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

11-01 11:57:42 | 浏览次数: 24118 次 | 栏目: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
标签:五年级语文教案设计,http://www.manfen6.com 《将相和》,
“讨论”可以是全文,也可以抓重点问题、重点段落讨论。如《黄继光》一文,学生围绕重点段中的“顽强”一词展开讨论,联系“持续”、“挪动”、“……望着……望着……望着……望着”等词句,领会黄继光的顽强战斗精神。
讨论中,我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如一课,学生提出:蔺相如“举起和氏璧就要向柱子上撞”,真的要撞吗?我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各抒己见,甚至争论,以求得更深理解。

“揣摩”、“讨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点拨”则体现学生的主导作用。

〔引导〕前面讲的学生揣摩自学,必须有教师的引导帮助,要把引导揣摩纳入授课计划。教师引导是否得当,将决定揣摩、讨论的质量高低。我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能力进行揣摩,最大限度地达到自悟自得。教师最重要的是把学生、教师和作者的思路统一在一起。
指导学生自己揣摩,初期难度较大。如引导学生找出要揣摩的主线、突破口,使学生沿着主方向揣摩,是学生的难点。我根据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创设“最近发展区”。开始时,我作示范、具体指导,鼓励学生自学的信心。当学生能够自我生疑解惑,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表明揣摩自学已有一定的深度。
〔点拨〕“点拨”贯穿讨论的全过程。我备课时把握住每节课最基本、最主要的知识和学生的难点所在,在讨论中及时适当地点拨。点拨的原则大体是“学生理解到重点关键处,我给予肯定并加以强化,使理解巩固加深;学生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时,我启发引导,帮助学生理解深化;学生理解错的,我给予启发指导,帮助订正;既是重点又是难点部分,学生不理解的,我引导学生回到语言文字中去揣摩并讲透。教师站在教材的最高点统帅讨论的全过程,并随时有机地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学法指导,教给学习规律。
根据八个字阅读教学课堂结构,按不同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我采用几种基本课型:
一、“发现、质疑”课型。重点放在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并提出疑难问题,然后讨论解答,培养质疑问难的能力。它可以在二年级开始培养。
二、“自我生疑解惑”课型。重点在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愿望和解答问题的积极性。不仅能提出问题,而且能主动解答问题。三年级以上都适用。
三、“分析感受”课型。揣摩时不用再提问题,直接遵循文章中心或主线边读边分析、感受,然后交流讨论。高年级适用。
四、“品赏”课型。对写景、状物之类文章以感情朗读、品赏景物特点、精美片断、优美词句、观察和写作方法等方式感受,交流。
五“七嘴八舌”课型。以小组展开自学交流、互问或围绕一二个问题七嘴八知讨论,然后围绕中心或主线进行全班交流,鼓励不同见解的争论。形式活泼,参与讨论面广,为中差生创设表达、互助的机会。
六、“专题学法指导”课型。专为培养某种学习能力的专题指导课。某种学法指导后,就随课文教学加以训练、巩固。
点评
朱老师的语文阅读教学追求的是教师教得得法、高效,学生学得主动、活泼。他不拘泥于已有的教学模式,创设让学生“揣摩”、“讨论”和教师“引导”、“点拨”的课堂教学结构,摒充教师包办代替或一问到底的教法。他重视指导学习方法,然后循法走路。这一节课正是“揣摩、讨论、引导、点拨”八个字阅读教学课堂结构的部份体现,是他理想境界的缩影。你看,课堂上学生们学得多么主动、活泼,两段文字分别用提出问题和直接从语句中体会的两种方法揣摩自学,必要时教师示范,学生可以“七嘴八舌”,互相启发。讨论时,学生理解的就说,不理解的就问;有不同见解的就争议、交流,学生的讨论紧各教材,一个词没有疏漏。学生能说的,教师就让学生说;学生理解不透的,教师就启发深化;学生不懂的,教师要言不烦地讲;讨论走岔了,教师点拨一下就扭过来了,基
本没有偏离一个中心或一条主线。经过讨论,人物形象显明了,精神品质领会了,阅读重点训练项目得到训练了。教师虽然言语不多,但能教在点子上。他的奥妙在哪里?他曾说“在培养的过程,教师像排练戏剧总是要指指点点,又要示范,又要矫正,不会像正式演出那样什么指点都不要”。是的,理想的境界,就是靠他日积月累的培养。他的语文教学的成功经验是值得借鉴的。
一、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从提高民族素质出发,培养学生自学揣摩的独立阅读能力。他既有长远的培养计划,又有分阶段训练的措施,并坚持不懈地努力。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立体作用。重视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和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语言。课堂上形成多向的信息交流,创设生动、活泼的课堂气氛,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正确认识教师的主导作用。课堂上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以教师讲多讲少为准绳,而是体现在无论是思想教育,还是语言文字知识教学都教在点子上。
四、重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如讨论前要自学揣摩,写自学笔记的习惯;培养“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的认真读书的习惯;养成学生主动发言、质疑、争议的习惯;训练学生能按课文内容的顺序,一个问题讨论透了,再换一个议题,不颠三倒四的讨论习惯等等。

上一页  [1] [2] 

TAG: 将相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