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九年级语文辅导《枣儿》教学实录

《枣儿》教学实录

11-01 11:51:25 | 浏览次数: 74218 次 | 栏目:九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九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枣儿》教学实录,
湖北省宜昌市第三中学 蒋葵林     【教学依据】

  戏剧是一种把文学表演、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综合成的舞台艺术,戏剧文学即剧本,是舞台演出的基础。剧本欣赏不仅能让学生体验文学语言的独特魅力,更能让学生感受到剧本丰富的想像。

  《枣儿》是一篇呼唤亲情、渴望温馨的作品,通过老人盼儿子归来,孩子盼父亲归来的故事,向人们揭示一个深刻的社会问题。

  作为剧本,本文的矛盾冲突主要体现在人物内心渴望与企盼的矛盾上,虽然不激烈,但也可凸现剧本的社会意义与主旨。人物对话平实、简洁,而且极富表现力,将老人饱经沧桑的孤独与孩子天真无邪而又无可奈何的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欣赏该剧本能让学生体会剧本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⑴ 了解戏剧的基本常识。

   ⑵ 了解剧本的基本内容。

  2、过程与方法:

   ⑴ 引导学生掌握剧本欣赏的方法。

   ⑵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想像在剧本欣赏中的作用。

   ⑶ 指导学生从对话中品析人物形象。

   ⑷ 指导学生初步理解矛盾冲突在剧本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体会并同情老人与孩子孤独寂寞的无奈。

   ⑵ 理解剧本表现主题的社会根源。

   ⑶ 在感悟人生中体验成长带来的思考。
 

〖教学方式〗

  1、剧本欣赏的重点放在人物对话的品析及剧本冲突的认识,教师要引导得当。

  2、剧本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应从主题理解、人物对白、矛盾冲突、舞台揭示等角度入手,鼓励学生参与,并充分发挥其想像力。

  3、剧本教学中,老师也要善于创设情境,巧搭“舞台”,让学生分角色扮演剧中人物,体验戏剧的艺术魅力,感受人物的喜怒哀乐,理解剧本的社会意义。

  4、根据学生实际可安排一至二课时。第一课时,朗读与品味;第二课时,表演与理解。也可只安排一个课时,即:朗读、品味、表演、理解。
 

〖教学构思〗

  1、学生准备,老师引导。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整理与剧本有关的常识资料,做好学习准备。

  2、学生初读,老师指导。通读全文,注意概括剧本的主要内容、人物形象的特点、基本情节。

  3、学生分角色朗读,教师组织。在理解基本内容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分角色朗读剧本,学生边读边悟人物形象的不同之处。

  4、学生品味,老师点拨。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之上,通过人物对话、舞台提示,欣赏人物的特点及其蕴藏的社会意义。

  5、学生表演,教师指导。学生在理解与欣赏的基础上,进一步通过角色扮演来深刻领会人物形象特点。

  6、学生讨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剧本的主要戏剧冲突是什么,(即“为什么?”)教师通过学生的讨论,指引学生掌握戏剧冲突在戏剧中的地位与作用。

  7、学生反思,教师归纳。通过本剧本及前面几课的学习,你认为欣赏剧本是在欣赏哪些内容?如何欣赏?教师组织同学围绕问题展开辨析与反思,归纳出剧本欣赏的重点与规律,帮助学生掌握戏剧欣赏的基本方法。
 

【课堂实录】

  师:大家好。说到儿歌,我们都会充满对童年生活的向往,下面请大家唱几句儿歌,让我们共同回忆美好的童年。

  (通过儿歌导入,既与剧本内容接近,又与学生实际相通,此谓一举两得。)

  生1:我唱的是《春天在哪里》:“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就在孩子们的眼睛里……”

  生2:还有《丢手绢》:“丢呀丢呀丢手绢,轻轻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大家不要告诉他……”

  生3:还有《一分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它交给警察叔叔手里边……”

  生4:还有《童年》:“池塘边的榕树上,知了在声声的叫着夏天……等待着下课,等待着放学,等待着长大的童年……”

  ……

  师:看来大家会唱的关于童年的歌还真不少呀。不过我们今天要认识一位与大家有不一样童年的小朋友和一位有着不一样经历的老爷爷。请大家翻开第十五课《枣儿》。初读一遍,想想剧本主要讲了一些什么内容?

  (初读剧本,了解基本情节及人物。)

  生5:主要讲了一位老爷爷、一位男孩与枣儿间发生的事儿。

  师:能否说说是什么事吗?

  生6:是两个人都通过吃枣、说枣来企盼自己的亲人归来。

  师:说得很对,能再说说老人与男孩分别有什么企盼吗?

  生7:老人盼望自己的名叫枣儿的孩子回来,而男孩则希望自己在城里的父亲回来。

  师:说得不错,那老人与男孩有什么样的心情呢7

  生8:孤独。

  生9:寂寞。

  生10:对亲情的渴望。

  生11: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看来,大家读得都很仔细,也在用心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下面我们就分角色朗读全文,请注意不同人物在不同场合中的不同语气。

  (再分角色读剧本,让学生深入理解人物形象。)

  (生三人分角色读剧本《枣儿》:生12读老人,生13读男孩,生14读舞台提示)

  师:大家说说三人读得怎么样?

  生15:不错,有一点电影对白的味道。

  (学生自己来评点,为后来表演打基础。)

  生16:读男孩台词的同学读得最好,把男孩的那种天真但又无奈的心情读出来了。

  生17:读舞台提示的同学读得也不错,将人物动作、神态都读出来了。

  师:有没有需要改进的地方呢?

  生15:有,我觉得读老人的时候,语气应该慢些,体现一种沧桑感。

  (众生大笑。)

  生16:读男孩台词的时候,声音要亮些,适当的时候要快些。

  师:对,从两位同学的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大家对剧本中的人物形象特点把握得还是比较准确的。下面我们就结合剧本中的人物对白与舞台提示,仔细分析分析剧中人物形象的特点。

  (全面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生18:老人是一位饱经沧桑的人,如剧中他讲了那么多有趣又好玩甚至是有意义的事,而且还是亲身经历的。

  生19:老人也是一位善良和蔼的人,如剧中老人见男孩想吃枣儿,就把自己的枣儿拿出来给男孩子吃。

[1] [2] [3]  下一页

TAG: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