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作者简介
师:(出示多媒体,并诵读)
培根(1561~1626),毕业于剑桥大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很大。他的作品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启人深思。
三、词语教学
矫情(jiǎo) 诘难(jié) 睾(gāo) 滞碍(zhì) 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
(学生齐读两遍)
(还得重视“双基”,读一读了,但必须要让学生写一写,对于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更要提醒,如“诘难”的“诘”,“嚼蜡”的“嚼”和“蜡”,“吹毛求疵”的“疵”等等。现在的学生,错别字特别多,确实需要教师给予关注,扣细节,抓落实。)
四、自由朗读,个性理解
师:(出示课件)
1、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在阅读中你肯定有理解不了的句子吗?提出来一起探讨。
生3:(自由朗读课文)
师:用两分钟时间思考,说说我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并用完整、流利的话语表述喜欢的理由。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提问非常到位,准确。这一问题中,既明确了阅读的任务,表达基于个性体验的文本理解,更明确了表述的要求:一,时间要求,两分钟;二,表达要求,完整、流利。定性与定量的统盘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述更趋规范。)
生4:我喜欢“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我们同学大多没有什么天分,应该多读书,多讨论,多写作,来丰富我们的学习和思想。
师:他不但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还联系到实际生活,很好。
生5:我喜欢“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形象生动,使人更加明白。
生6:我喜欢“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它告诉我们,可以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可以从生活中学到知识。
师:这就是学以致用。
生7:我喜欢“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运用排比,让我们懂得学习课文、科目的作用,感觉更有说服力,很切实。
生8:我喜欢“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读书,对待不同的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有些可以读一部分,有些只须大致涉猎,少数书非常重要,就需要仔细读。
生9:“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运用排比,使道理十分明显,增强了说服力。
(不是逐字逐句的理解,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采取选点突破的方法,真实地呈现学生真实的感悟,这样,也便恰当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文章是翻译过来的,又很有哲理,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同学们还有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吗?如果有,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显然,教师在提升着阅读的层次。)
生10:怎样理解“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师:哪位学生回答?
生11:说明要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生12:怎样理解“读书费时过多易惰”?
生:(一时冷场)
师:我们要看“易惰”是在什么情况下造成的。请看原文,“易惰”的前提是“费时过多”,说明书读得太慢,便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从而影响读书的效率。
(这道题确实比较难。教师应该先表扬这位学生思维的高质量,再帮助引领。具体解决时,教师紧扣字词,从“易惰”的条件引出结论。当然,这样的解答及其过程的呈现,事后看来仍然不够到位,既没有先集思广益,发动学生讨论,又仅仅流于字的表面意思。学生其实是想知道为什么会费时,费时又为什么会“易惰”。)
生13:“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怎样理解?
师:“吹毛求疵”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看注解,它告诉我们(读):“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再来理解“不能辨异”,就是不能辨别事物的不同之处。连起来,就是说明这些人善于求异,非常细致,需要我们像他们一样辨异,来弥补自己的不善于求异。
(教师其实在有意无意地教学生重视利用注解。)
生14:不能理解“寻章摘句”这句话。我们上课,不就是在寻章摘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