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石头在文中惯用多种笔仗,具有多重身份
熟悉小说情节的读者都不难看出,小说的第一作者便是石头,因为小说上所记,是石头下世数载亲身经历过的一段遭遇,因此这部小说才有另一个名字《石头记》,但是在脂批中,曾多次将石头与宝玉乃至作者混同起来,亲热地称之为“石兄”,试举文中的一些例子:
宝玉第一次摔玉时有脂批道:“试问石兄,此一摔比青埂峰下萧然坦卧,何如?”此处是指青埂峰下顽石幻象──通灵宝玉。
第八回,宝黛钗三人喝酒作乐时,有脂批:“试问石兄,比当时青埂峰猿啸虎啼之声何如?”,这里显然是指贾宝玉。
在红楼梦曲引子“开辟鸿蒙,谁为情种”处有夹批道:“非作者为谁,余又曰,非作者,乃石头耳。”,这里则是称石头记的作者为石头。
除此等多处地方之外,在元妃省亲一段情节中,元妃对大观园繁华场景作一番感叹后又紧接着以石头口气回想自己在青埂峰下荒弃的凄凉,其间人称的偷换被此处的脂批称为“自此时以下,皆石头之语,真是千奇百怪之文”,可见这里是作者有意留下的纰漏,借以将文中较少着正面笔墨的元春与石头、乃至与红玉挂上钩来。否则作者何必要在书中设计宝玉先为怡红院题“红香绿玉”的匾额,而被元妃改为了“怡红快绿”的情节,只因为其中的“香玉”两字犯了元春背后所隐女子的真正名讳,才会被作者似作避讳而实际目的则是为了点出。(这里的避讳在诗句“绿玉春犹卷”时又一次点明)
三、与通灵宝玉有关的情节均牵涉到文中的大过节处
全书除贾宝玉数次摔玉以外,通灵宝玉的正文实际体现在“宝玉对金钗”、“通灵宝玉除邪祟”两段文字中,以及文中曾提到的后文“甄宝玉送玉”、“凤姐扫雪拾玉”等情节。
在“宝玉对金钗”一文中,提到此玉分正、反两面,并且两面分别镌刻着不同的篆文,这是一种类似于“风月宝鉴”的比喻──前文已提到,此宝玉既然为顽石的幻像,那么其上所刻文字也就是石头记上所载文字的幻像,脂批在贾瑞死的情节中强调“风月宝鉴”有正反两面,并以宝镜喻书,希望读者只照它的反面,方是会看。那么这本书在小说中的另一个分身──通灵宝玉,其正反两面不同的内容也就应该同样揭示着小说的两面内容。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宝玉的正面,“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如果这是指小说表面情节来看,就是指只要小说世代流传,文中感人的宝黛钗的爱情故事就会永远被世人传颂。
反面“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则是将小说中所隐的历史内容,用概括的手法,镌在了玉上。关于通灵宝玉除邪祟、疗冤疾一段,文中只出现了一次,在这段文字中,脂批也果然作了大量相应关键的批语:
在“小儿落草时虽带了一块宝玉下来,上面说能除邪祟”,脂批曰“点题”。
在“只因它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有批曰,“石皆能迷,可知其害不小,观者着眼方可读石头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