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九年级语文辅导《谈读书》课堂实录与点评

《谈读书》课堂实录与点评

11-01 11:08:34 | 浏览次数: 62318 次 | 栏目:九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九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谈读书》课堂实录与点评,
《谈读书》课堂实录与点评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武原中学教科室 朱益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现在读几年级?(生:九年级。)古时有十年寒窗,可能大家从大脑有记忆起到现在也一直伴随着书。在这漫长的时间里,我相信同学们肯定有自己喜欢的书,请你在课堂上说说你喜欢哪一本书,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教师从学生个人体验出发,调动其已有的知识积累,为下面的阅读张本。)

  生1:《水浒》,宋江,为人正义。我们以后也要讲义气。

  (教师为什么不及时点评呢?一般来说,中学生对“义气”的认识比较模糊,以为为朋友两肋插刀就是“义气”,而不太讲究朋友(或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没有合乎原则,合乎公理,合乎法纪。不澄清这一点,就缺乏了思想教育的必要渗透。)

  生2:喜欢看各种各样的书。最近在看外国的一本作品,对自己很有感触,学得做人应该像水一样,表面似乎很柔,其实很顽强,敢于挑战任何艰难险阻。

  师:说得非常好,有体验,而且联系实际。(出示多媒体)老师也提供一些名人谈读书的话,供大家积累。

  名人论读书

  开卷有益。──宋·赵光义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总结,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英·莎士比亚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一面启示着我的智慧和心灵,一面帮着我在一片烂泥塘里站了起来,如果不是书籍的话,我就会沉没在这片烂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苏·高尔基

  一本新书像一艘船,带领我们从狭隘的地方,驶向生活的无限广阔的海洋。──瑞士·凯勒

  书就是社会,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和气质,使之高尚。──皮果夫

  生:(齐读)

  (让学生多接触一些课外知识,对于扩展学生视野是大有好处的。这体现了教师一种良好的语文意识:语文学习不仅仅局限于课文,而在于课外,更在于有意识的积累。同时也仍然在为下面的课文阅读张本。)
 

二、作者简介

  师:(出示多媒体,并诵读)

  培根(1561~1626),毕业于剑桥大学,是英国哲学家、作家,他的散文对英国乃至全世界影响都很大。他的作品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启人深思。
 

三、词语教学

  矫情(jiǎo) 诘难(jié) 睾(gāo) 滞碍(zhì) 味同嚼蜡(jiáo) 吹毛求疵(cī)

  (学生齐读两遍)

  (还得重视“双基”,读一读了,但必须要让学生写一写,对于一些容易出错的字词,更要提醒,如“诘难”的“诘”,“嚼蜡”的“嚼”和“蜡”,“吹毛求疵”的“疵”等等。现在的学生,错别字特别多,确实需要教师给予关注,扣细节,抓落实。)
 

四、自由朗读,个性理解

  师:(出示课件)

  1、说说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2、在阅读中你肯定有理解不了的句子吗?提出来一起探讨。

  生3:(自由朗读课文)

  师:用两分钟时间思考,说说我喜欢文中的哪一句话,并用完整、流利的话语表述喜欢的理由。好,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

  (提问非常到位,准确。这一问题中,既明确了阅读的任务,表达基于个性体验的文本理解,更明确了表述的要求:一,时间要求,两分钟;二,表达要求,完整、流利。定性与定量的统盘考虑,使学生的思维、口头表述更趋规范。)

  生4:我喜欢“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我们同学大多没有什么天分,应该多读书,多讨论,多写作,来丰富我们的学习和思想。

  师:他不但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还联系到实际生活,很好。

  生5:我喜欢“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形象生动,使人更加明白。

  生6:我喜欢“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它告诉我们,可以把书中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也可以从生活中学到知识。

  师:这就是学以致用。

  生7:我喜欢“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运用排比,让我们懂得学习课文、科目的作用,感觉更有说服力,很切实。

  生8:我喜欢“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需咀嚼消化。”这告诉我们应该如何读书,对待不同的书,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有些可以读一部分,有些只须大致涉猎,少数书非常重要,就需要仔细读。

  生9:“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运用排比,使道理十分明显,增强了说服力。

  (不是逐字逐句的理解,而是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采取选点突破的方法,真实地呈现学生真实的感悟,这样,也便恰当地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长此以往,他们就会敢于表达,善于表达了。)

  师:同学们回答得很好。现在,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文章是翻译过来的,又很有哲理,理解上有一定的困难。同学们还有自己尚未理解的问题吗?如果有,提出来,请其他同学帮助解决。

  (显然,教师在提升着阅读的层次。)

  生10:怎样理解“惟明智之士用读书”?

  师:哪位学生回答?

  生11:说明要把书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

  生12:怎样理解“读书费时过多易惰”?

  生:(一时冷场)

  师:我们要看“易惰”是在什么情况下造成的。请看原文,“易惰”的前提是“费时过多”,说明书读得太慢,便养成了懒散的习惯,从而影响读书的效率。

  (这道题确实比较难。教师应该先表扬这位学生思维的高质量,再帮助引领。具体解决时,教师紧扣字词,从“易惰”的条件引出结论。当然,这样的解答及其过程的呈现,事后看来仍然不够到位,既没有先集思广益,发动学生讨论,又仅仅流于字的表面意思。学生其实是想知道为什么会费时,费时又为什么会“易惰”。)

  生13:“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此辈皆吹毛求疵之人”怎样理解?

  师:“吹毛求疵”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看注解,它告诉我们(读):“指细致到烦琐、挑剔的地步。”再来理解“不能辨异”,就是不能辨别事物的不同之处。连起来,就是说明这些人善于求异,非常细致,需要我们像他们一样辨异,来弥补自己的不善于求异。

  (教师其实在有意无意地教学生重视利用注解。)

  生14:不能理解“寻章摘句”这句话。我们上课,不就是在寻章摘句吗?

[1] [2]  下一页

TAG: 课堂  

《《谈读书》课堂实录与点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