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manfen6.com——人教版、苏教版、语文版的资源仓库
语文版九年级(下)语文第一单元测试
一. 基础知识积累(20分)
1、下列加红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温馨(xīn) 轮廓(guō) 采撷(xié) 陶冶(yě)
B、休憩(qì) 不屑置辩(xuè) 歼灭(jiān) 一簇(cù)
C、点缀(zhuì) 潸然(shān) 甲胄(zhòu) 反馈(kuì)
D、虔诚(qián) 钦差(qīn) 湖泊(bó) 污垢(gòu)
2、改正下列成语中的错别字。(2分)
A、廉洁奉公 大声急呼 亵渎神灵( )
B、费寝忘食 以身作则 娇生惯养( )
C、夜以继日 相辅相成 融会贯通( )
D、身体力行 忧心忡忡 段章取义( )
3、填在下列横线上关联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__无节制的信手乱花,___是自己的劳动所得,___是有悖于节约精神的。
A、因为 所以 也 B、只要 尽管 但
C、如果 即使 也 D、假如 只要 就
4、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他的面孔黄里带白,瘦得教人担心,好像大病初愈的人。(比喻)
B、你就在这里呵,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反复)
C、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
D、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5、下列句子不是病句的一项是( )(2分)
A、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出类拔萃的程度。
B、由于技术原因,第二机床厂生产出了大量不合格的次品。
C、她对我的爱好文学和接近文学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D、同学们以敬佩的目光注视着这位老山英雄。
6、为了使下面的这段话简明、连贯,应做的修改是( )(2分)
① 轮船在海上航行,需要灯塔指明方向,不然可能搁浅或触礁沉没。
② 航海史上这样的事故出得太多了,举不胜举。
③ 这类惨剧给人类带来了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教训。
④ 在人生的道路上又何尝不是如此。
⑤ 要有所作为就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作指导,否则,就会庸庸碌碌,虚度时光,甚至误入歧途。
A.删去②句 B.删去②③句
C.删去③句 D.删去②④句
7、仿照下面加红的内容,再写一个句子。(2分)
生命真是一个奇迹。一枝从污泥里长出的夏荷,竟开出雪一样洁白纯净的花儿;一粒细细黑黑的萤火虫,竟能在茫茫黑夜里发出星星般闪亮的光;__________________。
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填空(6分)
(1)渔灯暗,____,_____。____,是离人几行清泪。
(2)《石缝间的生命》是一篇___________的散文。它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方式)为一体,表达出作者对___________的敬畏之情。
(3)本文是一篇___式的散文,作者采用___手法,通过描写“____”的一次次“___”,表达了对几种人生态度的否定。
二.阅读(40分)
(一)《废墟前的召唤》(12分)
①这一带废墟是圆明园中长春园的一部分。从东到西,有圆形的台、长方形的观,已看不出形状的堂和小门及方形的亭基。原来都是西式建筑,故俗称西洋楼。在莽苍苍的原野上,这一组建设遗迹宛如一列正在覆没的船只,而那丛生的荒草,便是海藻,杂陈的乱石,便是这荒野的海洋中的一簇簇泡沫了。30多年前,初来这里,曾想,下一次来时,它该下沉了罢?它该让出地方,好建设新的一切。但是每次再来,它还是停泊在原野上。远瀛观的断石柱,在灰蓝色的天空下,依然寂寞地站着,显得四周那样空空荡荡,那样无依无靠。大水法的拱形石门,依然卷着波涛。观水法的石屏上依然陈列着兵器甲胄,那雕楼还是那样清晰,那样有力。但石波不兴,雕兵永驻,这蒙受了奇耻大辱的废墟,只管悠闲地、若无其事地停泊着。
②时间在这里,如石刻一般,停滞了,凝固了。建筑家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建筑的遗迹,又是什么呢?凝固了的历史吗?看到海晏堂前(也许是堂侧)的石饰,像一个近似半圆形的容器,年轻时,曾和几个朋友坐在里面照相。现在石“碗”依旧,我当然是不会爬上去了,但是我却欣然。因为我的变化,无非是自然规律之功罢了。我毕竟没有凝固——
③对着这一段凝固的历史,我只怅然凝望。大水法与观水法之间的大片空地,原来是两座大喷泉,想那水姿之美,已到了标准境界,所以以“法”为名。西行可见一座高大的废墟,上大下小,像是只剩了一截的、倒置的金字塔,悄立“塔”下,觉得人是这样渺小,天地是这样广阔,历史是这样悠久--
④路旁的大石龟仍然无表情地蹲伏着。本该竖立在它背上的石碑躺倒在土坡旁,它也许很想驮着这碑,尽自己的责任罢。风在路另侧的小树林中呼啸,忽高忽低,如泣如诉,仿佛从废墟上飘来了“留--留—”的声音。
⑤我诧异地回转身去看了。暮色四合,远瀛观的石块白得分明,几座大石叠在一起,露出一个空隙,像要对我开口讲话。告诉我这里经历的烛天的巨火么?告诉我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么?还是告诉我你的向往,你的期待?
⑥风又从废墟上吹过,依然发出“留--留—”的声音。我忽然醒悟了。它是在召唤!召唤人们留下来,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废墟,不愿永久停泊。
1.第①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2.对第②段中“我的变化”和“我毕竟没有凝固”的含义,你是怎样理解的?(3分)
3.文中两次写到风发出的“留--留—”的声音,你认为作者的意图是什么?(3分)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3分) ( )
A.第①段中连用三个“依然”强烈地表达出作者为这寂寞的废墟没有丝毫改变而莫名惆怅的思想感情。
B.第①段文字中作者借荒凉衰败的景色,写对这一历史遗迹的凭吊,抒发了深沉的思古之幽情。
C.第③段中“我只怅然凝望”,“只”写出了作者只能如此,别无所为的怅然;所以以“法”为名中的“法字”,在这里是“标准、模范”的意思。
D.第③段写“倒置的金字塔”,将个人的渺小和圆明园建筑的伟大进行了鲜明对比,表现了作者对我们祖先建筑艺术的敬服。
E.第④段写“大石龟”,可以说是暗含了一个我们今天应该怎样“尽自己的责任”的命题。
F.列宁说过,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应该让圆明园遗址作为留给后人的历史见证,让后人永远记住这一段屈辱的历史,激励后人发愤图强。文章鲜明地表现了这一深刻主题。
(二)《那条河流》(18分)
我怀念那条河流。
a.远远地看,它就像一根孤独的琴弦绷在原野上,任风雨和岁月弹拨。
我是生长在它旁边的一双耳朵。当时我不觉得幸运,以为这音乐、这波涛的诉说、这不尽激情的灌注,都是理所当然的。以为这柳荫是理所当然的,洋槐洁白芳香的花絮是理所当然的,竹林里布谷鸟黄鹏鸟的啼鸣是理所当然的,两岸湿润的炊烟和歌谣是理所当然的。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念头:这河流以及与它有关的一切,理所当然属于我们。
我在河湾里学会了游泳。我把蝴蝶的姿势、青蛙的姿势展示给水中的鱼;我仰躺在水床上,看天,在天蓝和水蓝之间,我是漂浮的梦。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在横波河湾的时候,我遭遇过一条水蛇,小小的头昂着,更小的眼睛圆睁着打量陌生的天空,它也在不测的水里横渡它的命运。
我在竹林里制作了第一管竹笛,摹仿北斗的指法(它也是七个音孔),我在静夜里向身后的村庄和远方的岁月吹奏。
当时,我不觉得这一切都是奇迹,我不觉得我内心的水域,有一多半来自这河流的灌溉。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以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我没有想过这河流会有断流的时候,我没有想过它似乎源远流长的水,是来自哪里?它的温柔碧波和浩然激流,是怎样一点一滴汇成?
带着它的涛声和波光,我湿淋淋地走了。我走到哪里,就把它带到哪里,我是它站起来行走的一部分,我的记忆里流淌着它的乳汁。
我仍然觉得它理所当然存在于那里,理所当然属于我,属于我们,而且永远。
年前回家,我愕然了。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面前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岸上的柳林、竹林、槐林、芦苇荡都已消失,荒堆上,有人在埋头挖坑淘金;三五个小孩,在放一只风筝,几双眼睛一齐向上,望着空荡荡的天空,和那只摇摇晃晃的风筝。
我已找不到当年游泳的地方,那让我感到河水深度、照过我少年倒影、用蓝色的旋涡激起我最初诗意想象的地方,已被高大的垃圾堆覆盖。
我多想,我多想找到死去的源头,去大哭一场,让泪水复活这条梦中的河流。
这时候,才痛彻心肺地明白:天地间没有理所当然永远属于我们的事物。
理所当然,理所当然地去珍惜——这才是惟一属于我们的理所当然。
b.我们不过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我们不愿成为干鱼,但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许多河流枯竭了,污染了。爱,枯竭了;我们内心的河床,不再是碧波倒影,而是注满了污水,堆满了垃圾。
我该怎样打开内心的纯洁水源,复活那死去的河流?
1.第3段有四个由“理所当然”构成的排比句,强调了“我”___________的心态。文中与此相照应的句子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取首尾词,中间可打省略号)(3分)
2.结合语境,揣摩并解释下列红色词语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①“我捉螃蟹,石缝里小小的反抗弄疼了我的手,而它并没有多余的恶,小小的身体上全是武器,一生都在战争的恐惧里度过,最大的成功仅仅是防止过分的伤害。”两个“小小的”描写出___________,“战争的恐惧”、“过分的伤害”表现了__________________。(2分)
②“我再也看不到那条河流,横卧在前面的,是它干涸的遗体,横七竖八的石头,无言诉说着沧桑。”本句采用了拟人手法,“遗体”描写出_________________的惨境,“无言诉说”呈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气氛,全句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3分)
3.结合全文,简析划线句a和b的深层含义。(4分)
a句为什么把河流比喻成“孤独的琴弦”?
b句怎样理解“我们也是游荡于河流中的另一种鱼”?为什么说“我们很可能要把自己折腾成干鱼”?
4.填空答问。
①统观全文,作者用了对比的写法:写河流,当初_____________,现在______________,反差强烈;写”我”对河流的认识,当初以为“______”,现在意识到要“____________”,变化巨大。(2分)
②结尾部分,“我内心的河床”指________,作者希望”复活?的不仅是________,而且是________。(2分)
5.请根据你对本文的感受,以“我怀念……,它曾使我……”的形式写一句话。(不超过20个字)(2分)
(三)(10分)《礼物》
李淑云
灯光很暗,女儿在母亲的床边站了一会儿,然后轻轻地把一个包装很精致的工艺品盒放在母亲的身边。
那是女儿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母亲依旧香甜地睡着,不时地发出轻微的酣声,借着不很明亮的灯光,女儿发现母亲又瘦了许多。
挂钟轻轻地敲了几下,女儿便背起了书包和画夹,蹑手蹑脚地退出了房门。
天边还没有露出鱼肚白,朦朦胧胧的月色里,小星星还在不停地眨着眼,借着月光,女儿欢快地朝一所很远的学校走去。
那是一所新校舍。是一幢很高很高的大楼。尽管路途遥远,但那是女儿心中向往已久的艺术殿堂。
没入学那会儿,女儿常常做梦。梦见高耸的大楼和大楼里辉煌的一切。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女儿高兴地依偎在母亲的怀里,母亲欣喜地流了泪。可是,入学要交纳1万元,建校费1万元呀,到哪去弄呢?
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
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
母亲病倒了。夜里不断剧烈地咳嗽。失去光泽的面孔,常常现出疲惫不堪的样子。在女儿的眼里,母亲好久没有睡上一个完整的觉了。母亲不很老,却有了白发。女儿流泪了,她在心里暗暗发誓,有朝一日,一定要加倍回报母亲的爱!
放学归来的路上,女儿一脸的阳光灿烂,思绪里不断勾勒着母亲看见她的礼物时欣喜、激动的样子。要知道,这件小小的礼物是她用画笔辛勤勾勒了近一个月才换来的。为了买下它,女儿在那家工艺品店的橱窗前踌躇过多次。女儿特别欣赏雕像中的女孩和女孩旁慈祥的母亲,仿佛那就是她与母亲的化身。
推开房门,女儿呆住了。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她刚想问,就见母亲转身从里屋捧出那个包装很精致的盒,走到女儿身边,“慧慧,你怎么学会乱花钱啦,看看你买的是什么玩艺儿,袒胸露背的,连件衣服都没穿,多寒碜人哪。”?“妈,这是一座母女雕像,是送给您的……”“好了,好了,就算是你有这份孝心,可买这能顶什么用啊,怎么摆得出呀!”母亲把工艺品盒朝女儿怀里一推,“去,跟人家好好说说,退了吧。”“不,我不退。”“那就换成别的什么吧,袜子或手套都行。”母亲说完,扎上围裙进了厨房。女儿愣愣地站着没动,随着一声很清脆的响声,工艺品盒重重地滑落在地。望着支离破碎的母女雕像,两行泪水终于从女儿的脸上流落下来。
1.本文记叙了女儿送给母亲一座“雕像”的故事,请写出故事的梗概。(2分)
故事梗概:
2.按要求分析下列句子中红色的词语。(3分)
(1)“入学的日子一天天地逼近,女儿也在这忐忑不安的焦灼中等待。”“焦灼”表现了女儿怎样的心情?
(2)“终于有一天,母亲颤抖着双手把一叠大小不一的纸币小山似地堆在了女儿的面前,数数,整整1万元人民币。”“小山似的”这个词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说说你的理解。
(3)“母亲眼角挂着泪痕,脸上现出难以掩饰的失望与愠怒。”说说母亲为什么“失望”。
3.填空。
文中两次写到女儿流泪,第一次因为_____________而流泪。第二次因为_____________而流泪。(2分)
4.文章结尾写饱含着女儿爱与深情的“雕像”破碎了,事情为什么是这样的结局?谈谈你的理解。(3分)
三.作文(40分)
面对别人的成功,你是不屑一顾,还是横加挑剔……学会为别人喝彩,这是一种气度,也是一种胆识。请以“为别人喝彩”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名、学生名)
〖参考答案〗
一、基础知识积累
1.C 2.急-疾 费-废 会-汇 段―断 3.C 4.A 5.D 6.B 7.略 8. (1)客梦回,一声声滴人心碎。孤舟五更家万里 (2)托物言志 描写 议论 抒情 石缝间倔强生命 (3)寓言 象征 我 离开
二、阅读
(一)1.运用了比喻(由“石波”“停泊”可见出是承前将“废墟”比作“船只”)、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了作者对这一历史的停滞、凝固的沉痛和遗憾,其中也隐含了改造这凝固历史的渴望。 2.“我的变化”,既指年岁的增长,更指思想感情和思想认识的变化,过去年轻时只觉得这里好玩(坐在里面照相),现在有了一种历史沧桑感和历史责任感,因而“我没有凝固”,这才有后面所写的“醒悟”。 3.借“风”这一整个废墟的形象代表,引出我在不断的风声中的“忽然醒悟”,使改造这凝固的历史的“召唤”表达得更为凝重,更为强烈。 4.C、E(A项应该是一种“遗憾”之情,也不是“莫名”;B项具体描写这一“凝固的历史”,为下文抒写更新的渴望作铺垫(实际已隐含了这一渴望);D项没有二者的对比,也不表现“敬服”;F项文章主题当为召唤人们“改造这凝固的历史”,在这一废墟上建造新的建筑,用以昭示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强大]
(二)1、 当初享受大自然美景却不懂得珍惜。“当时幼稚的心里,却有一个与生俱来的……理所当然属于我们”、“我那浮浅、单纯、蒙昧的心里……理所当然”、“我仍然觉得……而且永远”(答到其中两句即可)。 2、①小生命的脆弱;在人类的伤害下处境的危险。 ②河水枯竭,生命死亡;悲凉,衰败;对人们破坏自然环境的愤慨。 3、a.因为它哺育了众多的生灵,弹奏着生命的乐章,却没有受到人们应有的理解、珍惜和保护。 b.因为我们(或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就像鱼和水的关系(大自然是人与万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就像水是鱼赖以生存的环境;我们如果不懂得珍惜和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也必将毁灭自己。 4、①生机盎然,成了干涸的遗体,理所当然地属于我们,理所当然地去珍惜。
②人的心灵,没有被污染、没有干涸的河流(充满生机的河流),人没有被污染的心灵。 5、示例:我怀念那片树林,它曾使我有过许多神秘的幻想;或:我怀念老师的宽容,它曾使我战胜过错、重树信心……
(三)1、①女儿送给母亲礼物,②不被母亲接受(理解),③雕像破碎。 2、①表现女儿既盼望上学,又担心家里生活困难,凑不够学费的那种复杂、矛盾的心情。 ②a.1万元来之不易,b.凝聚着母亲的心血。 ③a.嫌女儿浪费钱,b.认为女儿所送礼物不健康。 3、感激;委屈。 4、①母亲对女儿不理解,②女儿伤心失望。
三.作文
〖导写〗张扬个性不等于目中无人,展示自我不等于妄自尊大。在一个人与人、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之间交流和合作日益频繁的世界里,谁也不应该忘记、忽视身外之人、国外之国。“为别人喝彩”,这一话题将我们的视线引出“小我”,引向“大我”,引向开阔、高远的人生境界。这种导向,具有鲜明的、积极的意义。
从写作的角度讲,怎样尽快地打开思路呢?告诉你,围绕题眼“别人”多方搜寻是一条快捷的路。“别人”是谁?就是除“我”之外的人:是爸爸妈妈、哥哥姐姐、爷爷奶奶,即我们的亲人;是同桌、校友、老师,即我们的师友;是公安局长任长霞、豫剧皇后常香玉、数学大师吴文俊,即当代名人;是自立自强的残疾人,苦练技艺的下岗工人,奉献城市的农民工,立志环保的退休工人,即当今平凡之士。如果你拘泥于某一时、某一地选“别人”,那么你的视野还不够开阔。历史人物如李白、岳飞、孙中山可不可以写?当然可以。外国人如爱因斯坦、托尔斯泰、帕瓦罗蒂可不可以写?当然可以。把一个群体、一个单位当作别人行不行?也行!这么一来,你的可写对象和材料就非常多了。
在写作中,决不能只停留在叙事的层面上,要注意提炼出“别人”身上体现出来的某种精神,从而使得“喝彩”具有更充足的理由,文章的立意也就更显得深刻。如果你愿意尝试就互为对手的双方之间发生的故事展开写作,这时无论是正面写“喝彩”,还是反面写“喝彩”,都可以突出戏剧性,展示现实针对性。
例文: 《北国之秋》
陌上阡头的孩子终于望断了最后一只南飞的北雁。
五更的鼓角吹断了瘦马的哀鸣。
在这个冷漠的秋天,似乎什么都是断的,若一定要找出一件不断的东西,恐怕就只有苏武手中这根光秃秃的使节了。十六年过去了,此刻,他正面向长安的方向立着,一语不发。昔日的满头乌发如今已经斑白,昔日的健朗男子如今已近迟暮。塞外的狂风无情地在他的脸上、脖子上、手背上刻出深深痕迹,千年的风沙使他长年面如死灰。唯一值得庆幸的是他深邃的眼眸在经历时光痛苦的折磨,经历匈奴人无数次辱骂,经历反复无常的塞外风雪之后,变得更为灿烂夺目。沿着他的视线望过去,你会看到地平线上几个土丘,那下面埋着在他之前的几位使臣的尸首。寒冷的风笼罩在坟墓的上空,本来荒凉的草地显得更为阴森恐怖,大风呼呼地吹过苏武单薄的身体,他的长袍猎猎作响。
我要活着回长安,苏武想,我要活着回到中原。不错,是应该活着回去的,他的家不就在江南吗?那里有柳树,有桃花,有面如冠玉的翩翩少年,他们之中或许有他的儿子吧?年迈的母亲,贤慧的妻子,她们每天都向上苍褥告着他平安归来。中原有成千上万个幸福的人家,有一大帮忠于国家的臣子,有英明神武的皇帝。如果没有战争,没有匈奴的杀戮与骚扰,这一切本是极美好的,可是匈奴人竟然……可恨!一想到自己的职责,他挺了挺身子,仿佛三天滴水未沾于他并不是什么大事似的。
苏武还是这样战着,他已经战了十六年了,而且预备继续战下去,直到匈奴改变主意为止。
匈奴单于的护卫又来了,看到苏武未死已经不吃惊了。
“中原人这么久不吃饭都不会死?莫不是有妖术?”护卫甲问。
“我们要不要报告大王……”护卫乙说。
马蹄渐远,风声渐息,草地上那个手持使节的年迈男子,高贵得如同天神。
……
历史的湖面上,传来阵阵喝彩声,为苏武的高尚节操,也为一种民族精神。
[点评]作者端坐在教室里,却将选材的视野投向了历史的天空,跳出了身边“别人”的范围,而找到了闪耀在历史星空里的“明星”——代表汉朝出使匈奴的苏武,选材之新使得文章别具一格。
将雁飞马鸣、草枯风冷的恶劣环境与人物内心的执著、信念的坚定对照起来写,将正面描写苏武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