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课后练习初三语文课后练习《谈生命》素质教育新学案

《谈生命》素质教育新学案

11-01 11:51:45 | 浏览次数: 552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课后练习
标签:初三语文课后练习,http://www.manfen6.com 《谈生命》素质教育新学案,
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也许有一天,他再从地下的果仁中,破裂了出来,又长成一棵小树,再穿过丛莽的严遮,再来听黄莺的歌唱。然而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信来生。

    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是宇宙大气中之一息。江流入海,叶落归根;我们是大生命中之一滴,大生命中之一叶。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而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等于水道要经过不同的两岸,树木要经过常变的四时。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兴奋,苦痛又何尝不美丽?我曾读到一个警句,是“愿你生命中有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世界、国家和个人的生命中的云翳没有比今天再多的了。

   ⑴ “生命是什么”与“生命像什么”只有一字之差,作者为什么对前者“不敢说”而对后者“能说”呢?请根据文意或语境写出你的理解。

                                

   ⑵ 在文中作者分别将生命比成“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并加以充分展开,请联系作者思路,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⑶ 请分别说明以下两句话在文中的意思。

    ① 他说不上快乐,也没有悲哀!

                                

    ② 愿你生命中有足够多的云翳,来造成一个美丽的黄昏。

                                

   ⑷ 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用充满哲理性的语言,对生命过程进行了形象的描述,抒发了一位世纪老人对生命的独特感悟和绝唱。

    B、本文语言形象生动,许多句子不乏深刻的比喻象征意义,如“斜阳芳草里,看到了夹岸桃花”,就使人感受到生命晚景的瑰丽。

    C、本文结构严谨,开合自如,行文上非常注意前后照应,如结尾一段中说“一滴一叶的活动生长合成了整个宇宙的进化运行”,就与第一段对江流入海过程的叙写完全照应。

    D、本文反复说“我不敢说来生,也不敢相信来生!”,又说“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渺小”,这些看似与本文积极乐观的主题不太和谐的略带宿命和伤感的文字,应作正话反说理解。

  3、开放探究:

    阅读冰心的《绿的歌》,完成文后问题。

    我的童年是在大海之滨度过的,眼前是一望无际的湛蓝蓝的大海,身后是一抹浅黄的田地。

    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蓝色对于我,永远象征着阔大、深远、庄严……

    我很少注意到或想到其他颜色。

    离开海边,进入城市,说是“目迷五色”也好,但我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

    我开始向往看到一大片的红色,来振奋我的精神。

    我到西山去寻找枫林的红叶,但眼前这一闪光艳,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

    在怅惆迷茫之中,我凝视着这满山满谷的吹落的红叶,而“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

    “落红不是无情物”,它将在春泥中融化,来滋润培养它新的一代。这时,在我眼前突兀地出现了一幅绿意迎人的图画!那是有一年的科天,我回到我的故乡参天绿树;苍绿的是松柏,翠绿的是竹子,中间还有许许多不知名的、色调深浅不同的绿树,衬以遍地的萋萋的芳草。“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静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绿”是象征着:浓郁的春光,蓬勃的青春,崇高的理想,热切的希望……

    绿,是人生中的青年时代。

    个人、社会、祖国、民族、人类都有其生命中的青年时代。

    我愿以这支“绿之歌”献给生活在青年的生命中的青年时代。

   ⑴ 为什么作者说“那时,我的大半个世界是蓝色的”?用原文回答:   (有超过14个字)

   ⑵ 作者是在什么季节去西山寻找枫林的红叶的?( )

    A、初秋  B、仲秋  C、深秋  D、初冬

   ⑶ 文中写“是秋天的‘临去秋波’,很快的便被朔风吹落了”,这里“临去秋波”比喻    (不超过8个字),抒发了作者     (不超过12个字)的思想感情。

   ⑷ 文中写“向前看”的思路,却把我的心情渐渐“引得欢畅起来”,摘录原文回答这里“向前看的思路”指的是。

                                

   ⑸ “‘绿’把我包围起来了,我从惊喜而汇入恬静,静静地、欢悦地陶醉在这铺天盖地的绿色之中”,试用简洁的语言回答作者见到“绿”从“惊喜”到“恬静”进而“陶醉”其中的原因。

                              (不超过30个字)

   ⑹ 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作技巧的评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我”离开海为,进入城市后,“看到的只是杂色的黯淡的一切”,这里暗指城市色彩的驳杂,与辽阔大海的一片湛蓝相比显得黯然失色。

    B、作者先写大海的蓝色,城市的杂色,枫林的红色,目的都是为了衬托后面的绿色。

    C、文中“落红不是无情物”是引自清代诗人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其下句是“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的“红”运用了借代的手法,冰心在文中与龚自珍在诗中所指代的对旬是一致的。

    D、文章成功地运用了象征或比喻的手法,分别赋于蓝色、红色和绿色以人的品格。

    E、文章最后以祈使句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和青年们的热切期望。


三、资料下载

  1、冰心简介:

    冰心(1900.10.5~1999.2.28)福建长乐人,现、当代女作家,儿童文学作家。原名谢婉莹。其父谢葆璋是一位参加过甲午战争的爱国海军军官,在海浪、舰甲、军营中冰心度过了着男装、骑马、射击的少年生活。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的屈辱历史,更激发了她的爱国之情。1911年冰心入福州女子师范学校预科学习。1914年就读于北京教会学校贝满女中。“五四”时期,在协和女子大学理科就读,后转文学系学习,曾被选为学生会文书,投身学生爱国运动。1919年开始发表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此后,相继发表了《斯人独惟悴》、《去国》等探索人生问题的“问题小说”。同时,受到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写作无标题的自由体小诗。这些晶莹清丽、轻柔隽逸的小诗,后结集为《繁星》和《春水》出版,被人称为“春水体”。1921年参加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的文学研究会,努力实践“为人生”的艺术宗旨,出版了小说集《超人》,诗集《繁星》等。1923年赴美留学,在旅途和留美期间,写有散文集《寄小读者》,显示出婉约典雅、轻灵隽丽、凝炼流畅的特点,具有高度的艺术表现力,比小说和诗歌取得更高的成就。这种独特的风格曾被时人称为“冰心体”,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2、冰心妙语录:

    爱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路的两旁,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季花弥漫,使穿枝拂叶的行人,踏着荆棘,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也不是悲凉。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