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教案设计初三语文教案设计第六册十一课孔乙己

第六册十一课孔乙己

11-01 11:58:42 | 浏览次数: 727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标签:初三语文教案设计,http://www.manfen6.com 第六册十一课孔乙己,
第六册十一课孔乙己

第三单元·单元要点分析·

这个单元欣赏小说。所选的五篇古今中外的小说,有的揭示旧时代的“国民性”问题,有的鞭挞见风转舵的丑恶现象,有的歌颂杀富济贫的英雄豪情,有的表现少年成长的历程……题材丰富,手法多样,语言精彩。欣赏这些小说,要重视扩展视野,陶冶情操,提高审美趣味。

在第五册中,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小说的三要素,要进行复习。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因此,人物、情节、环境构成小说的三要素。

小说塑造人物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的,有概括介绍,也有形象描绘,有外貌和内心描写,也有行动和对话描写;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描写。

故事情节来源于现实生活,它是现实生活的提炼,它比现实生活更集中,更有代表性。小说的情节过程一般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是为了交代时代背景;描写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以及场景)是为了表现人物的身分、地位、性格,-表达人物的心情,渲染气氛等。

本单元要在已有的基础上。,重点欣赏小说的细节描写、环境描写和语言描写。

11.孔乙己

鲁 迅

教学目的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3.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4.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重点难点

1.重点

(1)学习用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想性格的写法。

(2)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

2.难点 .

(1)理解小说的情节结构,精巧含蓄的布局。

(2)理解细节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www.manfen6.com,读准下面加点字的音。

颓唐(tui2) 附和(he4) 分辩(bian4) 不屑置辩(xie4)

咸亨酒店(heng1)砚(yan4) 荤菜(hun1) 羼水(chan4)

拭(shi4) 蘸(zhan4) 惋惜(wan3) 阔绰(chuo4)

舀水(yao3) 涨红(zhang4) 绽出(zhan4) 哄笑(hong1)

间或(jian4) 着了慌(zhao2)打折(she2) 门槛(kan3)

2.查工具书,解释下面词语。

不屑置辩: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屑。值得。

颓唐: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

分辩:辩白,辩解。

格局:布置的格式。

缠夹不清,搅扰、夹杂不清。

之乎者也:“之、乎、者、也”是文言文里常用的语助词,常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含讽刺意味。

大抵:大概。

君子固穷:语出<论语>,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穷困,不因穷困而丧失其道德意志。固,固守,安守。

营生:谋生,筹划如何生活。

附和:(言语、行动)追随别人(多含贬义)。

3.阅读课文,熟悉故事情节,理解介绍鲁镇咸亨酒店大概情况的作用。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他的笔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是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我们学过他的作品有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选自短篇小说集《呐喊》的有《社戏》《故乡》以及选自《集外集拾遗补编》的《鲁迅自传》。

本文写于1918年冬,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这篇小说是鲁迅继《狂人日记》之后写的第二篇白话文小说,是又一篇反对封建制度和封建科举制度的战斗檄文。也是鲁迅先生最得意的作品。

2.关于封建科举制度

封建科举制度是隋朝以后封建王朝用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是分科举人的意思。它分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考试。院试由县、府、省主持,及格者称秀才。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主考由朝廷委派,参加者须是秀才。乡试及格者称举人。会试在乡试的第二年二月举行。由礼部主持,及格者称贡生。殿试由皇帝在皇宫大殿亲自主持,中者称进士,第一名为状元。科举实际上是由下而上的层层考试。科举考试的内容,明朝以后主要考八股文,以《四书》、《五经》中某个文句为题作文,文章有固定的格式,内容是阐释孔孟之道,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允许越矩半步,严重禁锢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从科举取士人员的情况来看,康有为曾经指出,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只有万分之一。许多读书人老死科场,利欲熏心,精神畸型,成了科举的奴隶。成了科举制度的受害者。我们要学的课文中的主人公孔乙己,就是其中的一个。

三、正课

1.速读课文,了解小说的故事情节。

讨论并归纳: 、

开端:(开头3段)介绍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做为孔乙己出场

的背景。

发展:(4—9段)写孔乙己第一次出场,表现孔乙已是大伙的笑料。

高潮和结局:(10—13段)写孔乙己第二次出场,表现孔乙己被打折腿后的遭遇。

2.提问:小说开头写穿长衫的和短衣帮酒客在喝酒方式上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

(1)短衣帮:靠柜外站着,花10几文钱,热热的喝了休息。

(2)穿长衫的: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两种酒客一外一里,一站一坐,一贫一富,写出了社会阶层的差别。为不伦不类的孔乙己的出场埋下伏笔。

3.提问:小说写“我”——这个12岁的小伙计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有3种作用。

(1)“我”——12岁的酒店小伙计是孔乙己命运的见证人。小说都是通过“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用第一人称可以使故事显得真实亲切;

(2)可以使故事情节集中,内容简要;

(3)可以表现周围人对孔乙己的态度,连12岁的小伙计都鄙视孔乙己,更能说明这个社会对不幸者的冷漠,使作品更增加了悲凉的意味。

4.提问:小说开端介绍鲁镇酒店的大概情况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咸亨酒店是孔乙己出场的背景,穿长衫的和短衣帮、掌柜的和小伙计都是孔乙己身边的人,同时酒店的大概情况也就是一幅清代末年江南小镇的世俗画面,这些构成了孔乙己的社会环境。

四、小结

课文的前3段是小说的开端,它介绍了鲁镇咸亨酒店的大概情况。这是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社会环境,展示了孔乙己悲剧的社会原因。

五、作业

选用课时作业 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

一、预习

1.阅读全文,质疑。

2.思考课后练习一、二、三、四题。

,二、导人

上节课,我们了解了小说的情节以及社会环境,这节课我们着重研究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以及其所蕴含的社会意义。

三、正课

lI提问:孔乙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小说从哪些方面进行描写?

讨论并归纳:

(1)概括介绍:“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衣裳的惟一的人。”“站着喝酒”,说明他经济拮据,买不起酒菜,进不了柜台,不能享受“长衫顾客”的待遇,只能和“短衣帮”一起,可他又舍不得脱下象征读书人的“长衫”,这便使他成为不伦不类的惟一的人。这种矛盾现象充分说明孔乙己的特殊身份和性格特征。

(2)肖像描写:

①第一次出场:写他“身材很高大”,说明他尚有劳动能力;“青白脸

色”说明他穷困潦倒,营养不良又不肯劳动的结果;脸上“时常夹些伤痕”,是他穷困而偶然偷东西被人打伤的标志,也是他走向没落的重要标志。“一部乱蓬蓬的花白胡子”既表明他年龄较大而又精神萎顿颓唐。他那件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说明他穷酸潦倒,懒得出奇的经济状况和性格特征。

②第二次出场:“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着一件破夹袄”说明他衣食无着,穷途末路。“盘着两腿,下面垫着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满手是泥”说明他被打折了腿,丧失生活能力。

[1] [2]  下一页

TAG:

《第六册十一课孔乙己》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