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这样导入新课的:“我们每天都能见到行道树的身影,它们默默地立于城市的烟尘中,立在大道两旁。行道树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呢?读了张晓风女士的《行道树》或许能让我们对它们有新的看法。”
接着安排学生初读课文和课堂讨论,本打算以“为什么说‘我们是一列忧愁而又快乐的树?’”这个问题统领全文,可是我刚提出问题,就有一个学生提问:“为什么说是‘一列’而不说‘一行’?”对于学生的突然提问,我一点准备也没有,再加上我深知课堂上不能轻易打消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我为了给自己争取思考的时间,先将问题交给学生回答。我问:“你们谁能说一说‘列’与‘行’有什么区别呢?”李长锐同学高高地把手举起,看他胸有成竹的样子,我便喊他回答:“‘列’字有整齐的意思,‘行’字有可能是歪歪扭扭。”
这位同学的发言,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进一步激活了同学们的思维,他们纷纷举手,抢先发表自己的见解。胡明同学站起来振振有词地说:“‘列’字常用于队列,只有像士兵那样站得笔直,才能称为队列;而且还说明长,我们常说‘一列火车’。”听到这,我刚才的手足无措已完全消失,一个新的想法油然而生。
我首先肯定了两位同学的回答,然后进一步引导:“为什么作者要用‘列’字呢?”学生们的手再一次高高地举起,尹宇说:“用‘列’字为了说明行道树在马路边站得笔直。”“像士兵一样守卫在马路两边。”旁边的同学忍不住插嘴说。我心头一阵喜悦,孩子们的回答已渐入佳境了。“这些行道树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坚守自己的岗位呢?”我及时把握住这难得的契机,马上发问道。接着我让学生利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比较行道树与原始森林里的同伴的生长环境以及行道树清晨迎接太阳与沉浸于夜生活欢乐之中的市民的对比,来感悟行道树这一形象的深层意义。然后我问到:“行道树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还坚持守卫在马路两旁呢?”学生领悟到尽管环境恶劣,而行道树却依然挺立、坚守岗位,正是由于他们心中有着一个信念: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最后文章主题的揭示便水到渠成了,这节课的任务顺利完成。
绕了一个小圈子,学生的思维空前活跃,对于难点的理解也并非我所想象的那样。课堂上溅起的这朵小小的浪花,折射出耀眼的光彩,我发现了学生们的闪光点,他们思维敏捷,敢于创新,希望我们的课堂多多溅起这样美丽的浪花,成为课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反思:课堂教学的不可预测性是它的重要特征之一。新课程倡导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们的手脚被放开了,思维被激活了,个性被释放了,所以,在课堂上学生往往思维活跃,它们会从不同角度来理解课文。这些理解,有时会和教师的备课大相径庭,出乎教师的预料。我在“措手不及”的情况下作出的这一反应是十分正确的,体现了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这一反应的“美丽”在于:
1、保护了学生的质疑精神。质疑精神是创新思维的体现。教师应有意识的引导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鼓励学生提出问题,保护学生最敏感的创新机能。
2、教师自觉的体现出新课程理念下的角色变换。教师不是单向的传授者,而是平等的交流者;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课堂的管理者。
3、能确保学生的思维在学习过程中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