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

11-01 11:58:42 | 浏览次数: 38618 次 | 栏目:高二语文教案设计
标签:高二语文教案设计,http://www.manfen6.com 《窦娥冤》,

A 三桩誓愿的顺序可以颠倒吗?为什么?

B 这三桩誓愿有桩即时应验,还有一桩在第四折中也得到验证。同学们,请想一下,这是否可能?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窦娥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三年亢旱的音愿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窦娥的三桩誓愿,一愿比一愿深刻,一愿比一愿强烈。她发下三愿,为的是 把自己的冤情昭示世人,感动苍天,让人们知道"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充分揭露了当时社会官吏昏愦、吏制腐败、人民蒙受奇冤呼告无门的社会现实,表现了女主人公至死不屈的斗争精神。这样安排情节也是关汉卿社会政治观点和美学理想的形象体现。他运用浪漫主义手法,通过奇特的构思,借助想象,让天地震惊,人神共怒,虽然违背常理,却又合乎人情,有力地表现了广大人民要求伸张正义、洗雪天下冤屈的心愿。

3 学习重点:要深入理解本文本色的戏曲语言。

历来评论家都以"本色"二字概括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即语言通俗自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在课文中,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如人。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而富于韵味的浯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人地刻画了人物性格。课文中的曲词,都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 [滚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课文中的说白,如窦京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

上一页  [1] [2] 

TAG: 窦娥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