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教案设计初三语文教案设计《月是故乡明》教参[苏教版]

《月是故乡明》教参[苏教版]

11-01 12:05:13 | 浏览次数: 543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教案设计
标签:初三语文教案设计,http://www.manfen6.com 《月是故乡明》教参[苏教版],
最后一小节,既是对上文的总结,又是全文主题的升华,短短的一句话,含义非常深刻,它设想了事物发展的必然性,从日常性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当故乡也就是一个人生命的印记不复存在时,他的生命,他的历史也就成了一片虚空,他没有“根”,也就没有了寄托与归宿,没有了通向未来的方向,这实际上如《前方》一样,也是对现代人精神状况的况喻,想“回家”,却只能走向“虚无”。
情感、意义,以至过去的生活,特别是“一个人内心的生存”,都是抽象的,无法把握的,它们只有通过具体的物、具体的场景才能表现出来。因此,《今生今世的证据》在写作上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对场景细腻的描写,这种描写是浸透了作者的感觉的,它表明,物与场景总是个人化的,是人感觉的延伸,它成了他生命中的一部分,比如“一场一场的风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这些对物的记忆显然是非常个人化的,换言之,故乡对人的意义并不是雷同的。这就是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都存在着不可替代的意义的道理所在。

三、教学建议
本专题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文本研习,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对文本的关注。对专题内涵的探讨不能离开文本,不能把专题的内涵从文本中抽象出来,剥离出来,而是要跟文本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自然而然地获得对家园的体认。只有这样,学生也才会明白为什么古今中外有那么多的文学作品去讴歌故乡,抒发离乡的愁苦与归家的欢乐,为什么乡思能成为一个永恒的文学主题。为了让学生深入到文本的内部,与文本建立起亲密无间的对话关系,预习与反复阅读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反复阅读,才能打消与文本的陌生感。另外,预习还应当解决与文本相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包括作者、写作背景、文体知识等等。如果是节选,那最好能对原作有大致的了解,如果能围绕文本扩大一些阅读范围就更好了。
文本研习的手段、途径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方法比结果更重要。教师不必要过早地将结论和自己的判断告诉同学,也不必让学生一定要认同自己的观点,而是要发展学生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能力,倡导个性化的阅读,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获得独特的感受与体验。
本专题向同学推荐的研习方法是评点。评点是读书时常用的方法,古人讲读书不动笔等于不读书。读书不是纯粹单向的、被动的接受,同时也是在思考,思考有了心得,就随时记下来,书的天地边角空白处都是记录的地方,因此,评点不仅仅是一种方法,更重要的是一种习惯,一种读书的好习惯,要提醒学生最好能养成这样的好习惯。
从方法上讲,评点的要义是对话,是交流,是再创造。评点作为对话,是读者与文本、与作者、与想像中的文本的其他读者的交流。文本肯定是对话的第一个对象,与文本的对话是构成其他对话的前提和基础。在与文本的对话中,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实际上,在阅读中,作品的局部与整体是不可分割的,因为对整体的理解是建立在局部的基础上的,而且,从阅读的过程看,也是由局部到整体次第展开的,有时,一些看上去是局部的地方实际上关系到作品的全局,是理解作品整体的关键。古人讲诗有“诗眼”,文有“文眼”,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些“眼”有的关系到全篇的结构,有的关系到全篇的主旨、感情的转换,甚至是给全篇写作方法和风格定调子的地方,我们在评点时就要注意到。比如《乡土情结》,第一段就解释了什么是“乡土情结”,《前方》中由摄影作品引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等,都是理解文章的关键所在。这是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对局部的理解又离不开作品的整体,局部只有在整体中才能理解,整体是局部的语言环境,比如《前方》中的“家”、“路”、“眼前与心中”,这些词语,有时是实指,有时又是比喻,有时又是在实指中寄托了另外一些涵义,如果不从全篇的立意出发,不从文章特定的语境出发,是很难搞清楚的。
与文章对话的进一步就是与作者对话,孟子讲“以意逆志”,意思就是说可以通过对作品意义的把握去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以《想北平》为例,由文章就会想到老舍,想到老舍与北平的关系,老舍为什么爱北平?为什么爱到了与爱母亲相提并论的地步?爱到了“说不出”的地步?这就是从文章过渡到作者了。还有,自己对文章的看法只是你一个人的一己之见,而文章是不会只有一种看法的,因此,点评时应该会想到别人怎么看。这实际上就是在与文章的其他读者展开对话。
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就是鼓励学生展开想像,进行质疑。在评点中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意见,对作者与编者,都是如此。首先要立足文本,精读文本,先入乎其内,再出乎其外,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活。
建议教者在评点示例的基础上,先就评点方法与学生进行研讨,然后让学生独立阅读,并进行评点,再把评点进行交换。这个环节非常重要,它是与老师、与同学开展对话的重要途径。通过这样的研习,学生不但了解到了别人的看法,开拓了自己的思路,增加了见识,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而且明白了这样的道理:相同的文本一定会引出不同的看法。
本专题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诗经·采薇》、《荷马史诗·奥德赛》和韩少功的《我心归去》组成,《诗经》是中国文学的源头之一,《奥德赛》是西方文学的源头之一。在《诗经》中还有许多作品从不同角度表达了思乡的情感,《奥德赛》整部作品实际上就写归家。选这样的两部作品的意图之一就是为了说明思乡这个主题的古老、久远。韩少功的散文是一篇当代作品,与前两部作品相隔几千年,但主题却是一样的,所以说思乡是文学中常写常新的永恒的主题之一。第一部分重在经典性,重在让学生理解家园之思这一专题的人文内涵,三篇作品对这一内涵的表达是比较典型的,像《采薇》中的“曰归曰归,岁亦莫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奥德赛》中的“我仍然每天怀念我的故土,
渴望返回家园,见到归返那一天。即使有哪位神明在酒色的海上打击我,我仍会无畏,胸中有一颗坚定的心灵。”《我心归去》中的“人们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法不时常感怀身后远远的一片热土,因为那里有他的亲友,至少也有他的过去。时光总是把过去的日子冲洗得熠熠闪光,引人回望。”“没有故乡的人身后一无所有。而萍飘四方的游子无论是怎样贫困潦倒,他们听到某支独唱曲时突然涌出热泪,便是他们心有所归的无量幸福。”等都是对思乡不同角度与不同风格的表达,要让学生从文本中去寻找、体味。
第二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延伸、拓展。除了用《想北平》、《乡土情结》去继续铺陈渲染人们对故乡的眷恋外,还以《前方》从另一个角度去深化它。在本专题中,只有《前方》这一篇看上去是作的反面文章,是反弹琵琶,因为它说的是离家。但是,要注意,作者从反面落笔,但归结的仍然是对家的追寻:“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只不过这里的家已不是普通的生养之地,而是精神的栖身之所。《前方》涉及到的是人对“精神家园”的追寻,它本身也是本专题人文内涵的构成部分,一定要与学生讨论清楚。这一部分内容在编排上可以说是两个部分,一是文本,二是“对话栏”以及对话栏中编者对三篇文章所作的评点。因为要考虑到与学生对话,所以编者的评点注意了两个方面,一是尽量留下空间,让学生参与进来,与编者一道与文本和作者进行对话,二是编者的评点明显地是以学生作为对话者的,在口吻上尽量以商量的、征询的方式来进行,有许多地方并没有展开,也没有给出结论,而是留给学生去继续思考,在组织教学的时候应该注意到。
第三部分从各个方面看都是对前两个部分的总结,从专题内容看有不少地方对家园体认从新的角度作了表达。季羡林用经典的乡思模式来表达自己对故乡的怀念,而刘亮程则把故乡上升到了生命的证明的高度。在编排上也是两个部分,只是将对话栏改为评点栏,让学生独立评点。对话的程序则由老师来组织,通过同学之间交换评点来完成。教者要通过教学组织来保证这些环节的有效实施,可以组织研讨,推荐最佳评点条目、最佳评点本来鼓励学生,以提高文本研习的质量。
本专题表达交流的训练内容与训练形式都比较丰富,主要有这样几个方面:

1、口语:除了背诵《采薇》外,“积累与应用”的第三条综合题中也有这方面的内容,它要求学生首先对《想北平》里的风物描写进行分析,然后进行拓展性阅读。编者推荐的篇目是叶圣陶的《藕与莼菜》、汪曾祺的《故乡的食物》和孙犁的《乡里旧闻》,其中,孙犁的《乡里旧闻》主要写故乡的风俗,如初一到十五的悬吊挂,遇丧唱小戏,秋收谢雨唱大戏等,而叶圣陶与汪曾祺则主要写物产,特别是汪曾祺《故乡的食物》,写苏北里下河地区的民间吃食,非常具有个性,对于思乡类诗文来说,这是比较常见的写法,因为风俗和物产的地方性强,它们本身就是一个地方文化的组成部分,写它们,故乡的个性就出来了,也容易寄托写作者对故乡的爱,对故乡的思恋,是很典型的托物言志的方法。所以,在组织教学时,先要与学生一起阅读这些作品,理解这种手法,然后启发同学比较总结,回忆家乡的风俗与特产,它们在日常生活中双是以怎样的方式呈现的,口头与书面交流都可以,最好先是口语,要具体生动,有细节,绘声绘色。然后进行书面整理,要求不必过高,片断就行,但是要写出明显的地方性和生活气息,写出“味道”。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TAG: 故乡  

《《月是故乡明》教参[苏教版]》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