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教案设计初二语文教案设计《诗词曲五首》课文分析

《诗词曲五首》课文分析

11-01 11:58:42 | 浏览次数: 84618 次 | 栏目:初二语文教案设计
标签:初二语文教案设计,http://www.manfen6.com 《诗词曲五首》课文分析,

  词的下片抒写了作者和胞弟的离别之情。作者由月的圆缺想到人的离别和团聚,发出了感慨。结尾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自慰,也是共勉。

  下阕写“无眠”时的思亲之情,并生发对人生哲理的探求。当月儿转到朱阁的这一面,低低的照着绮户时,作者已经在“无眠”中几乎度过了一整夜,月圆而亲人不能团聚在一起,他望月而生的离愁别绪显得更浓了。然而他能宽慰自己:不能怨恨月亮总是在我远离亲人、思念亲人的时候露出圆脸,因为人有悲欢离合,月亮也有阴晴圆缺,这种事情自古以来就是难以圆满的,还是面对现实,通过婵娟月色来传达一种平安的祝福,并且一同忘却忧愁,共享这良辰美景吧!“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句充分表露出作者在释怀后流露的豪爽旷达之情。

  这首词想象大胆奇特,感情奔放豪迈,笔墨酣畅淋漓。


【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赴陕赈灾时写下一组怀古小令,其中《潼关怀古》尤享盛誉,是作者路过潼关,目睹赤地千里哀鸿遍野的景象,有感而发的。这首小令艺术成就很高,一是即景生情,怀古伤今,把历史和现实连接起来,上下古今,想象丰富,意境深远。二是把写景、咏史、抒情、议论紧密结合、从景落笔,转入怀古,抒发感慨,引起议论,层层深入一气呵成。三是高度的艺术概括,语言凝练准确,生动有力。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生动的比喻,突出了山河的雄伟壮丽,为全曲奠定了悲壮沉郁、气势雄浑豪放的感情基调。潼关,自古乃兵家必争之地,其势龙盘虎踞,背山临河。可以说,这是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路,它唤起了作者的怀古之情。这不仅点明了题意,也饱含着感情色彩。

  “望西都,意踌蹰”。二句意味更深长。作者西望长安,这汉唐帝国的都城,对其历史上的繁华兴盛以及眼下的物是人非有着无限的感慨。这里隐隐约约透露出民族意识,即对汉民族强盛时期的追怀,思想感情极为复杂,也许这复杂就是“意踌蹰”的原因和内容吧!

  “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由长安路而联想到秦汉兴亡,这是很自然的事。作者突出用了“伤心”二字,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想平添无限苍凉凄楚。明明是潼关怀古,却把视野扩展到了潼关通往西都的路上,联想到关中逃难的饥民,他们成群结队,艰难地走在路上。《元史》载:“天历二年(1329),关中大旱,饥民相食。”作者赴任所途中,自然会看到这伤心惨目的景象。不过,作者并没有正面写到难民群,而是抽笔去写此地往昔的兴衰,不言更胜有言。秦皇汉武的宫殿楼阁、舞榭歌台都荡然无存了,所剩的只有眼下的一片萧条。这里强调的仍然是历史与现实的对照。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作者从对历史的认识和思考中,概括提炼出既朴素而又鲜明深刻的思想:兴也好,亡也罢,受苦遭难的终究是黎民百姓。这是作者关心人民疾苦情愫的升华,问题朴实,却十分尖锐;看似简单,却表现了作者极大的勇气和胆识,它表达了作者对人民无限深切的同情,对统治者无比强烈的愤慨。这是对全曲旨意一个十分警策、十分精辟的总结和概括。

  作者把潼关形势的险要和封建统治阶级的罪恶紧紧结合起来写。秦王朝和汉王朝兴起的时候,统治者都曾残酷地奴役人民为他们建筑华丽的宫殿。而他们经常进行的战争,又往往使这些宫殿毁于一旦。这首曲通过“宫阙万间”的化为焦土,发出了不管封建王朝的兴亡,都只会给人民带来痛苦的慨叹。吊古伤今,同情人民命运,这在元曲中是少见的。“聚”、“怒”两字,把“峰峦”和“波涛”写得气势雄伟;“潼关路”的险要形势,也就在这里突现出来。

上一页  [1] [2] 

TAG: 诗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