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课文学习
(l)简介课文
要求看标题、看预习提示第1段、从头至尾浏览(即视线扫瞄)一下课文
教师采取边提问、边讲解、边板书的方法初步明确以下问题
① 本文写的人物是谁?
② 本文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③ 本文的作者是谁?
④本文写作在什么年代?
教师明确:
① 本文写的主要人物是鲁迅
鲁迅,生于1881年&8226;1936年10月19仅去世,是我国民主革命时期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本文写于1936年10月,鲁迅逝世的当月本文的作者阿累,真名朱凡,原名朱一苇,30年代在上海学习、当售票员,后加入共产党,参加过罢工,1936年后从事写作和翻译
本文写的是作者和鲁迅的一次见面
(2)快速阅读
要求:本文约2600多字,按每分钟谈300字算,给10分钟读完一遍,不必细看,了解大概,掌握整体情节结构本文以空行隔开,分为两个部分,记叙主要在第一部分,带着课后的,练习三”看课文,划分第一部分又可分成几个层次,一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作者和鲁迅的一面之交的
拿起笔,在每一层次的空白处做上记号,能从一个词或一个短语概括一下这一层的意思写在空白处就最好
(3)检查阅读
找上、中、下三类学生回答,看谁分得大体正确,使用的符号最恰当,概括得最准确教师边订正、边解答 本文第一部分写了作者进内山书店看到鲁迅然后离开内山书店的全过程这一过程,既是时间顺序,又是事情发展的顺序
②本文第一部分大体上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l、2两段,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
第二层次:3至17段,写内山的热情接待和,“我”买书的困难
第三层次:18至38段,写“我”和鲁迅的会面
依次板书
结构层次
我去内山书店原因
第一部分: 事情的经过 我想买书有困难;
我与鲁迅一面之缘
第二部分:作者的感想
3.重点批划
具体划分第一部分的三个层次,在相应的空白处各自概 括这三层的意思
做练习一在书上用曲线(或重点号)划出本文写出记叙基本要素的有关语句
时间——1932年秋,一天中午
地点——虹口公园,内山书店
事情的起因——在那里躲一会儿雨,顺便歇歇也好
主要人物(鲁迅)的出场——
我向里面望了一下……只能模糊辨出坐在南首的是一个瘦瘦的…中国人
原先和内山说话的那个老人咬着烟喝走了出来
事情的结果——我恭敬地鞠了一躬,把书塞进帆布袋,背起便走出书店的门
三、作业
如果你就是阿累,是一个力求上进的先进青年,通过回忆,重写《一面》,可以自已重拟一个你认为恰当的题目
第三课时
一、作业讲评
二、课文学习
1、整体结构
(1)从整篇文章看,本文是记一件事呢,还是写一个人?回答肯定是两种答案均有本文是既写人又记事写人和记事是分不开的,人的活动构成事件,事件当中表现人物但从文章的整体倾向来看,又有重点在于写人或记事的不同从本文的整体看,虽然记的是一件事(此处可由学生概括是一件什么事人写作者和鲁迅的一次会见,而重点却在写人
(2)为什么说本文的重点放在写人上?
一般地说,记叙文记事的目的都是为了写人这篇文章写一个普通工人和鲁迅的“一面”之缘,就更是如此
本文通篇都是记事,但事情的每一个部分的记叙都围绕着写人
(3)本文具体写作者和鲁迅见“一面”这件事在第一部分的第三层,为什么要写第一第二层呢?这两层与第三层有什么关系呢?如果把第三层的内容用“一面的情景”来概括,那么,第一、二层应该怎样概括呢?
第一层次:写“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事情起因
第二层次:写内山热情接待和买书困难出现了鲁迅的模糊形象、鲁迅的名字
第三层次:写有幸见了“一面”,鲁迅的关怀辨识出鲁迅
第三层次写出、“一面的情景”,第二层次就写出“一面的起因”,第一层次就写出“一面的背景”这也正是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4)第二部分(即结尾段)议论感想,写的是见“一面”的什么呢?能不能也用一个词概括?
在学生的回答中比较、分析、明确:第二部分写出“一面的影响”
小结:
本文写事是完整的统一的,两大部分之间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以“一面”为核心事件,写出了前因后果,焦点
集中在这“一面”“的主人公鲁迅身上
2.引导学生体会文中伏笔和照应
文中鲁迅的出场和描写、“我”对鲁迅的逐步辨认,都不是一次完成的,有一个过程,作者行文中必先有一些暗示,能不能找到帮助“我”从出鲁迅的伏笔?
在学生寻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划出下列语句,说说有无暗示作用
① 那笑声里,仿佛带着一点“非“日本”的什么东西
② 看一下那书脊,赫然印着“鲁迅译”三个字
③ 他是谁?……我一进门的时候本来就有点疑惑,现在更加疑惑了…… 以上文字连起来就会发现,从最初看到鲁迅到最后认出鲁迅,一在作者的行文中都流露了自己的心理活动,作好了伏笔
4、词语学习
引导学生体会词语的感情色彩并批注
记叙的语言,有的是交代情节有的则带有抒情意味,用抒情的笔调来叙事,来描写这里,重要的问题是,“遣词造句”本文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很多,大家挑出来,用简明扼要的语言概括一下,写在相应的空白处,以作批注
先看练习五的例句学生先答,教师比较
作者认出鲁迅以后
结结巴巴”:一种激动的心情,一时难以用语言表达
“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蹦出来,”当时社会环境险恶、显示特有的机警,显示对鲁迅特有的爱护和崇敬
“带着体温”:保存了多少时间,多么珍贵!
“他的手多瘦呵!我鼻子陡然一阵酸,像要哭出来”:鲁迅操劳一生,作出了多大的牺牲!作者激动之情达到顶点
再找其它描写的词句
“那种正直而慈祥的眼光,使我立刻感到身上受了父亲的抚摩……似的”:用自身的感受表现对鲁迅的崇敬
“我低了头,头脑里轰隆轰隆的我不敢看他的脸”:矛盾复杂的心情,反衬出鲁迅对年轻人的深切关切之情
第二部分的议论,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我们不愿恣情地悲痛,这还不是我们恣情悲痛的时候”:语句工整,对仗,含义极其丰富:应该恣情地悲痛,但我们不愿时代的责任感、鲁迅的遗志也使我们不能,事实上,这已经表达了作者恣情悲痛的心情
“我们也不愿计算我们的损失,这是难于计算的”:鲁迅的死造成了难以计算的巨大损失,我们不愿计算是因为我们要完成鲁迅未竟的事业
5.吟诵课文
主要体会语言的感情色彩,各自小声吟诵,以不影响他人而自己又能出声为限
三、作业练习
(一) 默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画出本文表示时间的语句
2.画出本文表示地点的语句
3.弄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二 这篇文章记事写人,重点放在写人上,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写?
三 全文以空行隔开,分两部分
1.第一部分共38段,主要内容可概述为三层:“我”去内山书店的原因,内山老板热情接待“我”,“我”有幸见了鲁迅“一面”根据上述概括将第一部分划分为四种不同的层次,请指出正确的一种,并说明理由
(A)(1)│(2)(17)│(18)(38)
(B)(1)(2)│(3)(18)│(19)(38)
(C)(1)(2)│(3)(17)│(18)(38)
(D)(1)(4)│(5)(17)│(18)(38)
2. 有人认为删去第二部分,文章会更精练、更集中、更符合回忆录的写法你觉得这种意见对不对?为什么?
四 作者的笔触引着我们进入内山书店:像摄影机一样实录往事;焦点聚在鲁迅身上,形象光彩照人
1.口头介绍下列“镜头”:
书店的全景 书架一角的近景 一本书的特写
2.填写下表,看看作者对鲁迅外貌的描写是如何由远及近、从粗到细,逐步“摄制”成的
五 回忆性文章的用语,常蕴含着作者的深情请结合括号里的提示,揣摩加点词语的含义和感情色彩
1.我结结巴巴的,欢喜得快要跳起来了一定是他!不会错,一定是他!那个名字在我的心理乱蹦,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结结巴巴”本意指口吃,用在这里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一种神态和感情?“我向四周望了一望,可没有蹦出来”,想一想为什么作者要“向四周望”?为什么“没有蹦出”鲁迅的名字?这又表现出作者的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