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练习《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问题探究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问题探究

11-01 12:35:42 | 浏览次数: 654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三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问题探究,
1、本文可以按议论文的三段式划分结构。

   ⑴ 提出问题(1~2段):从四个图形,提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论题。

   ⑵ 分析问题(3~12段):

     第一层(3段):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第二层(4~5段):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吸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第三层(6~8段):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并举例说明。

     第四层(9~12段):拥有创造力的主要根据。

   ⑶ 解决问题(13段):总结,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的关键所在。

  2、文章主要论证一个什么问题?

    从四个图形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然后层层推进,引申出“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妨自探求”的重要性,以及创造性思维必备的要素,最后得出结论: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富有创造性的人。

  3、提问:不看课文,清说出“从下列四种图形中,找出一个性质与其他三个不同来”,并说明理由。
 
   ⑴ 答A 因为A是淮一没有角的图形。

   ⑵ 答B 因为B是惟—一个仅由直线构成的图形。

   ⑶ 答C 因为非对称性图形只有C一个。

   ⑷ 答D 因为D是淮—一个由直线与曲线构成的图形。4、提问:这个问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很多人都局限于“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个观点是错误的。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的。

  4、为什么说“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因为生活中大部分事物并不像某种数学问题那样,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而是多种多样。如果你认为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由于情况的变化,原来行之有效的方法,到了现在往往不灵了。所以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是非常重要的。

  5、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要的要素呢?

   ⑴ 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使自己学识渊博。

   ⑵ 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

   ⑶ 持之以恒地进行各种尝试。

  6、本文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列举了哪两个事例?

   ⑴ 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_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

   ⑵ 罗兰·布歇尔不把电视接收器作为试验对象,发明了对战型的乒乓球游戏,从此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

  7、创造的灵感是怎样产生的?

    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而形成的。

  8、“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什么?

    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即使他们不知道将来会产生怎样的结果,但他们很清楚,小的创意会打开大的突破口,并坚信自己一定能使之变为现实。

  9、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关键在哪里?

    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楔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10、本文用什么顺序论证怎样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点的?

    按照逐层递进的逻辑顺序进行论证的。

  1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例证法和引证法来论证方法。

    A、例证法:约翰·古登贝尔克的事例(第8自然段):罗兰·布歇尔的事例(第9自然段)──都是从自然科学方面设例。

    B、引证法:如“富有创造力的人,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缺乏创造力的人,不认为自己具有创造力”等。

  12、为什么说“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

    课文提出了这个观点,只是举了两个事例来加以证明,并没有在理论上多加分析。其实,不少教育家都说过,学习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只有把知识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算真正获得了知识,否则,知识便一钱不值。我国著名教育家徐特立说过:“只有书本知识,没有实际经验,谓之半知;既有书本知识,又有实际经验,知行合一,谓之全知。”鲁迅先生说,读书要和“实社会”接触,和“实人生”接触,“想做点事”,也是要运用知识的意思。反过来说,如果只是一味死读书,不知将知识运用于实践,那就是死读书、读死书。这样的事例,古今中外不胜枚举。一言以蔽之,只有懂得将知识运用于实践,才能发挥创造力。毛泽东同志将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革命的实践,赢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邓小平同志创造性地把马克思主义运用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赢得了我国初步小康的实现。

  13、文章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方法,有何作用?

    本文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是提醒注意,引导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例如课文第四段末尾提出设问:“那么,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引导读者去思考,然后作者又对此作了回答。设问句是常用的句式。课文中除题干中举到的以外,还有:“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在本文中,它们的作用除了题干提到的以外,还有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

  14、课文是怎样层层设疑,逐步深入地展开论证的?

    本文不仅观点新颖,论证思路也很独特。开头从一道数学题的解法说起,通过解答分析得出结果:“由于看图形的角度不同,四种答案全部正确。”接着对“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观念进行辨析,提出了与之相反的观点“生活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并非只有一个”,并且强调“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接着,课文紧紧“寻求第二种答案”这一点,又谈到“创造性的思维”,提出新的问题“创造性的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对此,课文通过说理分析指出“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创造性的思维必需的要素是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以及持之以恒的尝试。为了支撑这一观点,课文还列举两个事例加以证明。

    围绕创造性思维,课文又进一步设疑“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区别呢?”对此,课文通过分析创造性产生的过程做出回答“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主要根据之一是,拥有创造力的人留意自己细小的想法”。

    这样,课文采用纵向展开论证的思路,层层设疑,递进论证,说理透彻,令人信服。

  15、课文结尾部分讲道理而不用道理论据,这样有说服力吗?

    讲道理是议论文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讲道理,可以使用名人名言等道理论据,也可以由作者直接讲述一些支撑论点的基本道理。本文结尾部分为回答“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的问题,作者采用主要就是讲道理的方法。“在大多数情况下,即便是他们,也并非轻而易举就能获得如此非凡的灵感。相反,这种非凡的灵感,往往产生于这样的过程:关注极其普通、甚至一闪念的想法,并对它反复推敲,逐渐充实。”等句通俗、平白地讲解了创造形成的过程。“由此看来”一段通过对创造过程的分析,表明了只要留心,任何人都有创造力的看法。这里尽管没有使用道理论据,但通过讲理直接揭示了事情的本来面目,论证深入浅出,读来让人信服。
TAG: 正确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