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九年级语文辅导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11-01 11:08:34 | 浏览次数: 67318 次 | 栏目:九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九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
广东省惠州市河南岸中学 邹向敏       阅读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的基础,它的教学质量与效率极大程度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与效率。古诗文教学由于作品精美、有利于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在整个语文阅读教学中比例最大。《语文课程标准》规定: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不过,学生由于经历、文化知识不够,对许多作品,例如高度凝练、思路跳跃、离现代久远的古诗文,理解、感悟起来都较困难,教师在教学中也很难达到新课标的规定。

  其实,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是很关键的,教师提问的策略直接影响到阅读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教学中一些教师常忽视提问,走入重知识轻情感、重理性轻感性、重分析轻综合的误区,急于向学生灌输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分析,而忽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创新思维,结果造成课堂气氛沉闷、实现不了教学目标的局面。这种教学最明显的特点是教师在课堂上“一问不发”。有的教师改变教学方法,也问学生问题,但往往以自己为主,“一问到底”,把学生问得失去了兴趣,最终无人回答。有的教师连问学生数遍,可没有学生回答,只好“自问自答”,演“独角戏”。不少教师则问每一个问题学生都报以大合唱式的“一问齐答”,学生好象很快明白了,其实什么也不明。还有的教师则“一问连一问”,把学生的思路一步步“顺利”牵进自己提前设计好的“套子”里,教学看似很成功,实则学生对作品根本没有自己的感悟、评价。另有一些教师则“积极”开展语文的探究式学习,“先进”地改变提问策略,整个教学过程全由学生“讨论探究”、“自由发问”,但教师不点拨、指引,学生的提问、思考、探究只能停留在形式,学生不能真正深刻理解课文,更形成不了自己的感悟、评价。可见,教师“一问不发”、“一问到底”、“一问连一问”、“自问自答”、让学生大合唱式的“一问齐答”、全过程让学生“自由发问”等提问方式都是不可取的。看来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确实是很重要的,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研究的。

  那么,在阅读教学特别是古诗文教学中教师应怎样问、问什么、采取哪些提问策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思维,让学生有自己的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让学生在积累、感悟、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从而提高整个阅读教学的质量和效率呢?

  记得那年我参加广东省中青年初中语文教师阅读教学竞赛,执教《蒹葭》一课,获得一等奖。《蒹葭》是一首爱情诗,也是《诗经》里的名篇。整个教学过程我设计了“导入引趣”、“走进《诗经》”、“感悟听读”、“探究品读”、“诗歌与我”五个教学环节,在“探究品读”这一重点教学环节中我提了四个问题。下面,我就以《蒹葭》一课为例,和大家共同探讨自己的三点收获和一点反思。

  整节课,学生回答问题积极、踊跃,答案精彩纷呈,气氛活跃、轻松,较好地训练了学生思维,培养了学生创造力,提高了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达到这种效果是和以下前面三点分不开的:

一、提问时用心把握问题的性质

  1、适中的密度:

    教师的提问不能太多,又不能太少,密度要适中。提问太密,学生没有足够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冷静、独立的思考,只能被教师牵着鼻子走,砥砺不了思维;问题过少,又不能对恰当地分析处理教才、活跃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起到帮助作用。所以,我遵循“少而精”的原则,整节课一次性提了四个问题:

   ⑴ 诗人与伊人认识吗?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

   ⑵ 诗人追求伊人成功了吗?猜猜诗人此刻的心情?

   ⑶ 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为什么要写这些景物?

   ⑷ 诗歌三章内容相同,仅换了几个字,你认为是否重复多余,为什么?

    然后让学生在“探究品读”整一个重点教学环节从容讨论、解决。

  2、适宜的难度:

    教师的提问要让学生“跳一跳才可摘到果子”,即这些问题学生在没有认真阅读和深入思考前是不能回答的,但通过认真阅读、思考后能回答,而且是班里大多数学生经过主观努力之后能够回答的。我提的四个问题难度适宜,而且程度各不相同,基本上全班学生都举手,觉得“有话可答”、“好答”、“想答”。所以,这四个问题成了学生讨论、探究的原动力,也顺利推动了课堂上的探究式学习。

  3、发散的答案:

    这些问题是很有弹性的,“按”一下会产生许多发散性的答案,绝不弹出唯一的、标准的、硬性的一个答案。学生在回答问题时,能有机会表现独特个性、创新见解、发散思维、大胆质疑这些品质。我设计的这四个问题,正是这种能发散缤纷焰火的“烟花”。如第⑴个问题,学生谁都有话说,而且说的又各有各的不同,各有各的道理。有六人回答了第⑴个问题的前半部分(诗人与伊人认识吗?):

   ⑴ 诗人认识伊人,否则就不会追求伊人;

   ⑵ 诗人不认识伊人,只是见过一面,一见钟情;

   ⑶ 诗人不认识伊人,只是想象有这么一位符合自己追求条件的人;

   ⑷ 诗人认识伊人,但伊人不认识诗人,诗人单相思;

   ⑸ 诗人、伊人互相熟悉,但伊人不满意诗人;

   ⑹ 诗人、伊人互相熟悉,伊人喜欢诗人却不能答应诗人。

    对问题⑴后半部分其中的伊人评价又有四种:

   ⑴ 伊人美丽,所以诗人才会追求,爱美之心人皆有之;

   ⑵ 伊人不美,但有高洁的心灵;

   ⑶ 伊人不美,但在那个时代符合审美标准,算个美人;

   ⑷ 伊人不具备外貌美,也不具备心灵美,让诗人苦苦追求,不可亲不可敬。

    学生的思维和想象赢得听课教师的一片掌声。所以教师的提问要让学生的思维划出一定距离的“轨迹”,而且要划出不同的、美丽的“轨迹”,即富有创造性的“轨迹”。


二、提问时精心设计问题的内容

  1、问题内容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讲解本首诗的音律、情感、意境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三个难点。那么,我提的这四个问题就不是随便问的,而是精心措词、取舍的。这四个问题,有利于学生关注作品精华、解决新问题、突破难点。学生思考了第⑵个问题(猜猜诗人此刻的心情),就理解了诗人的心情,基本也就把握了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探究问题⑶(诗中描写了哪些景?为什么要写这些景?)时,学生同时就能把诗中情与景的关系很好的理解;利用这一问题,教师也很容易突破意境中的景生情、情促思、思现景这一教学难点;在理解了诗歌融情入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描绘诗中的景,还可锻炼学生的想象思维、写作能力。问题⑷(诗歌三章内容相同,是否重复多余?)解决后,学生则明白了《蒹葭》这首诗三段回环反复并不是重复,而是强调、突出诗人的情感,同时使诗歌兼备音乐美的特点。

  2、问题内容有利于突出教学重点:

    诵读有利于学生从作品的声律气韵入手,体会作品丰富的情感、内涵;有利于学生积累素材、培养语感、体验品味、陶冶性情,是一种有益于积累、有效提高语文能力的好方法,特别适宜古诗文这些声情并茂的作品。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也规定:“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学生要“诵读古诗词”。无疑诵读是古诗文教学的一大重点。因此,我在设计这四个问题的内容时就考虑到要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进行层层深入的诵读训练。

    回答完第⑵个问题,紧接着让学生诵读一遍作品,这一遍诵读和让学生刚拿到作品时读的第一遍比,学生明显把握住了诗人的心情,读出了诗歌的情感美;回答完第⑶个问题再让学生诵读作品,学生理解了诗歌的意境,就能读出诗歌的意境美;而第⑷个问题的回答,则让学生领悟了诗歌的音律美,第三遍诵读时就读出了这种音乐美。三个问题的回答能全方位,多形式的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而且回答顺序由学生自由选择,灵活方便,与教学重点结合自然、紧密。


三、提问时竭力创设良好的思考氛围

  一个轻松,和谐,甚至是能激起学生兴趣、积极性的思考氛围,往往能使学生获得心理上的安全感和精神上的鼓舞。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探索的热情也会更加高涨,他们对问题的解决自然也就更富有个性,更富有创意。而这个良好的思考氛围则完全取决于教师提问时所持的目的、态度和表现出的行为。

  1、教师提问时目的要正确:

    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要以培养学生兴趣、让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为最终目的。所以提问后,教师不要单纯注重结果,而要关注过程,看过程中学生有无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有无独特的体验收获,是否学会了合作、形成了良好的思维习惯等。

  2、教师提问时态度要和蔼:

    提问时要面向全体,要以读者的身份与学生平等对话,并且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这样,学生才有回答问题的心理、胆量。回顾整节课,我始终面带微笑,眼光柔和地扫视每一个面孔,所以,虽然我和学生是第一次见面,但课堂上却充满了笑声。

[1] [2]  下一页

TAG: 教学  教师  

《从《蒹葭》课例谈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提问》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