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五、全班交流,互问互答
每个小组提出的问题不尽相同,各小组交流不仅可以让学生自行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而且可以使学生享受到解决问题后的愉悦,认识合作学习的成效。这一环节的另一作用在于既可以解决一些浅层次的问题,又可以筛选出一些有深入探究价值的问题,如人物形象分析、作品主题理解等。
六、教师点拨,深入探究
采用多种阅读方式,让学生在反复阅读中寻找答案,让学生充分认识回归文本才是解决阅读问题的根本途径。教师可以围绕教学目标引导学生重点关注作品主题与人物性格,但不必完全拘泥于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教师应始终把保护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教会学生阅读探究的方法作为教学活动的最终目标。
七、布置作业
以小组为单位,围绕作品《孔乙己》或“作家鲁迅”确定一个研究课题,用两周时间收集、整理、分析资料,形成小组研究成果,写一篇小论文,要求注明参考书目,两周后在全班展示。
课题示例:小说《孔乙己》表现了怎样的主题?“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咸亨酒店”是个让人快乐的地方吗?小说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小说是以怎样的视角展开情节的?(示例意在帮助学生了解提问的方法,仅供参考。)
【教学实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师:我们以前读过鲁迅先生的哪些小说?
生:《故乡》。
生:《社戏》。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生:不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不是小说,是一篇散文。
师:对,可你是怎么知道《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篇散文的呢?你还记得它出自鲁迅先生的哪部文集吗?
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出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它是鲁迅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
师:看来这位同学真是个有心人!《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后加以编订,改名《朝花夕拾》,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师:鲁迅先生一生共写了33篇小说,主要收录在《呐喊》、《彷徨》两部文集中。其中他自己最喜欢的是《孔乙己》;巴金先生曾热情地赞叹说:“《孔乙己》写得多么好啊!”日本有一位作家也说,孔乙已是一个最完美的艺术典型。孔乙己到底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 这篇小说为什么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小说。
(专家点评:用名家的评价来印证这篇小说的不同寻常,能激发学生阅读文章的兴趣。)
二、速读课文
师:事先大家已预习过课文了,我们现在再按照要求把课文速读一遍。
1、勾画出理解有困难的字、词、句。
2、迅速抓取并标注出文中关于几个场景与几类人物的信息。
3、根据你的预习情况,选择你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可以选读,也可以跳读。
4、时间:五分钟。
(专家点评:这一环节要求学生学会专注的读书,有效的筛选信息,而这正是对最初的阅读体验的分析整合。它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也会为下面的阅读活动提供准备。)
三、检查阅读情况
师:出几道抢答题,看看谁读书又快,抓住的信息又准。
师:第一个问题是:小说为何命名为《孔乙己》?
生:因为小说的主人翁名叫“孔乙己”,小说是用主人翁的名字命名的。
师:那孔乙己是主人翁的姓名吗?
生:是的。
生:不是,孔乙己姓孔,但没有名字,孔乙己是他的绰号。
师:哪个答案是正确的?
生:(齐答)第二个同学的回答是正确的。
师:异口同声啊!可真理并不一定掌握在多数人手里哦!读书人怎么会没有名字呢?你们有依据吗?
生:课文第四段中有这样一句话,(学生读)“因为他姓孔,别人便从描红纸上的‘上大人孔乙己’这半懂不懂的话里,替他取下一个绰号,叫做孔乙己。”
师:好,这下老师服了!记住:老师并不是因为你们人多,而是因为你们能从阅读中找出使人信服的依据。接下来回答问题一定也别忘了找出自己的依据哦!
第二个问题:故事发生的年代?
生:文章末尾注明的写作时间是1919年,故事发生在1919年以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师:你是从课文什么地方看出来的?
生:课文第一段中说“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说明故事发生在1919年以前二十多年的时间里。
师:本文实际上写于1918年冬天,发表于1919年4月的《新青年》,后来收入短篇小说集《呐喊》。在当时的文化教育领域,虽然在1906就废止了封建科举制度,但封建复古逆流仍然很猖獗。封建教育仍然是社会教育的核心内容。鲁迅先生针对现状,写了二十多年前的社会现实,启发人们将其与当时现状进行对照,懂得批判与取舍。
第三个问题:故事发生的环境?
生:故事发生在鲁镇的咸亨酒店里。
师:第四个问题:伴随着孔乙己的出场,“店内外总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你认为孔乙己是个喜剧人物吗?
生:是,因为有孔乙己的时候就有笑声,文中说:“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
生:不是,因为文中说;“孔乙己是这样的使人快活,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这说明孔乙己虽然可以给人带来笑声,但却是个可有可无的可怜的人。
(专家点评:几道抢答题,看似简单,但确是检测学生阅读情况的一把尺子,从回答中不难发现多数学生的预习与速读是相当粗疏的。如第一个问题答案,学生可以脱口而出;再给提示又恍然大悟这是绰号;如果再追问一个读书人怎么连名字也没有,那么思考就进一步深化了,这更能引起学生对自身阅读的反思。同时题目的设置也体现了由浅入深的阅读层次,这四个问题都是从文章整体设问,不至于将理解引向细碎的误区,有利于学生对全文内容的整体感知。)
四、分组学习,填写履历表
师:对于孔乙己这个人物,大家争论不休。为了更清楚地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的命运,我们来整理一下孔乙己的档案,为他填一张履历表。(出示履历表样例后,解说填表说明)
孔乙己履历表
姓名 籍贯 年龄 出生年月 学历 身体状况 特长 工作单位 家庭成员 主要社会关系 工作生活经历 主要工作成就 主要优点 主要缺点 总体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