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九年级语文辅导《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11-01 11:08:34 | 浏览次数: 22218 次 | 栏目:九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九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致女儿的信》教学实录,
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研训中心 张 琼       上课地点:县实验中学904班

  上课时间:2006.9.29上午

  这么多年,我一直坚持教研员的教学研究一定要亲自参与到教学的整个过程,扎进去,和老师们一同备、教、批、辅、评,这样,我们的每一句话才有份量才真切才无“站着说话不腰疼”之嫌。以下是我听完一语文老师上的《致女儿的信》后,我上的交流课。

  师:(课前交流)同学们好!我和你们的语文老师同姓,也是单名。“张开理想翅膀,酿造生活琼桨”(板书)这两句话里暗含了我的名字,猜猜看。

  生:张酿(一人轻声)、张琼(众人)

  师:对,我叫“张琼”!你们今天的语文课堂学习之旅,就由我和大家一起度过。

  (自评:简单的自我介绍,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

  师:第七课我们学习了傅雷在儿子傅聪“精神消沉”和“取得成功”时分别写给儿子的两封家书,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新的书信,那就是苏霍姆林斯基──《致女儿的信》(板书:“致女儿的信”“苏霍姆林斯基”)。请看注释,了解作者(师做适当补充)。这是一篇自渎课文。同学们谈谈看,自读课文应该怎样学?

  生:(齐声)自立目标、自主品读、自我感悟、自发交流、自由……自愿……

  (自评:衔接过渡,直接导入新课,了解作者,进一步明确自读课文的学法。)

  师:嗯!看来经过两年的训练,同学们确实掌握了自渎课文的学习方法。通过预习,这篇课文你们自立了哪些目标?交流交流。

  生:(纷纷举手)“了解什么是‘爱情’”

  “进一步品析含义深刻的语言”

  “学习用故事来巧妙解释‘什么是爱情’这种构思方法”

  “学习前后照应的写法”

  ……

  师:(小结)同学们都各自确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现在我们来归纳梳理一下,看哪些目标是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好吗?

  (学生归纳,老师在黑板右上角板书。)

  1、了解什么是爱情。

  2、品析语言。

  3、学习写法。

  (自评:语文课教这么永远比怎么教重要。张志公先生说“教师的任务并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带领学生自己去学‘。教学目标的确定既尊重了学生,充分体现自读课文的自主特点,同时又体现了教师驾驭教材驾驭课堂的尝试。)

  师:下面请同学们围绕这三个目标自主品读课文、自我感悟语言,然后我们自由交流。(5分钟)

  师:交流之前,我还是要检查下你们的预习情况:这篇课文有不有读不准的字或是不理解的词?(生摇头没有)那我要考查考查(师有意识的检查“忐忑”、“繁衍”、“伫立”、“怒不可遏”等词的读音、含义并造句)

  (自评:字、词是语文最基本的素养,永远忽视不得!)

  师:反复读过课文,你们已知道了课文的内容了吧?

  生:知道。是苏霍姆林斯基回答十四岁的女儿提出的“什么是爱情”这一问题。

  师:那你们向自己的父母问过这个问题吗?

  生:没有、不敢问(80%的学生是农村的)。

  师:如果你向自己的父母问这个问题,估计你的父母会怎么回答你?

  (思考后)生1:会给我讲道理,现在是安心读书的时候,还不必关心这个问题。

  生2:会训斥我“小小年纪,问这个问题干什么,好好读你的书!”

  生3:会诡秘地笑笑“长大后你自然就明白了”。

  ……

  师:刚才同学们都说得很实在很真切。可苏霍姆林斯基是怎样回答的呢?他的方式和方法和你们的父母有什么区别?

  生:苏霍姆林斯基不但没有回避,而且通过写信(讲故事、讲童话)的方式来巧妙而生动地回答这一问题。

  (自评:语文是和生活联系的。结合生活体验进行对比,让学生尽快走进文本。)

  师:那谁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个故事简洁地复述一下?

  (几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故事梗概,略。)

  师:(小结)以上几个同学复述得不但简洁而且清晰,并且都抓住了关键的语句,尤其是有个同学还注意了这个故事的首尾照应,即第44页的“……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和第477页的“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刚才同学们都强调了上帝三次来到人间所看到的具体情景和上帝的反映,那么上帝三次都看到了什么?文章是用哪几个相同的字眼来表述的?

  生:美和力量!

  师:很好。(继续引导)三次同样的“美和力量”在他的眼里有没有区别?大天使加夫里拉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生边回答,师边板书。)

  生:(七嘴八舌)第一次是“不可理解的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大天使理解为“爱情”;

  第二次是“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大天使理解为“忠诚”;

  第三次仍是“不可理解的美和同过去一样的力量”,大天使理解为“心灵的追念”。

  (自评:整体感知课文。可贵的是始终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并善于找准切入口抓住关键词。)

  师:第一次的“不可理解”与第三次的“不可理解”意思是一样的吗?

  生:(讨论后回答)不一样。因为上帝第一次看见男女相爱,是从来没见过,所以他不理解;可到第三次时,只有一个人了,那老女人已经死掉,而那老头却在坟前守侯、祭奠,这种爱情让他更不可理解。

  师:是啊!五十年不变的爱情。上帝最初认为,只有人活着的时候才有爱情,哪曾想到,人死了,爱情还在,而且更美,是一种忧郁的美!那么,请同学们再仔细看书,上帝三次看到“爱情”后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第一次是“勃然大怒”(师边板书边问词的意思。)

  第二次是“怒不可遏”(强调“遏”的读音,书写。)

  第三次是“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思索着离去了”。

  师:我请一同学把第三次看到之后的情景读一读。

  生:(读)“上帝久久地伫立凝视着。随后深沉地思索着离去了。从那时起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

  师:我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然后前后讨论:“怎样理解上帝的这种思考?”“为什么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呢?”

  生:(交流)“上帝认为自己是万能的,可他却只能繁衍子孙,不能创造爱情,他很恼火!”

  “50年都过去了,爱情不但没有腿色,而且更美好,上帝很无可奈何!”

  “人都死了,爱情还在,上帝觉得他没办法阻止人间的真爱!”

  师:同学们概括得太好了。但我觉得,此时的上帝除了“无可奈何的离去”外,我还读出了点别的东西,你们再仔细读读,看还有没有其他的情感?

  生:(小声读后)好象还有点儿感动。

  师:对,我也读出来了,上帝想啊,这样的爱情,我不能主宰,还是让人类自己主宰去吧,于是,人就成了大地上的上帝。爱情,才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现在,让我们一起把这个故事里关键性的语句再齐读一下。

  (师生配合朗读。)

  “什么是爱情?……在上帝创造世界时,他就把一切生物分散安置在地上并且教会他们传宗接代,繁衍自己的子孙。……刚过一年,上帝来到人间,发现了”──“一种他所不可理解的美和某种从未见过的力量”。“‘这是什么呀’”?“‘这是爱情。“五十年后,上帝又来到了人间,老头儿和老太婆坐在屋前,时而望望红艳艳的朝霞,时而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相互传情,上帝看到了”──“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这是什么?’”“‘这是忠诚’”。“三年以后,上帝又来到人间,有个男人坐在小土丘上。他的一双眼睛充满忧郁悲伤的神情,但目光中却仍然使人感到”──“一种不可理解的美和那种同过去一样的力量”。“‘这又是什么’”?“这是‘心灵的追念’”。“这就是爱情,小孙子”。──“爱情,它高于上帝。着是人类永恒的美和力量。人们世代交替,我们每个人都不免变成一掊黄土,但爱情却成为人类种族的生命力永不衰败的纽带。”“这就是爱情,亲爱的女儿。”“万物生存、繁殖、传宗接代,但只有人才能够爱”。(注:划“──”为老师读;划“

[1] [2]  下一页

TAG: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