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数学学科知识数学教研数学说课稿高一必修二《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高一必修二《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11-01 11:56:30 | 浏览次数: 85418 次 | 栏目:数学说课稿
标签:数学说课稿,http://www.manfen6.com 高一必修二《点到直线的距离》说课稿,

 

  与x轴的交点M或与y轴交点N;或根据特殊情况的证法提示,过P点作x、y轴的平行线与直线

  

 

  的交点R、S.或同时做x、y轴平行线.这样就收集到思路二、三、四.三种思路已经有了,它们的共性是什么?学生能观察出都在三角形中.我继续引导:能不能不构造三角形?而是其它数学相关量?我们刚学习了向量知识,能否用向量知识解决问题呢?(由于在前面学习的向量知识中,向量的模可以表示两点之间的距离,而证明两直线垂直时也已经用到向量知识,法向量又是本节课后阅读材料,本班学生基础和素质较好,在学习直线方向向量时已经布置阅读).

  

 

  提出问题:线段的长度就是对应向量的模,那么如何求得向量

  

 

  的模呢?根据实际情况提示一方面

  

 

  的方向完全由直线的方向而定(与法向量共线),另一方面

  

 

  的长度又与点P有关,它的长度又如何控制下来?所以有思路五,由师生一起分析,取法向量

  

 

  =

  

 

  ,而

  

 

  =

  

 

  

 

  ,以下只要求得

  

 

  ,就可以得到距离.

  2.3 分工合作 自主完成

  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究竟哪种好呢?如果让每位学生都去用不同解法探求,在课堂上时间显然是不允许的,但教学中又要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如何解决这种矛盾呢?现代教育要求学生要有自主学习、合作学习能力,因此我叫学生对五种思路进行分组练习.

  在学生求解过程中,我巡视,观看学生解题,了解情况,根据课堂时间的实际情况,选取做好的学生的解题过程用实物投影仪显示.这样不仅能让全体学生看到不同思路的具体解法,还能得出最佳解题方案,接着我展示最佳解题方案的规范步骤.目的让学生有良好的规范的书面表达习惯,起到教师典范的作用.

  2.4 公式小结 概括提升

  公式推导出,学生有了成功的喜悦.我也给予了肯定.但是由于公式的结果是一般情况得出的,而对于

  

 

  ,点在直线上是否成立,它们与

  

 

  ,点在直线外有什么关系?这并没有验证.而我们要求学生考虑问题要全面,为此我提出提问:①上式是由条件下

  

 

  得出,对

  

 

  成立吗?②点P在直线

  

 

  上成立吗?③公式结构特点是什么?用公式时直线方程是什么形式?通过学生的讨论,使学生了解公式适用的范围:任意点、任意直线.同时体现整体认识和分类讨论思想.

  依据新课程的理念,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在公式的推导过程中,我做了和教材不同的处理方法:(1)先特殊后一般的证法,(2)多角度构造三角形,(3)知识联系,向量解决.目的是让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有特殊到一般的意识,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使问题的解决循序渐进.向量是新教材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数学工具,和解析几何结合应用是现在新教材知识的交汇点.而多角度考虑问题,发散学生思维.

  (三)[变式训练 学会应用]

  1、这一环节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通过练习,熟悉公式结构,记忆并简单应用公式.通过例题的不同解法,进一步让学生体会转化(或化归)的数学思想.

  2、具体教学安排:

  由学生完成下列练习:

  (1)解决课堂提出的实际问题.(学生口答)

  (2)求点P0(-1,2)到下列直线的距离 :

  ①3x=2 ②5y=3 ③2x+y=10 ④y=-4x+1

  设计说明:练习1的设计解决了上课开始提出的实际问题.练习2的设计故意选特殊直线和非直线方程一般式,主要强调在公式应用时,直线方程是一般式,应用公式的准确性.

  例题(3)求平行线2x-7y+8=0和2x-7y-6=0的距离.

  我选取的是课本例题,课本只有一种具体点的解法.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对知识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挖掘.通过几何画板的演示,让学生直观看到思考问题的方法.除了选择直线上的点,还可以选取原点,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和.或者选取直线外的点P,求它到两条直线的距离,然后作差.由特殊点到任意点,由特殊直线到任意直线,从而延伸出两平行线间的距离.目的是在整个过程中,让学生注意体会解题方法中的灵活性以及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