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教案设计初三语文教案设计《愚公移山》说课设计

《愚公移山》说课设计

11-01 11:48:31 | 浏览次数: 602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标签:初三语文教案设计,http://www.manfen6.com 《愚公移山》说课设计,
广东省广州市第十九中学 雷陆地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愚公移山》。愚公移山的故事历来为人们所传颂,可谓家喻户晓,众人皆知。今天我说课的内容就是这篇脍炙人口的寓言。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生分析、教学创意、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程序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诚请各位评委给予批评指正。


【教材分析】

  《愚公移山》选自《列子·汤问》,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它有如下几个特点:

  1、浓郁的神话色彩,易激发学习兴趣;

  2、可读性强,易于记诵;

  3、基础性强,有一定数量的文言词汇需要积累;

  4、寓意深刻,实践性强;

  5、故事性强,人物形象鲜明,但教材偏重于理性,有可能束缚学生对“智叟”的形象思维。

  本文安排在现行初中语文教材第六册第六单元中。从本单元教学目标和编者意图看,是希望通过本文的学习让学生达到:能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在反复诵读中领会文章丰富的内涵和精美的语言、积累一些常用文言词语,提高学习文言能力的目的。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十几篇文言文,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要学习与现代汉语不完全相同的古代语言,又要像阅读现代文那样理解文章内容和写法,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说,难度并不大。只要教师给予方法技巧上的点拨指导就能成功。


【教学创意】

  创意一:

  从“体验”角度组织教学,全课的教学由“朗读体验”──“发现体验”──“学法体验”三个部分组成。在“学法体验”中向学生介绍若干种阅读方法,进行阅读实践。

  创意二:师生互动,进行探究与合作学习;激励性评价贯穿课堂教学。


【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目标设计的综合化、系统化、细目化、行为化原则,及以上对教材和学生的分析,我将教学目标定为如下几方面:

  1、知识目标:

    理解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寓意,理解对比、衬托手法以及课文以神话结尾的作用。

  2、能力目标:

    文言文的诵读;多种学法的体验。运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学习古代人民战胜艰难险阻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积极进取,要有战胜生活学习上的“太行、王屋”的决心和勇气。

  4、创新目标:

    智叟也智。

    教学重点确定为发现体验。教学难点是通过探讨愚公移山举动的“智”与“愚”,学习愚公的意志与毅力。教学课时为第一课时,教学课型定为学法体验课。


【教法学法】

  为充分体现“学生主体、教师主导、训练主线”原则,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科特点,主要采用启思、点拨式教法,借助多媒体课件,激趣、启思、点拨。分四个版块进行教学。学法则以诵读、发现、体验为主。旨在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全程参与,主动获取知识。


【教学程序】

  教学版块之一:

  同学们进行读诵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掌握课文诵读和理解课文的大意、积累文言词进行。

  1、导入。请一个学生讲愚公移山的故事导入课文学习(1分钟)。

  2、同学们听录音朗读,要求:听准字音,听清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画出疑点。听朗读后的师生互动探讨。(3分钟)

   ⑴ 着重掌握以下几个句子节奏:

     方/七百里;

     惩/山北之塞;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投诸/渤海之尾

   ⑵ 着重读准以下几个语气语调:

     “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担忧的语气)

     “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讥讽的语气语调)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痛斥的语调)

     “何苦而不平?”(坚定反驳的语气)

  3、同学们集体朗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4分钟)

    思考这么一个问题:这篇课文从什么写到什么?

    同学们发言。

    同学们与老师的对话可能有:从有大山写到山被背走,从大山阻塞写到无垄断,从愚公移山的想法写到愚公移山的行动,从开始移山写到移山结束,从人的移山写到神的帮助,从愚公移山的远大理想写到愚公移山的伟大精神……

  4、参看课下注释,让学生小组合作学生翻译课文、记住文下注释里的文言词。(共7分钟)

    首先鼓励学生回忆翻译的原则:

    信──忠实原文,达──通顺流畅,雅──优美生动。

    翻译方法指导:(2分钟)

   ⑴ 加。如“方”即“方圆”,指面积。

   ⑵ 改。如“仞”现在已经不作长度单位运用,可改为意思相近的词“丈”来代替。

   ⑶ 补。文言文中常有省略主语、介词的宾语和量词等,翻译时必须补出。如“二山”即“两座山”。

   ⑷ 调。文言文的语序有的与现代汉语不同,翻译时需要调整。如“甚矣,汝之不惠”,这是谓语提前的倒装句,翻译时可作“你太不聪明了!”

   ⑸ 省。文言文中的发语句,即句首的助词,或句中语气助词,如果省略后不影响原意的可省去。如“虽我之死”,“之”字是助词,在句中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翻译时可省略不译。

    学生自主翻译课文积累文言词语。(5分钟)

    教学板块之二:

    学生进行“发现体验”(15分钟)

    教学活动围绕文章的主题写法、进行探讨。并且给每个自然段或情节标上小标题。

    指名朗读课文的第一段,围绕这么两个问题交流:本段中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本在冀州之南”中的“本”字有什么作用?

    师生的互动交流可能有:写太行、王屋两座山异常高大,暗示挖掉这两座山简直是太难了;说明了这两座山原先的位置所在。“本”字的作用在于为故事制造一个“悬念”:这么高大的两座山已经不在原先的地方,这是怎么回事呢?是什么原因,是什么力量使这两座山变动了位置呢?有此县念,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激起读者探求答案,乐读文章的兴趣。为后面写愚公精神作了铺垫。鼓励学生加小标题。

[1] [2]  下一页

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