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九年级语文辅导《孔乙己》教学案例

《孔乙己》教学案例

11-01 11:51:45 | 浏览次数: 17518 次 | 栏目:九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九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孔乙己》教学案例,
湖北省宜昌市外国语学校 徐咏梅     【教学依据】

  回顾二十世纪中国文坛,如果说存在真正的经典之作的话,那鲁迅的《孔乙己》毫无疑问是其中的杰出代表。细读《孔乙己》,我们就会发现,小说无论在叙事视角的选择、人物与情节的安排、语言的把握等方面都表现出一种举重若轻的成熟与圆融,显示了一个大师所具有的非凡艺术创造力。  

  福楼拜说过:“名著是沉默的。”这一论断实际上揭示出这样一种艺术真相:真正伟大的文学作品从来不是靠夸张的形式──离奇的故事、极尽曲折之能事的情节、华丽的辞藻而获取自己的价值与影响力的,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大都具有一种平实的风格,都是在对日常的人、物的平凡叙事中展示深刻的文化意蕴并获取一种伟大的价值与永恒的艺术魅力的。这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化腐朽为神奇。《孔乙己》正是在这里体现了经典的同一性。

  小说的开始关于鲁镇酒店格局、酒客饮酒习惯以及“我”的遭际的叙述,实际上是对孔乙己生存环境的描述与交代。这个环境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它的等级性,这里的人们按照他们的经济情况、身份、地位被分成截然不同的两类:一类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没有多少生命尊严的穷人即“短衣帮”,一类是上流阶层的有钱有地位的“穿长衫的”。可以说,金钱的多寡是划分等级的唯一标准。二是置身其中的人们的人格与道德准则的卑劣性,欺软怕硬,诚实与善良得不到尊重,缺乏对弱势群体起码的同情心。这样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孔乙己的遭际与命运:他的善良、知识与痛苦只能是人们的谈资和笑料。所以,每当孔乙己出现在酒店的时候,“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这就成为此种生存环境下的必然情景。

  然而孔乙己的可悲之处远不止这些,他的真正严重的问题在于其身份的边缘性:他“是站著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也就是说,他是一个被“短衣帮”与“穿长衫的”共同排斥的、游离于社会秩序、道德规范之外的边缘人,是一个被“悬置”于生活夹缝中的人。边缘人的身份注定了他的孤独无助的形象,他不能依附于任何一方以获取支撑生存的力量,而任何一方都可以肆意嘲弄他。所以我们看到了这样一种情景,当孔乙己形单影只地出现在酒店的时候,他成为“短衣帮”与 “穿长衫的”共同取笑的对象。

  在小说中,小伙计“我”的设置及以“我”的视角叙述故事显示了作者鲁迅高超的叙事技巧与策略。“我”作为酒店的伙计,对酒店发生的故事自然了如指掌,这样就使关于孔乙己的叙事变得十分自然与轻松。更为重要的是,"我"的情感与道德向度构成了衡量周围人群情感与道德态度的潜在基准。鲁迅的叙事有一个隐蔽的假设:连一个与孔乙己身份、境遇十分相似的人都对其如此之冷漠,那些与孔乙己身份地位迥异的人的态度可想而知。在这里,鲁迅只用一个人物的设置,便轻而易举地完成了对一群人乃至一个民族的道德与人性的批判,其艺术功力可见一斑。

  鲁迅用孔乙己的故事完成了关于封建社会中国知识分子生存状况、命运际遇的深刻寓言。

  鲁迅一生创作了33篇小说,其中他最喜欢的是《孔乙己》。“我问他的好处。他说能于寥寥数页之中,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讽刺又不很显露,有大家的作风。” 鲁迅说得明明白白,他是要表达对于弱者的同情,同时揭示人间的冷漠。可是近十年来中学课堂对于《孔乙己》的解读,老说作者是要讽刺孔乙己的迂腐,批判封建科举制度的吃人本质。此一解释跟作者的立意距离甚远。虽然解读作品不能全受作者本人意见的局限,但作者的意见却是我们阅读文本无论如何不能弃之不顾的参考。两者的冲突正好为我们的探究提供了空间。

  教学中教师不必囿于前人的所谓“标准答案”,不妨陪伴满怀着问题与好奇的学生,透过文中充满着“笑声”的几个真实的场景,试着去追寻鲁迅笔下那个已经走远的时代,去亲身感受一下孔乙己的生存环境,教师应力争让教学的过程成为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作品、对人物的理解,让学生能够跟随“大约的确死了”的孔乙己走进鲁迅,走进鲁迅的内心。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学习本文,首先要求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整理人物活动的几个场景,通过富于表现力的人物描写和细节描写探究人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悲剧性,进而准确把握文章主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用为孔乙己填写履历表的方法,引导学生了解小说的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初步把握人物性格,激发学生围绕作品主题深入阅读探究的兴趣。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认识孔乙己悲剧产生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将社会对于苦人的冷淡,不慌不忙的描写出来”的深意,培养学生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与社会责任感。


〖教学方式〗

  1、尝试多种阅读方式:使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按每分钟不少于500字的速度速读;并能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把握重点,体味和推敲文中场景设置对表现人物性格与作品主题的意义和作用。

  2、培养表达的勇气和习惯:在感知课文大意的前提下,要求学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适当地分析,对课文内容提出自己的看法与疑问;能清楚、自信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3、鼓励大胆提问,引导合作探究:提问是发现新知识、研究新问题的开端,本课教学还应特别重视学生的质疑与提问。课堂教学的目的正是为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开一扇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阅读探究的兴趣

  《孔乙己》是鲁迅先生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全文仅3000多字,却为读者留下了诸如大到人物刻画技巧、作品主题分析,小到对文中“笑声”的理解、对孔乙己“偷书”的认识等许多值得探究的课题。只要能激发学生阅读探究的兴趣,导入的形式可以不拘一格。引用名家对《孔乙己》的高度评价导入新课只是其中的一种方法而已。


二、速读课文,进一步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在课前预习中已经通读了全文,并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有了初步的印象。因此,设计这一教学环节的目的不是让学生熟悉故事情节,而是引导学生关注文中场景与人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开始阅读,为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式阅读创造条件。如果没有课前的预习作为前提,学生是难以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提出真正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的,那么本课教学的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当然,阅读的方式可以由学生自由选择,也不必强求通读全篇,但阅读的目的与速度一定要强调。


三、选读填表,创设阅读探究的情境

  在学生自行设计《孔乙己履历表》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并完善表格并根据原文填写相关内容,填表的过程即是为学生发现问题创设情境,进而引起学生对孔乙己生存环境、社会地位及其性格特征的思考。


四、小组交流,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通过阅读填表,你得出了哪些结论?发现了哪些值得进一步探究的问题?这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环节,如果课堂来不及完成,可以安排学生下课后继续交流。答案与问题都不必受到参考书的局限,也不必要求学生一下就能把握问题的根本与核心,只要言之成理,能为下节课的讨论打下基础即可。

[1] [2] [3] [4]  下一页

TAG: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