇即提出论点,接着设例进行论证,再据此阐发引申,层层深入,最后得出断语,逻辑性很强。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文章由历史上六个著名人物从卑微到显贵的事例,归纳出自己的观点: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必须先在思想、生活和行为等方面都经受一番艰苦甚至痛苦的磨炼。其次从正反两方面论证经过磨炼的益处,说明人处困境能激发斗志,国无忧患易遭灭亡的道理,进而得出全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学法引导:

   ⑴ 加强朗读训练,就本文而言,不仅要学生读准字音,断对句子,还应对文中的排比句进行反复诵读,以体会排比句在议论文中的作用。

   ⑵ 正确辨析课文中疑难字、词、句的意义,加深对通假字、古今异义现象的认识,学习对知识进行分类整理。

   ⑶ 找文章关键句(中心句),提高整体理解文章的能力,理解孟子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思想观点。

   ⑷ 两篇短文在写作方法上有许多共同点,可采用比较阅读法阅读。

  3、审美鉴赏:

    居安思危的警戒美:

    孟子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本是战国时期讨论战争胜负问题时提出的观点,而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因而也适用于政治。直到今天,在世界政治的运作中是否合乎道义仍然是处理国家与国家、民族与民族之间关系的准则。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一切违背该法则的行为必将以失败告终。 “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也常被用来勉励人们要居安思危,增强民族忧患意识。这一条条古训无不闪烁着世世代代中国人民自我警戒、自我奋进的美的光芒。

  4、重点难点突破:

   ⑴ 两文分别阐明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你对作者的观点有什么看法?

     析:设计此题,首先是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其次,就作者在两篇短文中表明的观点,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谈自己的看法,既强化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综合知识的能力。

     参考答案:《孟子·公孙丑》 主要阐明了孟子认为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的政治主张。 《孟子·告子》主要阐明了孟子的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的人才观。看法(略)

   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章,作者从作战入手,设举了两个战例,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哪几个?作者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析:本题主要是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饿了解,概括提炼要点信息的能力。

     参考答案:作者把决定战争胜负的主客观因素归结为“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方面。三者中,作者认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但最终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人和”,即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⑶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章,开头一节共列举了哪些人的事例?这些事例共同说明了什么道理?它们对论证本文的论点起什么作用?

     析:设计此题,既有利于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也便于深入理解本章作者在选材、构思上的特点。

     参考答案:第一节列举了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六个人的事例。这些人都是由卑微而显贵,经历过艰苦环境磨练的杰出历史人物,意在说明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炼的道理。这六个人的典型事例,为本文要论证的论点提供了典型的事实论据。

   ⑷ 比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两则短论,在论证方面的异同。

     析:此题意在通过比较,理清两则短文的逻辑层次,进一步加深对两篇短论在写法放的特点的理解。

     参考答案:

    ① 相同点:两篇短论都运用了类比论证的方法。第一则以战争中的事例作为例证,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然后类推出治国的道理;第二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② 不同点:

      两则短文提出论点的方式不尽相同。第一则短文的论点在文章中间部分点明,然后对论点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和阐述;第二则短文在文章结尾处揭示出论点,不再对论点进行解说。

      在论证结构上,第一则采用了总起──分承──最后总结的结构方式,第二则采用的是先分后总的结构方式。


二、自学阶梯评估

  1、达标训练:

   ⑴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政治主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选自          ,中心论点是             。阐述了孟子            的人才观。

   ⑵ 请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米粟( ) 亲戚畔( )之 傅说( ) 法家拂( )士

   ⑶ 用“/”正确划分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①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⑷ 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 )

    A、困于心,衡于虑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C、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D、入则无法家拂士

   ⑸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古今不同意思:

     池非不深也。

     古义:                              
  
     今义:                              

   ⑹ 请摘录一个逆境磨炼人才的典型事例。

  2、能力提高: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习题: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1] [2]  下一页

TAG: 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