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初中语文学习七年级语文辅导《〈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11-01 11:48:31 | 浏览次数: 47918 次 | 栏目:七年级语文辅导
标签:七年级语文辅导,http://www.manfen6.com 《〈论语〉十则》教学实录,
执教:湖北省宜都市教研室 李祖贵
整理:湖北省宜都市松木坪中学 彭泽青

    一、课前激趣,融洽师生关系

  师:上课之间,我们先来讨论一下各自的身份。你们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学生。

  师:我的身份是什么?

  生齐答:教师。

  师:按照传统的观念来看,你们“学”什么?向谁“学”?我“教”什么?“教”给谁?应该是很好回答的问题。然而,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传统的师生关系也已发生了质的飞跃。你们不仅应该向老师学习,而且更应该向书本学习,向社会学习。并且不但要学知识,而且更要学方法、学习惯、学做人。所以,传统意义上的老师已远远不能满足大家的需要,今天的老师已只能作为大家学习过程中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而存在了。希望我们今天能够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好不好?

  (点评:“引导者、合作者、促进者”及“彼此引导、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几个词语,点明了新型的师生关系,一下子拉拢了师生的心灵。为后面的学习开了一个好头。 )


二、导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

  师: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大家知道这个人和这本书的名字吗?

  生齐答:孔子和《论语》。

  师:孔子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记录孔子和弟子们言行的《论语》,也一直是我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最大的典籍,他既是我国历史上做课本时间最长的一本书,也是我国历史上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大家有兴趣来了解这本书吗?

  生齐答:有兴趣。

  (点评:从中国悠久的历史谈起,点出孔子及论语,让学生认识到其重要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


三、初读课文,了解作者作品

  师:好,今天我们先来学习其中的部分章节──《论语》十则。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1: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多媒体出示“作者作品”读书卡。)

  (讨论交流,填“作者作品”读书卡。)

  生2: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字仲尼,鲁国人,他长期从事私人讲学,曾周游列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晚年回到鲁国。

  生3:孔子又是大教育家。他创办私学,不问出身贵贱和家境贫富,广收门徒,先后培养的学生有三千人,孔子注意“因材施教”,善于启发学生思考问题,由孔子的弟子整理的《论语》一书,记载了孔子的言论。

  生4: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誉为“贤人”,文中说到子路、子贡都在72位贤人之列,孔子去世了,这些人为他守了3年的墓。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徒弟的言行书,由若干篇组成。全书今本486章,本文选取了10章。虽只是一个零头,但也可看出这本书形式上的特点,分为两个方面:

  1、关于学习态度及方法的;

  2、关于思想品德修养的,这样写体现了“古为今用”的原则。

  生5: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傲。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看来同学们收集到的资料很丰富。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他还被评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大家可以参看书上的插图。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点评:注重了方法的指导。用做“作家作品读书卡”的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地搜集、整理、利用资料,资源共享,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为下面的理解作好了铺垫。 )


四、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师:常言道“书读百遍,其意自见”。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1:第一则中的“说”同“悦”,应读作“ yuè ”;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作“ rǔ ”。

  师:“女”在这里为什么读“汝”?

  生2:因为它是通假字。

  师:什么叫通假字,谁来说说看?

  师:看来同学们还不太理解“通假字”。我来给大家讲讲:我们的文字是漫漫发展起来的,最初没有这么多字,文字的数量远远不能满足说话的需要,怎么办呢?就用一个字来表达多种意思。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教师举出“莫──漠──暮”具体讲析)。实际上,在前面的课文中,我们已经接触过,是哪篇课文中的哪个字?

  生3:《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中的“强”同“僵”。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多媒体出示“难字难词”读书卡)。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例子,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生4: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最先提出来的吗?

  生5:孔子。

  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学习和做人的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分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多媒体出示“难句理解”读书卡)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刚才,我看见同学们在下面读得摇头晃脑,听起来很有韵味,谁上台来摇一摇呢?

  生6:(摇头晃脑地)朗读第1则。

[1] [2]  下一页

TAG: 教学  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