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教案设计初三语文教案设计《愚公移山》说课设计

《愚公移山》说课设计

11-01 11:48:31 | 浏览次数: 602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标签:初三语文教案设计,http://www.manfen6.com 《愚公移山》说课设计,
    指名朗读第二段。思考:这一段包含哪几层意思?写了愚公的什么思想精神?写“其妻献疑”用意何在?写孀妻之弱子“跳往助之”的作用是什么?

    愚公移山的原因,移山的决心,愚公移山的目的,老愚公领着家人投入开山除障的行动,运上搬石的艰巨劳作,邻人孀妻的小孩子也跑去和他们一同干起来……愚公具有崇高的思想、宏远的志向、坚强的决心;“其妻献疑”衬托愚公具有宏大的心愿、坚强的意志;小孩子“跳往助之”表明愚公此举之得人心,也有烘托的作用。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朗读第三段。思考:智叟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的话有什么用意?愚公是怎样针锋相对地驳斥智叟的?愚公的话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精神?

    讲解智叟之先言表明他自视聪明,而嘲笑愚公之不智。为了加强其嘲讽之意,他还用了个倒装句;智叟之言说是在责难愚公之不自量力,连山上的一根草也无力除之,却要去挖出掘石。出言不逊的智叟,自视聪明,傲慢待人,其实是个识陋智拙,胸狭见短之人。通过智叟的言行,更加突出愚公的伟大。

    愚公首先斥责智叟自视聪明,然后用子孙后代是“无穷匮”的道理驳斥,令智叟理屈词穷,无言以对,愚公的这些话表现了他的志向的宏远,心愿的挚诚,意志的坚定,愚公对人和自然的关系问题有正确的认识,他有战胜自然的信念,这种信念是愚公开山平险意志坚定的一个重要的思想基础。鼓励学生加段落小标题。

    朗读第四段,提问这则寓言的结尾写天帝“感其诚”,命大力神背走二山,以此作结,好与否?这个结尾是宣传封建迷信呢,还是具有神话色彩呢?

    让学生讨论后明确:这样作结有三个好处:

   ① 赞颂了愚公心意之诚,意志之坚,突出了故事的主题。愚公开山平险心意之诚、意志之坚,使山神“惧”了,天帝也受之感动。

   ② 增添了故事的瑰丽色彩,如此作结,既富于想象,又寓托深情。

   ③ 反映了古代人民的美好愿望,借神力惩服自然,以实现愚公之志,这是人们的共同心愿。

  5、进一步明确主旨的3分钟辩论:愚公该搬家还是该移山。辨证的看问题:明确智叟也有智的地方。

    教学版块之三:同学们进行“学法体验”(8分钟)

    向同学们介绍几种学习方法。

    多次概括法──用生动、准确的语言从不同角度对文章进行几次概括。

    文序把握法──找出表现文章顺序的关键字或句子,迅速理出文章脉络。

    画面标题法──从文章中选出一个或几个精美的片段,然后给它“命名”。

    请各位同学任选一种方法进行尝试,并进行课中交流活动。有的同学如果认为自己还有更好的读课文的方法,也可以将自己的方法介绍给大家。

    教师准备来配合各学法补充的内容有:

    多次概括法:

   ⑴ 壮举

   ⑵ 移山传说

   ⑶ 艰巨的任务与微弱的力量

   ⑷ 远大的理想,坚韧的毅力

   ⑸ 愚公不愚

   ⑹ 智叟不智

   ⑺ 永不放弃

   ⑻ 感天动地移山情

   ⑼ 艰辛的移山,曲折的情节……

    文序把握法:

    文章先制造悬念,然后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

    第一部分(1)写山高大与原来的位置。

    第二部分(2-3)移山的原因和经过。

    第三部分(4)移山的结果

    画面标题法:

    第二段:愚氏开山运石或毕力平险

    如第一段:高大的山

    第三段:“愚”“智”之辩或智叟不智愚公不愚

    第四段:神力相助或理想成现实

    教学版块之四:

    师生小结后布置课后作业。(2分钟)

    选作一题发挥想象,将课文有关内容改写成片段作文:

   ⑴ 在家庭会议上

   ⑵ 愚公智叟辩难

上一页  [1] [2]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