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教学案例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平均分》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平均分》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07-20 02:05:24 | 浏览次数: 97418 次 | 栏目: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标签:数学教学案例范文,数学教学案例分析,http://www.manfen6.com 《平均分》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生活数学化,数学生活化
  《平均分》的教学片断及反思
  武穴市实验小学李丽婷
  【背景与导读】
  《平均分》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下册中的内容。它是除法的认识基础,对于“平均分”这个概念每个学生并不是一张“白纸”,如何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经验基础上主动建构知识呢?案例描述了学生在教师创设的生活化情境中,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多次经历“平均分”的过程,在知识“再创造”的过程中,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增强学习和应用数学的自信心。
  【片断与反思】
  片断一:
  师:小朋友们,你们听说过“平均分”吗?在哪里听过或见过?
  生1:我过生日时,爸爸把生日蛋糕平均分给家里的5个人。
  生2:妈妈用7元5角买了3瓶“脉动”,给了2个姐姐和我一人一瓶,这也是平均分。
  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平均分?
  生3:不管分给几个人,每个人分得的同样多。
  生4:每人分得的一样多就是平均分。
  生5:每人得到的数量是一样的。
  ……
  师:对,每个人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我们这节可课就一起来认识“平均分”。(板书课题)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所以我们在教学时,可选取学生熟悉的的日常生活情境素材进行加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这节课中,教师并不回避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听到的平均分,以及对平均分的一些感性认识,而是力求从学生的这一起点出发,让学生先说、先讲,学生在相互交流中,激发了自己内在的储存,形成新的信息,新的感悟,他们真切地感到生活中的数学。
  片断二:
  师:雏鹰班的小朋友准备去春游,瞧!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什么礼物?自己说一说。(香蕉、苹果、橘子、矿泉水和蛋黄派)我想请大家帮我把这些东西分给大家。你们数一数一共有几个小组?(5个小组)正好每一个小组负责分一样东西。请你们商量一下,怎样把领到的东西分开放在桌上,使每一个小组都能得到一份,然后再动手分一分。(学生动手分实物后汇报)
  生1:我们组分得是脉动饮料,把10瓶饮料平均分成5份,每组得到2瓶。
  生2:我们组分的是蛋黄派,把30块蛋黄派平均分成5份,每组得到6块。
  生3:我们组分的是橘子,15个橘子分成5份,每组3个橘子。
  生4:我们把20个苹果平均分成5份,每组有4个苹果。
  生5:我们分得是香蕉,25个香蕉分成份,每份有5个香蕉。
  师:请大家观察各组分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1:同一个东西每一个小组都是一样多。
  生2:每份分的同样多。(教师板书“同样多”)
  师:象这样把一堆物品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你是怎样认识“平均分”?
  生1:“平均分”就是每份都一样。
  生2:“平均分”就是把一个东西分成几份,每份分得同样多。刚才每个小组就把领到的东西进行了平均分。
  反思:“学习生活中的数学”是《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精神的体现,教师从创设现实情境入手,为学生提供了各种各样的食品,按小组进行合理分配,使学生产生一种积极参与的愿望。在分的过程中,各组自由选择物品,思考怎样使每组都得到一份,通过具体分配感受同样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让学生说分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这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创造性,让学生参与知识产生和形成的过程,更好地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片断三:
  师:我们已经很好地理解了平均分,那请你把这些糖分给每个小朋友。不过老师有个要求,说说你是怎样分的。
  (学生分组操作分配,教师巡视指导,并汇报分法)
  生1:我组先两个两个地分,再一个一个地分,结果每份都是3个。
  生2:我组3个3个地分,一次分完,并且每份一样多。
  生3:我组是一个一个地分,最后也是每份3个。
  生4;因为三四一十二,分给四个人,每个人就有三个,再三个三个地分。
  师: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分法,这些分法都很好,你喜欢哪种分法?为什么?
  反思:《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对平均分的感受和体验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背读知识,而是创设问题情境并通过多次实践操作,学会与他人合作,能与他人交流思维过程与结果,初步形成评价与反思的意识。
  片断四:
  老师遇到了一个新问题,(多媒体出示苹果图),没个盘子里放同样多的苹果,应该放几个?请你帮帮我。
  师:想一想,也可以动手摆一摆,然后在小组里说说你是怎样分的?每盘放几个?如果有4个盘子呢?(多媒体增加盘子数)这12个苹果还能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几个?(小组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通过分苹果,你发现了什么?
  生1:要细心。
  生2:要注意大小。
  生3:盘子越多,每盘苹果就越少。
  ……
  师:的确,盘子越多,每盘苹果就越少。你们观察的真仔细,老师真为你们感到骄傲!
  反思:操作活动是手与眼的协同活动,对客观事物动态感知的过程,又是手与眼配合,把外部活动转化为内部语言形态的智力内化方式。由于儿童的思维还处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滤的阶段,他们还不能脱离实际操作去进行思维活动,所以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操作,使操作成为学生创新的源泉,让新知在操作中产生,让创新在操作中尝试。尽管有的学生操作不规范,表达不够准确,但学生通过操作发现了平均分的特点,在操作中发挥了自己聪明才智,尤其是在操作中体现了自己的主体作用。
  【点评与拓展】
  该案例对原来的教材进行了整合。无论是学习素材还是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试图体现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如下理念:
  1、数学化――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验和理解数学。
  课一开始就创设了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说一说见到的或听到的“平均分”,以及“春游”这一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相互交流自己的想法,分析观察到的结果,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2、活动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给学生主体地位。
  纵观该片断的教学流程:提出问题--实际操作--交流汇报--再实践,教师在其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学生真正是学习的主体。
  3、个性化――学习内容与手段的开放。
  该片断的教学中新知的提出来源于学生,问题的产生来源与学生,尝试解决问题具有可选择性,因此整过学习过程是活泼的、个性化的、开放的,充满了人文的关怀。
  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1)如何更好地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作为起点?(2)在教学中如何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和关注?
  

《《平均分》的教学片断及反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