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我在实践研究性学习中,逐步认识到:要想实现上述课堂教学效果,教师必须重新定位课堂教学,让课堂流动起来,生长起来;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事先设计好的“产品生产流程线”,而是随着教学目标的实施、学情的发展,随机出现的活动场景的有机组合;也就是说,课堂产生于教学目标的任务驱动,发展于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所产生的疑惑,结束于学生对更高更远的学习目标所产生的欲望,即整个课堂流程不是事先规划好的,而是随机生成的,也叫做“生成性课堂”。
生成性课堂与传统性课堂一样,都涉及到同样的问题,只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时所把握的理念不一样。传统课堂是按照既定的程序按部就班的推进课堂;生成性课堂虽然教师事先有既定的课堂流程,但是在推进的过程中教师是根据学情的发展随机进行的。因此,我认为教师在生成性课堂教学中,把握以下几个问题比传统教学更重要。一是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教学目标把握的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学生一生学习这个大系统的认知结构的构建的顺利与否。二是学习兴趣的激发。课堂导入的激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这一节课的效果。三是课堂环节的生成。不着痕迹的课堂推进,有利于形成轻松愉快的生活化的课堂氛围,能大大提高课堂效果。四是拓展链接。让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的构建始终延续。
那么,如何把握这四个问题呢?下面我以《童趣》为例,来具体谈谈我的设想。
【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
与传统课堂教学一样,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也涉及到教育理念、教材、学生和教师等众多因素。但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的确定,更注重此节课的目标在学生培养中的目标大系统中的逐层构建,更多关注的是发展因素。因而,在制定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时应思考,此目标与学生整个学习目标系统和认知系统的相适应。
《童趣》是七年级语文教材第一单元的唯一一篇古文,也是学生进入初中学到的第一篇古文。在起始阶段具有定位、定势的意义,影响深远。因而务必要认真贯彻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确认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引导、组织学生自主地、合作地、探究地从事学习,并努力形成这种新的学习方式,争取开个好头,是很重要的。
本单元的五篇文章都是以人生为主题,书写人生感悟的。《童趣》位居第五篇,在前四篇的学习中学生已经感悟到:人之所以能战胜困难、积极乐观进取的对待生活和人生,是因为人是有精神的,在这种精神的作用下,人自然就能享受生活和人生,包括其它的一切。而童趣的主旨是写作者儿时的“物外之趣”。“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但与物有关,它是观者观物时主观体验作用于物的结果,文中的夏蚊、草间之虫皆细小之物,要想对其产生意趣必须发挥想象和联想,作者能产生物外之趣就源于此。因而本文是培养学生想象力的很好范例。
鉴于以上的教材观和学生观,我从系统论和价值论的观点出发,提出了“读懂全文,自学自悟几种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体认作者的观察想象,发展自主想象能力;感受作者的“物外之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情趣意识。”三条教学目标,从文言文阅读能力的系统培养来说,本文是学生到初中学到的第一篇文言文,应发挥其“入门”的作用,因此我提出了理解文言字词的方法的学习目标;从本课教学的循序渐进、逐层深入的角度来说,第一个目标是感知层面(浅层次),第二个目标是理解层面(中层次),第三个目标是深化、情感形成层面(深层次),即教学分三个不同的层面,系统推进;从价值论观点说,本文的内容是记童年趣事,这个趣产生于作者对生活的独特体验,那就是细察微物,神思其中,产生物外意趣。如果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认到作者的“情趣”,并与作者发生心灵沟通,那么学生不仅会感动于作者产生情趣的“想象能力”,更感动于作者充盈于生活、生命中的情趣“意识”,从而让被课业负担、名次包袱压得麻木的心灵得到激活,积极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情趣。因此,我设计的第二三条教学目标就是要激活学生的这一情趣,加速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转化与升华。
总之,我认为生成性课堂教学目标的定位应关注三个系统,一是教材的编排系统,二是学生的认知系统,三是课堂的推进系统。
【生成性课堂的构图规划】
苏州园林之所以能呈现出自然之趣,是因为设计者和匠师们“胸中有丘壑”;生成性课堂要想随机生成,教师首先必须“胸有成竹”。这里的竹既有整棵竹子的整体构图,也有枝枝叶叶的细节,每一点都做到了胸中有数,实施起来自然会水到渠成。
在这两个要素中,我认为生成性课堂更侧重于课堂整体构图的预设,因为课堂的生成是在这一整体架构中产生的,脱离事前预设的课堂整体构图,就成了脱缰的野马,课堂无法驾驭,就会违背生成性课堂的初衷,课堂教学目标不集中、问题研究不深入,容易出现花架子。而枝叶问题是在课堂的具体生成过程中,教师事前也有的预设,但由于它的不确定性很大,虽然设计得很巧妙,但在实际操作中往往用不到,因而需要教师随着学情的发展灵活的去处理。
那么,如何去把握这些因素呢?我想课堂整体架构更多依赖于教学的理念和文本的本身;局部的枝叶更多依赖于课堂的环境和学生的学情。为此,在设计《童趣》的教学整体构图时,我依据教育改革的四条全新理念(教育目的在于以学生为本的发展观,由追求知识目标向发展个性目标发展;教育过程在于以对话为场景的合作观,由以教师为中心向师生互动转变;教育模式在于以探究为动力的学习观,由行为主义向建构主义转变;教育手段在于以学具为重点的开发观,由传统教育教学工具向现代教育技术转变),努力使这一构图的实施能够“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达到促成“三维目标”和谐、统一发展的目的,我以“多维互动”、“生命对话‘的教学行为和理念,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生成性“课堂,摸索着实践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问题性、情境性、合作性、体验性和过程性”原则。
我设计的《童趣》的整体构图如下:
童趣
激趣导入──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引导学习──创设“学习情境”,形成语文素养。
拓展链接──创设“生活情境”,激发生活情趣。
理解文本──师生互动,掌握一般古文学习法,形成阅读古文能力。
赏析文本──师生互动,鼓励学生和作者进行心灵沟通,探讨作者情感外露方法,培养想象力。
超越文本──生生互动,联系自己生活实际,探讨产生“物外之趣”原因,引导学生关注和享受生活。
整个课堂构图分为三个板块:第一个板块“激情导入”是课堂生成的基点,整个课堂由教师预设的这个“情境”生发下去;第二个板块“引导学习”是课堂的主导环节,它的起点生成于第一个环节,中间的每一个环节都由上一个环节随机生成,结束于第三个板块“拓展链接”的生成;“拓展链接”板块是这一节课的结束,是把学生引向课外、引向社会、引向更深入的又一个起点,即课堂虽然结束了,但学生的认知结构的构建远没有结束。第二个板块又由三个递增性的板块组成,每个板块又由若干个问题构成问题性情境,让课堂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中自然生成。
【生成性课堂流程的把握】
鉴于以上的认识,我认为生成性课堂始于教师创设的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问题,生成于学生渴求解答的问题。教师的作用在于和学生的平等对话中,发现推进课堂发展的契合点,不着痕迹的把学生引入到自己既定的学习内容上来,让学生在与作者、编者、教师、同伴进行对话时,经过联想、想象、欣赏、怀疑、整合等思维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合作切磋,并在探究的过程中主动地调动积累,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从而获得知识,习得能力,并促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化和生成。
〖起始阶段的定位〗
传统课堂起于教师的导入,生成性课堂也如此,而生成性课堂更看重于课堂的导入,因为它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课堂是否能顺利的生成。这一环节必须具有刺激性、情境性、问题性、生活化,能够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习欲望,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冲动,并积极投入到问题探讨中去,为课堂的生成提供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