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练习《〈孟子〉两章》素质教育新学案

《〈孟子〉两章》素质教育新学案

11-01 12:35:42 | 浏览次数: 819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三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孟子〉两章》素质教育新学案,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⑴ 对下面语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被举用,被选拔

    B、曾益其所不能 曾:同“增”,增加。

    C、衡于虑,而后作 作:发作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出:在外面,指国外。

   ⑵ 比较下列各组加粗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国恒亡

      河曲智叟亡以应

    B、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安能辨我是雄雌

    D、国恒亡

      则有去国怀乡

   ⑶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⑷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炼。

    B、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C、文章在阐述的思路上,先从国家再说到个人,这样使文章论述层次显得很清楚。

    D、本文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⑸ “逆境能成才”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阐述的观点,它表明了人才要在困境中造就的道理。那么“顺境也能成才吗?”这是许多学生可能产生的一个疑问。对此,请联系历史或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作简要分析。

  3、开放探究:

    阅读下面文言选段,完成习题:

    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zǐ 指责)古人之失;与今人居,亦乐称人失。人因不能无失。然试易地以处,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见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见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何暇论人哉?

    ──选自钱大昕《潜研堂文集》

   ⑴ 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然试易地以外,平心而度之,吾果无一失乎?

   ⑵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作者的观点。

   ⑶ 请梳理作者的论证思路,填写下面方框。

   ⑷ 你怎样看待“今之学者,读古人书,多訾古人之失”的行为?


三、资料下载

  孟子(约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孔子之孙)的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大师,也是战国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散文家。

  孟子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强调“民贵君轻”、省刑薄赋,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其目的虽在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但在当时也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提出“性善”论,肯定人性生来是善的,但也重视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主张社会分工,却由此导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论点。他的哲学体系属于主观唯心主义,过分强调人的主观精神作用,断言“万物皆备于我”,对后来宋代儒学影响很深。

  孟子为了实现他的政治主张,曾游说齐、魏、滕、宋等国。当时各国诸侯正以攻伐争霸为贤,视孟子的“行仁政”学说为,脱离实际,因而不予采纳。孟子退而讲学著述,其言行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孟子》现存七篇。每篇都以第一句中的两个或三个字作为篇名。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动、政治学说和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宋朝朱熹把《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成为儒家学者初学必读的书籍。

  《孟子》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著。其文气势磅礴,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又长于比喻,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自学阶梯评估参考答案】

  1、达标训练:

   ⑴ 《孟子·公孙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统治者要“施仁政”,“行王道” 《孟子·告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关于人才要在困难环境中磨炼造就

   ⑵ sù pàn yuè  bì

   ⑶

    ①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②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⑷ C

   ⑸ 护城河 水池、池塘

   ⑹ 略

  2、能力提高:

   ⑴ C

   ⑵ B

   ⑶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使命给这样的人。

    ② 忧患(能激励人勤奋)使人生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萎靡,必将导致灭亡。

   ⑷ C

   ⑸ 略

  3、开放探究:

   ⑴ 这样尝试着和别人换一下位置,平心静气地揣度它,我果真没有一点过失吗?或:如果设身处地,平心静气地揣度它,我难道没有一点过失吗?

   ⑵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或:治学要严谨,不要自以为是。

   ⑶ 指出现象→讲述道理 或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

   ⑷ 示例:

    ① 这种行为不妥当。对古书没有认真分析研究,不要妄加评论和否定。

    ② 对这种行为不能简单肯定或否定。读古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③ 这种行为有可取之处。“尽信书不如无书”,要敢于质疑,大胆质疑。

上一页  [1] [2] 

TAG: 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