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七年级语文辅导《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想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想

11-01 11:53:31 | 浏览次数: 22318 次 | 栏目:七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七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想,

【广东省汕头市飞厦中学 林燕紫】

  《走一步,再走一步》通过一件小事,写怎样面对困难,是成功的经验之谈。重点应放在对篇末“经验”的探究上,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课文,并结合自己的经历,深人体验、感悟。


【上海市普陀区北海中学 赵玉岚】

  本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帮助学生理解与领悟作者从“脱险”经历中感悟到的生活哲理。文章内容具体、情节生动,便于学生理解。我主要运用朗读、品味与想象结合的方法来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用不同的朗读方式朗读文中富有心理描写的语句、有代表意义的关键词语以及蕴含哲理的议论句、抒情句。

  在朗读、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们渐渐地品味出了“走一步再走一步”的内涵,从中也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懂得了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方法,所以说学生是有所得的。当然,学完之后可以以小写作、小讨论等方式巩固,效果会更好。


【重庆市江津区慈云中学 陈 莉】

〖在课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一学生写作能力·教会学生提炼正确、深刻、新颖的主题〗

  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立意是作者思想感情和写作意图在文章里的集中体现。立意要做到正确、深刻。而初一学生所写文章的中心往往是浅而淡。在他们看来,要立意深远,就必须得选大事写。其实,选择的内容不一定是大事。有时,一个动作、一个表情可能就是一个典型;一声轻语、一次微笑,可能有着丰富的内含。往往可以达到“小中见大”的效果。

  初一课本《走一步再走一步》里就只抓住生活中登山下不来这小情节,由于作者善于观察,感悟生活深刻,他从一个孩子下山的过程中明白了人生的哲理:一个人一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只要我们把大困难分解成一个一个的小困难,然后去解决一个一个的小困难,那么大困难就迎刃而解了。接着,我也试着让学生们给他们曾写过的作文题目重新提炼较有深意的中心。可别说,经过这么一讲解,你还真得对他们的接受力刮目相看。由原来为写动植物而写动植物到由物及人;由原来写母亲一句句唠叨到体会到这是亲情,是关怀;由原来父母的离异而怨恨提高到对社会离异问题的思考……看着他们用自己独特的生活感受所提炼出的一个个超越事物本身而有深意的主题,不得不叹服他们惊人的感受力。


〖在课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初一学生写作能力·教会学生选择准确、典型、新颖的材料〗

  每当老师布置一个作文题,不少同学总要搜肠刮肚的去找一些惊天动地的大事情,有的还胡乱地编造一些事实。而对于初一学生来说,他们大多不是这样,而是恰好相反,他们所用的却是一些没意义、不典型的一些材料,比如:今天我和伙伴一块去钓鱼;我和某某小伙伴闹矛盾等。针对这种情况,我抓住课文中一些既是生活中的小材料,却反映的是大主题的课文,让学生去思考,从中明白作文素材随处可取。素材不在大小,只要我们平时留心观察,重视积累,注意在众多的材料中淘汰那些次要,选择那些最难忘,最打动人,最精华而又最熟悉的典型例子来说明本质的东西。

  比如初一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作者就选取生活中一件不起眼的事情,以小见大,反映了一个大的主题。接着,我又给学生几个作文题,让学生选择材料,效果较为明显,学生能从当初一些没价值的材料到选择一些比较准确、典型、新颖的材料。他们能用一双慧眼,发现身边的新生活、新事物。


【山东省济南市平阴县孔村中学 陈明春】

〖自主学习,课堂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创设问题情境,引导自主探究〗

  现代阅读学认为:阅读是一种吸收和转换信息的心理过程,必须采取主动的阅读心态才能完成。而使学生进入主动的阅读心态的必要条件之一就是“问题驱动”,使之产生悬念般的阅读期待。

  例如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一课时,在学生在研读文章把握主旨后,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就文中的人物、情节提出自己有创意的解读角度。经过思考小组整合出如下问题:

  1、父亲怎样教孩子脱险?他的办法有什么意义?

  2、那些地方写到杰利,请一一加以评论。

  3、评论四个孩子的行为。

  4、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将怎么办?

  5、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鼓励学生“走进去”“走出来”深入理解课文情节,结合人生体验谈出自己的见解和方法。学生满怀探求之心埋头读文,纷纷开始了主动而积极的阅读实践活动,并且在小组内踊跃交流,在找找、说说、读读悟悟后,大家各抒己见。课后,有的同学说这样主动地获得了远比教师讲授要来得深刻,而这正是来自于课堂上浓彩重墨的自主学习活动。


【浙江省湖州第十一中学 朱 晖】

〖初中语文课堂有效情境创设例谈·品味语言〗

  语文教学的情境创设建立在对语言准确品味的基础上,而创设情境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品味语言的能力。教师要善于捕捉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创设一个个生动具体的情境,开发学生情感的源流,让学生在受到熏陶感染的同时叹服作者的妙笔生花。

  笔者在上《走一步再走一步》时,让学生谈对文中前后两个“啜泣”的不同理解。为了品出词语的内涵,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分析当时“我”的心情。学生通过交流讨论感悟出“啜泣”所包含的情感,前者是恐惧和伤心,后者有复杂情感,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喜,有对父亲的感激,更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教师带着学生走入由“啜泣”这个词而创设的情境中,从而加深对文章揭示的人生哲理的理解。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县师训中心 尹泓鉴】

〖以问题引领教学,落实新课标理念·课堂提问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思维的发展。以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活跃思维。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朱熹说过“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此方是长进。”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懂了”,“没问题”,此时需要教师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

  教学《走一步再走一步》时,全文学完了,有教师提出了这样一问:“老师认为文中有一处交代不清--我的父亲怎么会知道我被困小悬崖呢?”于是学生先对当时的情形作了想象。接着教师又提出“文中没有交代这些你认为是作者的失误吗?”学生在思考后明确了这是文中结构上的详略取舍。这样的提问与教师对文章详略得当的写法分析相比,其效果不言而喻。



【山东省威海市塔山中学 杨莲香】

〖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让学生“读”出“味道”〗

  “读”为学习语文之基础,无论是积累学习语言、理解感悟作品、还是迁移表达实践,一切都在读中进行。读的方式很多,其中默读与朗读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默读的作用:“在阅读的同时能够思考,在思考的同时能够阅读。必须使阅读能达到这样一种自动化的程度,即用视觉和意识来感知所读材料的能力要大大超过‘出声的读’的能力。前一种能力超过后一种能力的程度越大,学生在阅读时进行思考的能力就越精细”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新教材初一语文第一单元第一课,这是以“生命”为主题的文章,课文写出了作者对人生的憧憬、体验和思考,教材编排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体味人生,关爱生命,走好自己人生的每一步。

  笔者在授课时,先在多媒体的大屏幕上出示老子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的“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以及俗语:“万丈高楼平地起。”《一步》中:“一步走不完长征路,长征却少了再一步。一步登不上高山顶,一步却能跌下深山谷。在人生的道路上,请珍重你的每一步”。之后让同学们思考:“你将怎样走人生路?怎样度过中学时光?怎样翻开初中这新的一页?走好脚下的这一步?”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来默读课文。

  第一遍的默读同学们整体把握了课文,明白了 “在什么情况下,‘我’走一步 ,再走一步?最后怎样?作者通过这事有何感悟?由这一件事对人生有何意义?”

  第二遍精读重点段落。精读要求咬文嚼字,细心琢磨,达到深刻理解课文的内涵。著名学者朱自清说过“阅读有时候不止于要了解大意,还要领会那话中的话,字里行间的话──也就是言外之意,不能读得太快,得仔细吟味;这就需要咬文嚼字的功夫。”引导学生对课文中一些关键的词语或句子,推敲琢磨,不仅可以领略作者传神之笔,而且还会在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反映出效果来。有助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也是学习课文必不可少的。“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中的“爬下”“踩”“投入”“啜泣”等等这些动词体现了我的心理变化。品味关键词,是理解课文的基础。

  对课文的品味最后必须落实到学生的具体写作中,因而我不失时机的指导学生的课堂练笔。练习写一段动作的细节描写,一位同学生就这样描写自己匆忙上学校的情景:“早晨起床,一看太阳已很高,我抓起衣服,胡乱套在身上,跑进卫生间,洗了一把脸,拿起一袋奶,背起书包,冲出家门,向学校奔去……”一系列的动词运用的恰到好处。

[1] [2]  下一页

TAG: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