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高二语文知识音乐欣赏与语言审美──《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想

音乐欣赏与语言审美──《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想

11-01 11:56:30 | 浏览次数: 82018 次 | 栏目:高二语文知识
标签:高二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音乐欣赏与语言审美──《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想,
浙江省绍兴市绍兴县齐贤中学 占国民    

  如何利用教材中有限的名著片断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欣赏能力呢?教《林黛玉进贾府》时我有意做了一些新尝试。《林黛玉进贾府》节选自《红楼梦》第三回,小说的主要人物基本出场。其实洋洋洒洒一部《红楼梦》,其情节主线及主要人物性格命运已隐藏于第五回的《红楼梦》曲子及十二钗判词中。在大陆拍摄的电视剧中,选了其中的一些作为主题曲及插曲,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在讲解课文时,可重点抓住小说中主要人物,开展“欣赏──讲析(语言审美)──再欣赏”活动。“欣赏”即让学生先听有关人物的歌曲,“讲析”即教师讲解分析与此人物有关的词曲内容,“再欣赏”即根据教师的讲析学生再一次听,这样步步加深感知,从而达到欣赏目的。关于《红楼梦》的起缘,有这么一首序曲〔红楼梦引子〕:

               开辟鸿蒙,
               谁为情种?
               都只为风月情浓。
               奈何天,
               伤怀日,
               寂寥时,
               试遣愚衷。
               因此上,
               演出这悲金悼玉的“红楼梦”。

  在这序曲中,涉及到了《红楼梦》的主线即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的爱情,归纳起来即两个故事:一、金玉良缘,二、木石前盟。“金” 指挂在薛宝钗身上的一具金锁,“玉”指贾宝玉身上的那块随生而来的玉,在封建大家庭看来金锁配宝玉是美好的姻缘。“木”指代林黛玉,在小说第一回里说林黛玉是灵河畔的绛珠仙草,所以用“木”借代。“前盟”:前世的盟约。第一回里说青埂峰顽石曾在赤霞宫充当神瑛使者,用甘露灌溉过绛珠仙草,而绛珠仙草念念不忘报答这灌溉之恩,故有“前盟”之说。课文节选部分对此有所呼应,如“黛玉一见,便吃一大惊,心下想到:‘好生奇怪,倒像在哪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宝玉看罢,因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宝玉笑道:‘虽然未曾见过他,然我看着面善,心里就算是旧相识,今日只作远别重逢,亦未为不可。’”其实此前二人从未见过面。讲析后再欣赏一遍这曲子,加深艺术感染力。

  本来这样一对有缘前盟的人该成眷属,然而终于未成,另一首曲子《枉凝眉》对此作了诠释,先让学生欣赏一遍: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
                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
                如何心事终虚话?
                一个枉自嗟呀,
                一个空劳牵挂。
                一个是水中月,
                一个是镜中花。
                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
                怎禁得秋流到冬,
                春流到夏!

  讲析:一位是绝色佳人,一位是翩翩少年,且都是心地纯洁,聪明善良,多好的一对儿啊!结果呢?一个是整天为他哭泣(林),一个是整天为她牵挂(贾),“水中月”“镜中花”这两个形象化的比喻对造成这种可望不可即的爱情悲剧的现实提出了质问,最后用眼泪的控诉作结。整个曲子婉转深沉,发人深思。作者虽然不大会认识到这个爱情悲剧的社会原因,但能明白响亮地发出呐喊,提出控诉,是难能可贵的。

  造成这场悲剧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不妨先从原著作的曲子中试着分析一下:《十二钗正册》中一曲: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学生初看一遍,有些不知所云,然而只要从用典及谐音,大略能知道此中蕴含人物的姓名及性格、命运。

  停机德──用的是汉代乐羊子妻的典故。《后汉书·列女传》:“河南乐羊子,远寻师学,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他异。’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于蚕茧,成于机杼,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进者斯织也,则损失成功,稽废时月。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途而归,何异断斯机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还。”后世遂把劝夫成名,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人,称为具有“停机德”。这里喻指薛宝钗。

  咏絮才──出自晋朝谢奕女谢道韫幼年的故事。《晋书·王凝之妻谢氏传》:“王凝之妻谢道韫,聪明有才辨。尝内集,雪骤下,叔谢安曰:‘何所拟也?’安兄子郎曰:‘撒盐空中差可拟。’道韫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安大悦,众承许之。”后世称赞能诗善文的女子为有“咏絮才”。这里喻指林黛玉。

  很显然,宝钗有封建阶级女性最标准的品德,能够规劝宝玉读“圣贤”书,走“仕途经济”的道路,亦赢得贾府上下的一致称赞。而黛玉是个绝顶聪慧的才女,她满腹才情,是智慧的女神,在对宝玉的爱情上,几乎到了神经过敏的地步。

  作者对这两人用了“双峰对峙,二水分流”的方法,在这面前宝玉是个决定性人物。作品中两首曲子对宝玉的性格有委婉的说明:

西江月

其一

              无故寻愁觅恨,有时似傻如狂;
              纵然生得好皮囊,腹内原来草莽。
              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
              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

其二

              富贵不知乐业,贫穷难耐凄凉;
              可怜辜负好时光,于国于家无望。
              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
              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

  师生结合课文注释共同分析释疑:这两首词,字面上句句是对宝玉的嘲笑与否定,实质上是赞美与褒扬。宝玉毫不掩饰地表现自己的天性,相貌好看是真(对此,课文节选部分有两次外貌描写),腹内草莽未必,从文中的对话可知宝玉读书多,知识博,文思快,才情高(如给黛玉赠字。另外原著中有宝玉在大观园试才题对额时一套一套有根有据的议论,令贾政在内的人相形见绌呢!他不愿读的是那些“圣贤”的说教与一文不值的科举时文)。“那管世人诽谤”正表现宝玉不苟且、不随俗、独立不羁的个性。这样的贵族青年,按封建阶级接班人的要求,自是“无能第一,不肖无双。”他既不能像祖先那样 “理朝廷,治风俗”,也不能像凤姐那样治家事,撑起家业的门面,自然是“于国于家无望”了,于是他就成为贵族之家的“子弟戒”了。

  这两首词集中地描绘了宝玉的叛逆性格,其典型意义在于对封建阶级的叛逆上。而作为封建家庭的贾府,当然是希望宝玉能入仕途,这一点上宝钗是人选,而黛玉就不行了,虽然宝玉是多么地爱慕黛玉。于是悲剧也就产生了,这场悲剧是那么地深沉与惊人心魄!听又一曲子:

葬花吟

            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
            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不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讲析:这是《红楼梦》中黛玉在怡红院受了“闭门羹”的刺激,回到潇湘馆,双手抱膝,两眼含泪,一直坐到二更天。第二天是芒种节,大观园的姑娘们用花柳编成轿马幢祭之花冢前,黛玉边葬花,边哭泣,边吟出这“似讥成真”的《葬花吟》。原诗三百余字,这里作了删节。它是《红楼梦》中最绝妙最被称道的篇章之一,是血泪的凝聚,字字句句都同黛玉这个苦命少女的命运和个性融合在一起,成为独步古今的“黛玉吟叹词”。古人云:春,女悲,秋,士悲。黛玉就是在百花凋落的时节拟就这首葬花词,借花喻己来倾吐自己满怀的愁绪与莫可名状的悲愤。整个曲子低沉伤感,凄切哀惋,这种浓厚的感伤主义色彩正是黛玉特定的经历与性格的产物。正是由于黛玉的这种性格,尤其是封建家庭的家庭观念,导致了宝、黛悲剧。而小说耐人寻味处,还在于不仅宝、黛不成眷属,而且宝玉、宝钗这一对“金玉良缘”也不美满。

[1] [2]  下一页

TAG: 教学  林黛玉  音乐  

《音乐欣赏与语言审美──《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想》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