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听了自己的孩子的问话,满心欢喜:‘对于竹的画,你大致一瞄,好像没有什么的。你们睁大你们的眼睛,再凑近瞧瞧,你会发现竹叶的方向、疏密、浓淡、肥瘦、集合的形体都有讲究的。’我们三个异口同声:‘是吗?我们瞧瞧。’我不瞧则已,一瞧就瞧出了问题:‘爸爸,竹子不是绿色的吗?’爸爸是丈五的和尚摸不着头脑:‘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需要问吗?真是!’‘你看,我的爸爸呃,画竹子不是要用绿色的颜料吗?干吗用这种黑不拉几的颜色啊?’我的爸爸兴致似乎更高了:‘大小儿子,还有你华明,你们就不知道了,这叫墨笔,是用红蓝黄三种颜色等量混合而成的。’”
这个同学的话没有说完,另外的同学又抢一步修改了余下的内容:
“爸爸顺手从屋里拿出这样两幅画,一幅是中国画,一幅是西洋画。并叫过我们:‘你们喜欢哪一幅画啊?’我是老大,自是当仁不让的,抢先说:‘我喜欢西洋画。要是谁画了张家界,下次旅游我一定去连孙悟空就有点害怕的火焰山。’爸爸接过话头:‘是啊,西洋画画的和实物一样,可以一眼看到底呀!’我的弟弟好像有点急不可待了:‘我喜欢中国画。你看它好朦胧哦,它的身上还披了一层薄衣呢!好漂亮的哦!’爸爸用手摸摸我的弟弟,一边说:‘我的憨头小子,那不叫朦胧,那也不是薄衣,那是中国画特有的一种神气哦,这是西洋画里没有的……’还没有等到我的爸爸说完,我们就已经在‘西洋画好,中国画好’的争吵声中各画各的画去了。我的爸爸是看在眼里,喜在心头哦。”
但马上也有提出发对意见的,认为老师和同学的修改是比原文变得有趣多了,但不能这样,这是一种不尊重艺术的表现,艺术应当是非常严肃的事情。这个学生的话还没有说完,又有另外的学生起来说话了,认为本文写的是童趣,是要我们在童趣中来体味一点艺术而已,而不是唯艺术。由此形成了一种辩论的氛围,而且是激情四溢的。
说实话,我看到这种场面,我心里真的很高兴,这也是我所要看到的一种效果。如果不是大胆对权威进行挑战、对原文作出如此的修改,或许就不会有如此的效果。
因此在踏上新课程的心灵之旅中,教师要正确把握最新教育的航向,让新课程理念真正地植入我们个人脑海,我们就必须打破过去的、个人的等被认为是权威的东西,多一些日常教学反思的力度。不挑战权威,怎么能够让你的一生有所作为呢?我们要在反思中大胆地打破规则或者是权威,引领学生走进灵性勃发、活力四射的新课程,要让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多彩的世界中的金子,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双手去拨开历史的尘雾,要让学生用自己的心去感悟个性的经典和多彩的世界。这不也正是我们的新课标所要求达到的吗?
[参考文献]
1、邱学华,尝试成功的学习──尝试教学实验研究20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12-16
2、《语文学习》编辑部 活的语文教育学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
3、刘英楠我们的灵感从哪里来?[N] 北京晨报,2003-07-23(24)
4、吴群英 让语文课堂教学多一点灵气[J] 教育艺术,2002,(4):59
5、柳斌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上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132。
6、在反思中打破那些“神像” 朱国忠 新浪网2005年5月
7、潘洪建.当代知识观及其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课程·教材·教法 2003,23(8):9-15.
8、韩雪屏 审视语文课程的基础知识[J] 语文建设,2002,(5):1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