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九年级语文辅导《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

11-01 11:08:34 | 浏览次数: 42718 次 | 栏目:九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九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唐雎不辱使命》教学实录,
  师:这时候,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理解有困难的句子。

  师:请各小组把你们感到理解有困难的句子说出来,我们全班共同来讨论。

  生1:我们不懂“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中的“使人谓”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们?

  生2:他们断句错误,应是“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意思是秦王派人对安陵君说。

  生4:“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值五百里哉?”中的“虽”是什么意思,“岂值五百里哉”是何意?

  师:谁可以帮助他?

  生5:“虽”是“即使”的意思,“岂值五百里哉”是说“难道仅仅用五百里地就能交换吗?”

  师:现代汉语的虽作虽然讲,而这里作即使讲,注意这是一个古今意义有差别的词。

  生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中的两个使字有区别吗?

  生7:有区别,第一个使作派遣讲,第二个使作出使讲。

  生8:“安陵君其许寡人”中“其”和“许”是何意?

  生9:“其”在这里可以作“一定”讲,“许”是“答应”的意思。

  师:同学们理解的不错,有些词的意思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记一记。

  (点评:疑难共解,合作交流,扫清疑难词语对理解文本造成的障碍,同时培养合作精神锻炼合作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三、阅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内容

  师:通过讨论同学们已经扫清了文字上的障碍。老师把这个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作一下简要介绍: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相继吞并各诸侯国,公元前230年灭韩,公元前225年灭魏,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进行吞并,由此引起了两国之间的这场外交斗争。下面请同学们自读课文,用简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生1:战国末年,秦王要以五百里地交换安陵,安陵君不答应,秦王不高兴,安陵君又派唐雎出使秦国,经过激烈的口舌之战,秦王放弃了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计划。

  师:大家认为他概括的完整吗?

  生2:概括的不错,因为他用简洁的语言交待了这件事情的时间、人物、起因、经过、结果,内容比较完整。

  师:同学们对这篇课文的内容有所了解了,请在此基础上,分小组讨论,针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一些有意义的问题。

  生1:秦王以五百里地易安陵的真正目的何在?真的是他说的“请广于君”吗?

  生2:秦王为何不直接攻打安陵,而需要易地?

  生3:安陵君拒绝秦王与唐雎拒绝秦王有和不同?

  生4: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什么?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什么?

  生5:唐雎为何要说专诸、聂政、要离这三个人物的事?

  生6:秦王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后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这不是矛盾的吗?

  师:刚才这些同学的问题提的非常好,就这些问题我们全班来一起讨论,请大家说说你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生7:秦王易安陵的真正目的是要骗取安陵君的土地,他说的“请广于君”,是骗人的把戏。

  生8:秦王不直接攻打安陵是因为他认为安陵这么小的国家是一吓唬就会屈服的,安陵君会很快投降。

  生9:秦王不直接攻打安陵是因为他认为安陵国君一定会上当。

  生10:还因为他想不损失一兵一卒就轻易占领安陵,他还想为将来统一天下保存实力。

  生11:安陵君拒绝秦王的理由与唐雎拒绝秦王的理由是一样的,只是安陵君拒绝的口吻没有唐雎那样坚决。安陵君只是“愿终守之,弗敢易”,而唐雎口气强硬“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简直就是要故意激怒秦王。

  生12:秦王说的天子之怒是指“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生13:他说天子之怒的目的是威胁唐雎。

  生14:唐雎讲这三个人物的事情是为了反驳秦王,给秦王施加压力。

  生15:秦王前后矛盾的话正说明了秦王的虚伪,先说“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表现了他的假仁假义,,后又说“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是因为“徒以有先生也”,表现了他的欺善怕恶、欺软怕硬。

  (点评:根据学生初步阅读形成的印象,自主提出疑惑,实际上一个暴露学生阅读期待、阅读惯性的过程。有效利用、不断调校,可以形成学生良好的阅读品质。)


四、合作探究,理解人物,把握特点

  师:同学们对文章内容的把握很深刻,那么这篇课文中的唐雎和秦王在你的心目中各自留下了什么印象?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概括一下他们的性格特点,并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依据。

  生1:唐雎是一个勇敢的人,面对强大的秦国他不害怕,面对秦王的威逼利诱他应对自如。

  生2:唐雎是一个视死如归的人,他敢在秦王面前“挺剑而起”。

  生3:唐雎是一个机智、有辩才的人,当秦王威胁他天子之怒如何厉害,而布衣之怒如何不足惧时,他反应敏捷,马上举出专诸、聂政、要离的例子反驳秦王,并指出“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来压倒秦王。

  生4:唐雎是一个自主的人,他对秦王的欺诈行为有清醒的认识,不被秦王的假仁假义所蒙骗,也不为他的威逼而害怕。

  生5:唐雎还是一个爱国的人,国难当头,他挺身而出。

  生6:秦王是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他想一统天下。

  生7:秦王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当唐雎“挺剑而起”时,他“色挠”并“长跪而谢之“。

  生8:秦王是一个阴险、狡猾的人,他明明是想强占别人的土地,还假惺惺的说要用五百里地来换取别人五十里地,并“请广于君”。

  生9:秦王是一个虚伪的人,他说的“请广于君”,根本就是假话。

  生10:秦王是一个残暴的人,“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就是见证。

  生11:秦王是一个自大的人,他认为“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师:同学们对这两个人物的性格把握的都很准确,请同学们思考,你是从什么角度分析出这两个人物的这些性格的呢?请你举例说明。

  生1:从人物的神态和动作,“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看出他的贪生怕死。

  生2:从人物的说话的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字突出秦王的霸道。

  生3:从秦王前后矛盾的话语中知道秦王的虚伪。

  生4:从唐雎的言语中我读到了他的善辩。

  师:我们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知道要突出人物的性格就要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说话的语气等。除此以外,本文作者还用了一种非常鲜明的方法来刻画人物,是什么呢?

  生5:对比的方法,秦王和唐雎的对比,唐雎“挺剑而起”视死如归,秦王却“色挠”“长跪而谢之”贪生怕死,更显现出唐雎的大义凛然。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TAG: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