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高二语文知识《雷雨》语言艺术微探

《雷雨》语言艺术微探

11-01 11:53:31 | 浏览次数: 74118 次 | 栏目:高二语文知识
标签:高二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雷雨》语言艺术微探,
由此可见,人物不同,性格各异,因而语言特征也就截然不同,从而显示出语言的个性化。
其次,由于人物的性格具有复杂性,它总是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这就要求剧作者在把握不同人物的语言差异的基础上,牢牢把握同一人物随着情境的变化,“如此地点,如此时机,应该说什么,应该怎么说”(老舍《话剧的语言》),“要根据人物的性格,根据所处的环境,决定用这几个字而不用那几个字”(老舍《人物、生活和语言》),这就要做到不仅不同人物的语言不能混淆,同一人物在不同场面中的语言也不能混淆。曹禺正是这样一位出色的剧作家,他能时时扣紧戏剧冲突,对人物处于变化情境下的内心动态,有着深刻的体认,并在语言上显示出差异来。

  拿周朴园来说,他是一个由封建地主子弟转化而来的资本家,他的身份、地位决定了他的语言基调是短促的,而且带有命令的口吻。他回家后第一次与家人聚谈,就先命令繁漪:“你应当再到楼上去休息。”继而批评周冲:“我认为你这次说话说得太多了。”接着他看一下表,对家人说:“十分钟后我还有一个客来,你们关于自己有什么话说么?”接下来喝药一场戏中,他强令繁漪:“喝了它,不要任性,当着这么大的孩子。”命令孩子们:“说,请母亲喝!”“去,跪下。”作者给他设计的语言,祈使句较多,命令语气较重,说话干净利落,简短有力,把他的冷酷专制表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剧情的发展,当周朴园、鲁侍萍分别三十年后偶然相遇时,在他的对白中,叹词“哦”运用了四次,传神地表现了周朴园此时不断变化的内心活动。开始的“哦”只是一般的应答与思考,末尾用句号;当谈话内容越来越具体,第二次“哦”表现了惊讶与疑惑,末尾用问号;第三个“哦”表现了他内心的痛苦,用的感叹号;第四个“哦”只是一种机械的应答,用来掩饰内心的恐慌,也用句号。这些不同情态的“哦”精巧地反映了周朴园在矛盾层层深入时的不同感情波澜。另外随着剧情的跌宕起伏,周朴园还有四次不同的发问,从“你──你贵姓”、“你姓什么”、“你是谁”到“哦,你,你,你是──”,这几种问话虽然基本内容相似却不能颠倒乱用,它们是人物在此情此境下作出的唯一最忠实的选择,即忠实于周朴园“单纯的满腹狐疑→疑窦重重并显出仓皇之色→疑云密布而逼问→顿悟又半信半疑”这条心理发展逻辑。由这一个个小情境连缀成二人巧遇的大背景,揭示了周朴园外强中干的虚弱本质,也揭示了不同于他的专制性格的言语特征。

  当周朴园得知鲁大海就是他的儿子时,深感意外,台词是:

  “什么?鲁大海?他!我的儿子?”

  作者在对白中连用了四个依次排列的短句,形成了急促的语气;三个疑问句和一个感叹句的运用,使句调久升不降,这是他面临突如其来的事变的必然应变,表现了周朴园此刻极其吃惊、激动甚至有受命运嘲弄而幻灭的情绪,试想在不改变语意的情况下,改变句调,成为“鲁大海原来是我的儿子”,相比之下则显得平淡无奇,也不符合人物在此境下的生活真实。

  再如,第四幕开始,周朴园一反常态地将父爱施与周冲,用温和的口气询问:“找我么?”“打了球没有?”“快活么?”“你今天早上说要拿学费帮一个人,你说说看。”这儿作家若再给他安排那种君临一切的强硬语气,则人物性格显得干扁、没有发展,他依然是那位刚愎专制的魔王,而体现不出他此时的空虚与孤独。

  总之,随着戏剧情境的变化,人物的语言也处于不断的流变之中,从而也呈现出鲜明的个性化。除周朴园外,《雷雨》中其他人物在不同情境下的语言也都表现出个性化特色。

  以上对《雷雨》戏剧的语言艺术的探讨还只是管中窥豹而已,对于曹禺这样一位语言大师来说,他的《雷雨》及其他剧本的瑰丽多彩的语言,是让我们研究不尽的珍贵财富。《雷雨》的语言使我们产生的审美快感是那样的强烈和丰富,作家刻意求工而又达到了舒展自如,不露一点费力的痕迹。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过是司空见惯的平常口语,可在曹禺笔下竟有了这样神奇的排列组合。仅《雷雨》一部作品就几乎可以发现他在语言上的深厚功力。应当指出的是,这种研究决不是为了雕章琢句,而是为了捕捉作家运用语言、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门径和方法,把握作家的语言修养和作品的语言特色,并通过学习,提高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上一页  [1] [2] [3] [4] 

TAG: 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