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探究进一步巩固对议论常识的把握,具体感受文章以讲道理、摆事实来阐明作者观点的论证方法。在把握内容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语句,概括内容要点,引导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章,拓展文中的事实依据,培养学生的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以形成创造性阅读的品质。
2、过程与方法目标:熟悉文本内容,自主地感知与分析课文,积极地质疑,依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向作者和课文挑战,大胆合作,取长补短,共同克服疑难问题。实践师生互动的教学原则,做到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学生间的对话以及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多途径地开发学生的心智。走入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避免空洞枯燥的说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联系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的过程,其实也是情感培养的过程和价值观形成的过程。围绕作者的观点和作者的学习的成败,可以引发学生自身对过去的检讨和反思,也能引发学生对未来的积极的设想,这样,有利于学生思考人生,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学方式】
课文要求我们的教学必须从抽象的语言形式中去探求立论的种种个别,从这一点出发,便可以启动学生的思维,使他们在团体的交流之中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和提高。以搜集和筛选文体信息为主要途径,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议论文能为学生的逻辑思维方式提供示范作用,我们应该以课文为手段,培养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形象到抽象的自低而高的发展思维的能力,逐渐地消灭学生的零碎、含混的思维状态。
注意积极的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引导和提倡学生不必限于人云亦云的单向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品读文本语句,使其展示出不同的富有个性色彩的分析过程和结论。
在注重基础知识探究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究。在实际的课堂学习比较中,使学生从感性认识的层面,生动地体会到把握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从而达到在理性的层面形成良好的阅读品质的水平。
注重课文、学生、教师各因素多边活动的结合,找到最佳结合的机会,不仅使课堂过程活泼多姿,而且给学生提供广阔的创造思维的平台,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使学生从文字走向生活,从课堂走向社会和自然,从教条走向生动活泼的人生旅程,将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自然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一、教学构思激发探究兴趣。以相关材料导入
莎士比亚说过:“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这句名言阐述了读书和知识的关系,由此提出正确的读法和学法,自然导人课文。检讨阅读经验,通过搜集、挑选、比较等弄清文章在说理上的特征。
二、交流探究
从文中找关键词句,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
为了阐述明白自己的观点,文中哪些词语提示了作者的思维逻辑层次?
学生自己归纳本文的结构特点。探究文章观点的人生意义,完成由抽象到形象。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回还过程的演变,深入浅出地解读课文。
三、合作探讨
你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吗?有没有不同的意见,请提出来,并举例证明。
余音绕梁地结束,激发学生课外探究的热情
课堂的学习,无论是所获取的信息或者是所拥有的时间,都是非常有限的,仅仅依靠课堂教学这块天地,无疑只是井底之蛙。因此,要真正使学生的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教师也必须具备艺术性地结束学习的技能,能发现那些比较有效的办法,使学生的探究热情一直延伸到课外,能使他们自觉而积极地开拓新视界,运用现成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课堂实录】
一、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师:英国伟大的戏剧家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同学们不妨想一想,莎士比亚用如此精美的比喻来歌咏书籍的重要性,这是由于书籍有什么特点方才具有如此大的魅力呢?
生:因为我们依靠知识才能生活,而书籍恰恰几乎可以说是知识的化身。
师:能找一些成语或名句形容一下我们求知的实际情景吗?
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师:的确,我们的头脑几乎被知识挤得满满的,而一提到动手作业,我们几乎都不知所措,十分害怕。可悲的是,我们每天只知道学,却很少去想一想我们不能用的原因。今天,很幸运,我们有缘读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它将会告诉我们怎样做才是真正的学习、真正的求知。它会唤醒我们这些梦中人,拨开我们心灵的迷雾,使我们真正见到求知天地的青天丽日。
二、调动同类文体的阅读经验,探究本文在说理上的特征
师:我们接触的文章,大致有这样两种情形,一种是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自己不在文中明说出来,而读者读后却自然明白了解;另一种是作者要告诉读者什么,他自己在文中说得明明白白的。你们可依据自己所获取的文本信息,筛选一下并作出判断,看看本文属于哪一种情形。
生1:后一种。
生2:属于那种“在文中说得明明白白”的文章。
师:那么,请你们再想想,作者要告诉我们什么?
生1:告诉我们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生2:告诉我们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生3:告诉我们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
生4:告诉我们要重视实验精神。
师:你们说了很多,都动了脑筋,这是你们的成功。你们能否把这些要点权衡一下,看哪一条是最重要的,打个比方说,把这些句子的“班长,找出来。
生:我们学习时要“格物”和“致知”,就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
师:文中对“探察物体”作了怎样的说明?
生:实地的探察,就是所谓的实验。
师:说得很对。请浏览课文,看看文中有哪些表象,强调了作者关注“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