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教案设计初三语文教案设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11-01 11:08:11 | 浏览次数: 287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标签:初三语文教案设计,http://www.manfen6.com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在这一层中,鲁迅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从历史和现实两方面,对“中国人”作了阶级分析,热情赞扬了作为“中国的脊梁”的“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

第三部分: 号召广大中国人民要分清是非,向英雄人物学习,积极投入革命的洪流中去。( 9自然段)

这一部分,鲁迅号召广大中国人民必须擦亮眼睛,剥去敌人的伪装,彻底粉碎反革命的阴谋活动。同时指出“状元宰相”与“地底下”的地位不同、立场不同、对待革命的态度也不同。“状元宰相”是为一小撮上层统治阶级搞摇旗呐喊的,“地底下”是指中国人的真正代表及其正在奋斗的光辉业绩。这里运用了比喻,含义是: 反动派及其御用文人的文章是荒谬的,不足为据的,要自己亲自到被压在下面的另一个世界里去观察。

小结:

两篇杂文的比较:

批驳层次 《文学和出汗》 《》

揭示谬论 先揭示谬论论点 先揭示谬论的论据,再揭示谬论的论点

再揭示谬论论据

初步批驳 用批驳谬论论据的方法 用批驳谬论论证的方法

深入批驳 用直接批驳法摆事 用间接批驳法摆事实论证与谬论相

实批驳谬论的论点 对立的观点

结 语 从揭露迁入的角度总结 从教育人民的角度总结

相同点:

1、两篇杂文都是单刀直入,首先端出论敌的论点和论据,而后针对论据进行批驳,以摧毁论敌立论的基础;再抓住论敌问题的实质,予以无情抨击。( “人性论”、“自信力”)

2、两篇杂文都是用“以子之矛,陷子之盾”的方法来战胜论敌的,即抓住对方逻辑地的矛盾乘虚而入,一击致敌于死命。

3、两篇杂文在论证的过程中,理论与事实有机结合,说理透辟,判断准确,事实确凿,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

作业 :

1、[思考和练习] 第四题、第五题。

2、作文:《由脊梁而引起的思索》。

(四川省资中县第一中学语文组 温钧 整理编写)


探究活动

组织指导学生搜集课内外学习阅读过的鲁迅先生的杂文,分析归纳鲁迅杂文的意义。

参考资料:

(一)鲁迅的杂文所反映的生活是非常广泛的,时事政治、文艺思想、妇女解放、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都接触到了,可以说是一部中国近代生活的百科全书;是中国现代思想斗争史;是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斗争的伟大史诗。

(二)从鲁迅的杂文中,可以使我们认识到旧社会的黑暗;看到国民党反动派腐朽和残暴;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欺压;也可以知道革命先烈为人民的解放事业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艰苦卓绝的斗争。

(三)鲁迅的杂文,紧密的为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斗争服务,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神圣的憎恶和讽刺的锋芒”,指向着一切敌人,以“燃烧着的猛烈的火焰在扫射着猥劣腐烂的黑暗世界”(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续言》),是团结、教育人民和打击敌人的锐利的思想武器,是我们学习的典范。

(四)鲁迅的杂文,是地地道道的中国产物,它具有民族风格和民族气魄。它的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为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和发展起了不可估量的作用,为中国现代文学史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同时也是世界文化宝库的瑰宝。

上一页  [1] [2] 

TAG: 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