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anfen6.com——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
一、基础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选出注音无误的一项( )
A.戊戌(xū) 搭讪(shan) 蛊(gǔ)惑 沏(qī)茶
B.花哨(shao) 茶盅(zhōng) 腌(yān)菜 咂(zā)摸
C.坤角(jiǎo) 惭愧(kuì) 痞(pǐ) 发髻(jì)
D.造孽(nuè) 神龛(kān) 淘汰(tài) 嗜(sì)好
2.选出没有错别字的一组( )
A.了了无几 错综复杂 自私自利 无边无垠
B.崎岖坎坷 混肴黑白 前合后偃 光明磊落
C.愤世嫉俗 惊惶失措 伤天害理 作威作福
D.馨香百代 大巧若绌 奄奄一息 铿锵有力
3.对下列各句的修辞方式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们的灰色大褂反倒成了铁杆庄稼。(夸张)
B.死马不能再活,活马可早晚得死。(借喻,双关)
C.我是乡下人,我能吃苦,只要不再作太监的老婆,什么苦处都是甜的。(映衬)
D.就走吧,还等着真挨两个脆的吗?(反问,借代)
4.选出引号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 )
A.“裕泰”是硕果仅存的一家了,可是为避免被淘汰,它已改变了样子与作风。
B.我有登记簿子,随时报告给“巡警阁子”。
C.戊戌年我就在这儿说了句“大清国要完”,叫您二位给抓了走,坐了一年多的牢!
D.我改抽“白面”啦。
5.下面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人。他的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骆驼祥子》、《牛天赐传》、《离婚》、《四世同堂》、《鼓书艺人》
B.老舍有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月牙儿》等,话剧有《龙须沟》、《方珍珠》、《茶馆》等。
C.1958年发表并演出的《茶馆》,代表了老舍话剧创作的最高成就。
D.《茶馆》的“新尝试”还在于它所采用的特殊的戏剧冲突方式。老舍把矛盾的焦点直接指向那个旧时代,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的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6.对下面加粗词语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意思:指宋恩子和吴祥子要王利发每月给他俩的钱。)
B.卖青菜哪!铁杆庄稼没有啦,还不卖膀子力气吗?(“铁杆庄稼”喻指清朝的旗人都由官府按月供给的钱和粮。清朝被推翻了,当然这种惯例也就取消了。)
C.可是呀,这兵荒马乱的年月,能有个事儿作也就得念佛。(此处意为“感谢神灵”。)
D.诸位,大令过来了!(指抓逃兵的军官)
7.下面台词朗读时重音或停顿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①老总们,我要是还有一块,请把房子烧了!
②我已经不吃大烟了!……我改抽“白面儿”啦。
③我是旗人,旗人也是中国人哪!
④你聪明,还能把那点意思闹成不好意思吗?
⑤我们正在这儿/盘查一个逃兵。
⑥那/也得死马当活马治呀!
⑦我永远忘不了/你这点好处!
⑧像我这样的人算是坐不起/这样的茶馆喽!
A.①②④⑤ B.①③⑤⑦ C.②④⑥⑧ D. ③④⑦⑧
8.《茶馆》所表现的戏剧冲突是( )
A.裕泰茶馆的掌柜王利发与巡警的矛盾冲突。
B.人民与旧时代的矛盾冲突。
C.正直、善良的常四爷与社会渣滓的矛盾冲突。
D.新旧社会的矛盾冲突。
二、课内阅读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王利发 别再瞎扯,干活儿去!嘿!
王淑芬 早晚不是累死,就得叫炮轰死,我看透了!(慢慢地往后边走)
王利发 (温和了些)拴子的妈,甭害怕,开过多少回炮,一回也没打死咱们,北京城是宝地!
王淑芬 心哪,老跳到嗓子眼里,宝地!我给三爷拿菜钱去。(下)
[一群男女难民在门外央告。
难 民 掌柜的,行行好,可怜可怜吧!
王利发 走吧,我这儿不打发,还没开张!
难 民 可怜可怜吧!我们都是逃难的!
王利发 别耽误工夫!我自己还顾不了自己呢!
[巡誉上。
巡 警 走!滚!快着!
[难民散去。
王利发 怎样啊?六爷!又打得紧吗?
巡 警 紧!紧得厉害!仗打得不紧,怎能够有这么多难民呢!上面交派下来,你出八十斤大饼,十二点交齐!城里的兵带着干粮,才能出去打仗啊!
王利发 您圣明,我这儿现在光包后面的伙食,不再卖假,也还没开张,别说八十斤大饼,一斤也交不出啊!
巡 警 你有你的理由,我有我的命令,你瞧着办吧!
(要走)
王利发 您等等!我这儿千真万确还没开张,这您知道!开张以后,还得多麻烦您呢!得啦,您买包茶叶喝吧!(递钞票)您多给美言几句,我感恩不尽!
巡 警 (接票子)我给你说说看,行不行可不保准!
[三五个大兵,军装破烂,都背着抢,闯进门口。
巡 警 老总们,我这儿正查户口呢,这儿还没开张!
大 兵 屌!
巡 警 王掌柜,孝敬老总们点茶钱,请他们到别处喝去吧!
王利发 老总们,实在对不起,还没开张,要不然,诸位住在这儿,一定欢迎!(递钞票给巡警)
巡 警 (转递给兵们)得啦,老总们多原谅,他实在没法招待诸位!
大 兵 屌!谁要钞票?要现大洋!
王利发 老总们,让我哪儿找现洋去呢?
大 兵 屌!捧他个小舅子!
巡 警 快!再添点!
王利发 (掏)老总们,我要是还有一块,请把房子烧了!(递钞票)
大 兵 屌!(接钱下,顺手拿走两块新桌布)
巡 警 得,我给你挡住了一场大祸!他们不走呀,你就全完,连一个茶碗也剩不下!
王利发 我永远忘不了您这点好处!
巡 警 可是为这点功劳,你不得另有份意思吗?
王利发 对!您圣明,我糊涂!可是,您搜我吧,真一个铜子儿也没有啦(掀起褂子,让他搜)您搜!您搜!
巡 警 我干不过你!明天见,明天还不定是风是雨呢!(下)
王利发 您慢走!(看巡警走去,跺脚)他妈的!打仗,打仗!今天打,明天打,老打,打他妈的什么呢?
1.分别从难民、巡警、大兵三个方面概括故事内容并指出社会状况。
2.简要分析巡警这个人物形象。
3.对下面两句舞台说明,结合人物性格进行解释。
4.下列对文段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A.剧本通过难民、穿着破军装的大兵,反映当时人们生活在兵荒马乱的年代。
B.剧本运用对比的手法,如巡警与大兵的对比、难民与王利发的对比,反映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
C.巡警为王利发打发走了难民和大兵,说明巡警对当地的社会治安有着重要作用。
D.王利发“不打发”难民,却把钞票递给巡警、大兵,说明他有欺软怕硬之嫌,也是在动荡社会中无可奈何的举动,作者用批评的笔调表现了他。
E.大兵的行讨和强要,既揭示他们蛮横无理的本性,同进又揭露战乱给人们带来无限的灾难。
三、拓展阅读题(12分)
阅读《清官秘史》第十六场,完成1~5题。
第十六场
布景:南海会馆
人物:康有为、杨锐、刘光第、林旭、谭嗣同、孙德(康、杨等正在室中会议)
康 今天杨崇伊他们刚从天津回来,就到颐和园去,不知又在捣什么鬼?
杨 等皇上从颐和园回来就可以知道了。
林 恐怕连皇上都不会知道吧?!
谭 这几天我时常心惊肉跳,我看一定有事。
康 ……只要皇上肯照我们的计划……。
(话犹未了,孙德气呼呼地自外入,杨、康等皆起立。孙自怀中取出汗透的密旨。)
孙 皇上在颐和园有密旨给诸位大人。(康等肃然跪下,孙将密旨交给康)皇命在身,我得立刻回去复旨。
康 (起身)孙总管请便。(孙返身便走。康等惊愕地紧视密旨。)
康 (读)“朕今命尔赴上海督办官报,火速离京,不得延迟。”啊!这是什么意思?
杨 我看,局势必有大变,长素兄马上就走吧!
林 我看等到晚上皇上进了城,问明白了再走也不迟呀!
谭 (指着密旨上“火速离京,不得延迟”这一行字)要不是万急的事,皇上决不会这样急的。
刘 而且这字体也像皇上的笔迹,其中一定有个缘故。
康 其中莫非有诈?
杨 决不能是假的,你瞧,这不是皇上随身带的御宝吗?(指着下边钤(qián)的小玺)[注:印章]
谭 我看老师决定先走了再说!
康 现在新政刚才开始,我怎么能够一走了之呢?
杨 可是,君命不可不从,你还是遵旨的好。
(谭、林、刘等,都望着康点头,表示赞成杨的话。康看看密旨,再看看杨等。)
康 也罢!那么我就走!
1.杨锐台词“长素兄马上就走吧”中的“长素兄"就是指___________。(2分)
2.从这一场戏看,政治嗅觉灵敏的人是_____________。(2分)
3.康有为开始不想“一走了之”,后来又说“那么我就走”,产生这种巨大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2分)
A.由于杨锐、谭嗣同等人劝说。
B.由于康有为已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
C.由于光绪皇帝密旨的巨大威力。
D.由于康有为的忠君思想。
4.本场有较多的“舞台说明”,其作用是(多项选择题)( )(3分)
A.交代人物活动 B.渲染紧张气氛 C.交代地点、人物
D.揭示主题 E.揭示情节发展
5.这场戏说明改良派的最后搏斗(剧的高潮)即将到来,请你用一个成语或一句名诗来概括:_________________。(3分)
四、创新作文题(40分)
有人说:我崇拜的偶像是我爸爸。
有人说:我没有爸,他早死啦!
有人说: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
有人说:我爸怕我妈,天天把碗刷。
有人把爸爸在儿女“关键”时候的表现分成四种:一等爸无牵挂,二等爸打电话,三等爸跳上窜下,四等爸在家挨骂。
请以“爸爸(父亲)”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多角度分析问题,只要与话题相关即为符合题意。②文体不限,可以叙事、议论,可以抒情,题目自拟,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1.B 点拨:讪应读为shàn,角应读为jué,孽应读为niè,嗜应读为shì。
2.C 点拨:A项,了—寥;B项,肴—淆;D项,细—拙。
3.A 点拨:A句应为比喻。
4.C 点拨:引号的用法很多,A、B、D都指特定称谓,C项是引用原话。
5.C 点拨:应为1957年。
6.D 点拨:“大令”本指一种执行命令的工具,它用黄油布套着,套上有个“令”字。“大令”在文中引申为拿着和押着“大令”的几个兵了,他们服装整齐,武器也好,专抓逃兵和闹事的大兵,自己也为非作歹,是军阀的走狗、爪牙,手捧“大令”到处横行,杀了人还不许收尸,士兵都怕他们。
7.B 点拨:此题考查对人物语言中的情感语气的把握。
8.B 点拨:《茶馆》的戏剧结构是比较特殊的“人像展览式”,全剧没有一个完整的故事情节,没有贯穿始终的矛盾冲突,人物之间的每一个小冲突都暗示了人民与旧时代的冲突。
二、1.本段通过难民的央告、巡警的勒索、逃兵的蛮横,反映了由于军阀混战造成社会不
安的状况。
2.(1)凶狠,他一句“滚”,难民自动离去。(2)狡猾贪婪,他借势两次勒索王利发,打发不了大兵,便主动帮大兵要钱。
3.(1)说明大兵的贪婪与蛮横;(2)表现了王利发无奈的愤怒。
4.AE
三、1.康有为 2.谭嗣同 3.D 4.ABC 5.“山雨欲来风满楼”
四、例文:
父亲 郝雅斌
他默默地蹲在小巷口,面前摊放着一袋袋雨花石。
小巷口背光,此刻日头已经西斜,便显得有点暗淡。他那布满皱纹的脸阴沉沉的,眼睛偶尔瞧人时,放出一种冷漠的光。她背着画夹偶然路过这里,目光一下子就停在他的脸上。她抿了抿嘴唇,轻轻地说:“大爷,我想给你画张像。”“画像?”他瞪起眼,狡黠地转了转眼珠,“行!不过得买几袋雨花石。”“嗯。”她应着。“一袋一块钱,买10袋吧。”她皱了皱眉,还是掏出10块钱递给了他。
他靠着一棵枯死的老槐树坐了下来。她打开画夹,用恬静、温柔的目光注视着他,似乎想从他那冷漠的眸子里寻找什么。他被她看得有点不自在,茫然地向远处望去。远处,天湛蓝湛蓝,有几朵白云漫不经心地飘悠着。他忽然想起早逝的妻子,想起成家后把他遗忘的独生儿子,心里泛起一阵悲哀。像画好了。他走过来,随后将10袋雨花石递给她。她摇摇头,只问了他的住址和姓名,便离去了。
半年后,他收到了一封美术学院寄来的信。打开一看,里面只有一张参观美术展览的入场券。他想起了她,犹豫了一阵儿,还是决定去看一看。
展览厅里,有许多人围着欣赏一幅油画。他也好奇地走过去。画面上是一位疲惫的老人,坐在一棵枯死的老槐树下休息。老人蓬乱的头发灰蒙蒙的,那双凹进眼眶里的眸子,乍看灰暗,细看里面藏着冷漠的光。他忽然看出,画中的老人不正是自己吗?猛地,他的心往下一沉,浑身的血直往上涌。他使劲儿揉揉眼,惟恐自己看花了眼,可是他清晰地看到,这幅油画旁写着两个字:父亲。“父亲!”他的嘴吃力地蠕动着。这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听来太遥远了,遥远得就像自己早已泯灭了对这个世界的一切美好情感。他痛苦地低下了头,浑浊的老泪滴在锃亮的地板上……
几天后,美术学院的她突然接到一张10块钱的汇款单,汇款人署名:父亲。她久久地凝望着这两个神圣的字……
【总评】 这篇文章篇幅虽短小,但内涵却丰富,颇有点小小说的味道。主要表现人的尊严的问题。
文中的这位老人自己有儿子,但儿子对他的抛弃却令他心灰意冷,感情淡漠,亲情对他来说俨然是个陌生的东西,而他对自己作为“父亲”的这个身份也已经没有意识了。这位老人似乎除了用金钱来满足自己的生理、生活需求之外,就根本不敢奢望亲情的关心和爱护了。这时候学美术的女学生出现了,她捕捉到了老人眼睛放出的“冷漠的光”,于是请老人当模特儿,为老人画了一张像。后来,这张肖像画在美术学院展出了,画名“父亲”。而正是“父亲”这个称谓,构成了对老人的极大震撼。这个称谓使老人掀起了对自己“父亲”身份的回忆,但这种回忆却是痛苦的。同时,他也清楚地知道,学美术的女生是他当模特儿来画的,并且他也是收了女学生的钱的,那么,“父亲”这称谓当然是虚拟的了,而正是这使老人感到自己失去了尊严,故而老人把10元钱退了回去,并且署名“父亲”。这与其说是对女学生所施予的亲情关系的一种嘲讽,不如说是老人在向女学生退还着由她馈赠的象征的父女关系。老人拒绝的是虚拟的称谓,赢得的是自尊。
在写作上,自始至终文章都以两个人物、两种心理来推进叙事的进程,语言冷峻,文词深沉,即使在文章的高潮处,作者也没有暴露出感情失禁的毛病来,这些都有助于主题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