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答案:
二、(一)1、(1)天下苦秦久已。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2)诈自称扶苏项燕2、丹书鱼腹 篝火狐鸣3、A 4、C5、估计 同样 同“倡” 倡导 首发 称王6、有的人认为他死了,有的人认为他逃走了。又暗使吴广到驻地旁边丛林里的神庙中。扶苏因为多次劝谏的缘故,皇上派他在外面带兵。7、敏锐的洞察力 严密的领导组织能力 非凡的宣传鼓动能力
(二).1、fú xiǎn jìn gǎo 2、对话 骄横狂暴 正气凛然、不畏强暴 敢于现身3、平民的发怒,也不过是摘掉帽子,光着脚,把头往地上撞罢了。这三个,都是平民中有才能有胆识的人,心里的愤怒还没有发作出来,上天就降示了吉凶的征兆,加上我,将成为四个人了。4、(1)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⑵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5、不能。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是当时的历史发展趋势。弱小的安陵,最终还是抵挡不住秦的统一战争的步伐。6、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演讲》。
(三)1、同“以” 战胜 大概 后代2、刘璋昏庸懦弱,张鲁在益州北面,百姓富裕国家富足却不知道爱惜。百姓谁敢不用箪盛饭用壶盛着浆来迎接将军您呢3、跨有荆益; 霸业可成 ,兴复汉室;内修政理 ;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接好孙权;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4、此诚不可与争锋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5、有。因为刘璋暗弱……不知存恤6、礼贤下士 求贤若渴 诚恳虚心的人
(四)、1、身份地位 见识短浅 奔走效劳 实现 草,长草2、在乱世中苟且保全自己的性命,不谋求在诸侯中有名望。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而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啊。3、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兴亡的大事 报先帝而忠陛下北定中原兴复汉室4、作用:追述先帝殊遇,说明进言属忠谏,叫后主舒心;鼓励后奋发图强;以不平凡的历程,说明创业艰难,叫后主不可半途而废,更不可前功尽弃;劝后主效法先帝;自表心态,让后主放心,并乐于接受前面的进言。(表达了诸葛亮报先帝忠陛下的心情,鼓励后主效法先帝接受谏言,奋发图强成就大业)5、条件是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目的是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照应了“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6、报先帝而忠陛下(有感于先帝知遇之恩而图报,对刘氏父子和蜀汉一片忠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7、围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回答即可。8、建议:广开言路,赏罚分明, 亲贤远佞。体会:A.从要广泛听取意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这样的角度回答;B.从各党派、团体到个人应有一个统一平等的标准,不应有特权角度回答;C.从人际交往中,选择君子,远离小人角度回答。
九年级语文(上册)文言文复习题
一、阅读《陈涉世家》选段,完成文后各小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谪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会天大雨( )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
(3)发闾左谪戍渔阳( ) (4)等死,死国可乎( )
(5)宜多应者( ) (6)度已失期( )
2.选出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 )
A.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皆以美于徐公
B.项燕为楚将,数有功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
C.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D.陈胜、吴广乃谋曰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百姓多闻其贤 闻寡人之耳者
B.陈胜、吴广乃谋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C.项燕为楚将 贤能为之用
D.楚人怜之 二世杀之
4.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
5.陈胜、吴广的起义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根据本段内容,作简要分析。
偶然性:
必然性:
6.陈胜能够从一个佣耕之人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有什么才能?请根据选段内容作出回答。
二、阅读《唐雎不辱使命》选段,回答问题。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TAG: 年级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