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梁启超生平活动大事记

梁启超生平活动大事记

11-01 11:08:34 | 浏览次数: 559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知识
标签:初三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梁启超生平活动大事记,

(民国成立前用旧历,之后用公历。)

  同治十二年(1873年)一岁:正月二十六日(2月23日),出生于广东省新会县熊子乡茶坑村。

  光绪二年(1876年)四岁:在母亲的教导下,开始认字。

  光绪三年(1877年)五岁:在祖父和父、母亲的教授下,学习《四子书》和《诗经》。

  光绪四年(1878年)六岁:随父读完《五经》。就外傅张乙星学。

  光绪五年(1879年)七岁:开始学习写文章。

  光绪六年(1880年)八岁:已能写出洋洋千言、文理通顺的文章。

  光绪七年(1881年)九岁:开始学习写八股文。

  光绪八年(1882年)十岁:年初,参加童子试,在赴广州应试途中出口成诗,被誉为“神童”。

  光绪九年(1883年)十一岁:读张之洞的《车酋轩语》及《书目答问》,很受启发。

  光绪十年(1884年)十二岁:十月,到广州参加学院试,补博士弟子员(考中秀才)。是年,祖父和父母授以《史记》、《汉书》等。

  光绪十一年(1885年)十三岁:开始学习训诂学,并受学于广州吕拔湖先生。

  光绪十二年(1886年)十四岁:受学于佛山陈梅坪先生。

  光绪十三年(1887年)十五岁:在当时广州五大书院之一的学海堂就学。是年,肄业于学海堂,同时在石星巢先生处受业。

  光绪十四年(1888年)十六岁:为学海堂正班生,同时,又是菊坡精舍、粤秀书院、粤华书院的院外生。认识麦孟华。

  光绪十五年(1889年)十七岁:八月,参加广东乡试,考中举人第八名。与主考官李端(贵州人,字必园)之堂妹李蕙仙订婚。是年,学业出众,“从学海堂专科生季课大考,四季皆第一。”

  光绪十六年(1890年)十八岁:春,入京会试落第,归途经上海,见了世面。又在上海购得《瀛环志略》,读后方知世界有五大洲各国。八月,经陈千秋引见,认识南海康有为先生,并做了康的拜门弟子。

  光绪十七年(1891年)十九岁:入读康有为创办的万木草堂。为他一生的学术和事业打下了基础。十月,入京与李蕙仙结婚。是年,认识康广仁、曹泰和夏曾佑。

  光绪十八年(1892年)二十岁:二月,入京会试,落第。是年夏,与妻李蕙仙南归,居家乡读书一年有余,专心研究新学,阅读江南制造局所译之西书,并学习英国人傅兰雅所辑之《格致汇编》。变法维新主张,日益坚定。

  光绪十九年(1893年)二十一岁:是年秋,康有为迁学堂至府学宫仰高祠,学生来者日众,以梁启超、陈千秋为学长,白天讲学,晚上编书。冬,讲学于东莞。

  光绪二十年(1894年)二十二岁:二月,偕夫人李氏入京,住在粉坊琉璃街新会邑馆,与汪康年来往密切。是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梁忧愤时局,更努力学习算学、地理、历史等。十月,复回广东。

  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二十三岁:二月,与康有为入京会试。康有为中了进士,梁的试卷被认为是康有为之作,故未被录取。三月,梁启超即参与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并成为康的得力助手。在“公车上书”中,提出“拒签和约、迁都抗战、变法图强”三项主张,但未被清廷接受。五月,与麦孟华等人一起上书都察院,力言台湾不可割让。六月,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创办宣传变法维新思想的刊物《万国公报》,又名《中外公报》(十一月改名为《中外纪闻》),附《京报》发行。梁启超为该刊物主要撰稿人。
七月,在北京协助康有为创办“强学会”(又名译书局)。梁任书记员,并负责起草组织章程。十一月,《中外纪闻》被封建顽固派勒令停刊。十二月,北京、上海强学会先后被封建顽固派封禁,清廷将强学书局改为官书局,隶于总理衙门,专门翻译书报,梁被排斥于局外。是年,结识谭嗣同、沈曾植等人。

  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二十四岁:三月,离京抵沪,与黄遵宪、汪康年筹办《时务报》。七月,《时务报》(旬刊)创刊。梁任主笔。梁撰写了著名的《变法通义》和《西学书目表》等书,并在《时务报》上连续发表,影响巨大,人们开始以“康、梁”并称。十月,回粤省亲,曾赴澳门协助徐勤办《知新报》,年底北归。婉辞伍廷芳奏荐出使美、西、秘国参赞职。是年,结识黄遵宪、马良(相伯)、严复、容闳、章太炎(炳麟)等人。

  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二十五岁:春,南归探亲,经武昌时,拜晤张之洞。张欲罗至幕中,梁固辞返沪后,仍主编《时务报》。五月,所辑《西政丛书》三十二册出版。六月,与汪康年、麦孟华等在上海创立不缠足会。九月,与维新人士在上海集股创办大同译书局。十月,应湖南巡抚陈宝箴之聘,前往长沙担任湖南时务学堂中文总教习,宣传开民智、伸民权,被湖南守旧仕绅王先谦等诬为“离经叛道,惑世诬民”。在长沙,结识了在该校任教习的唐才常,以及高材生蔡锷、林圭等。是月,协助经元善、陈敬如等在上海创办女学堂。十二月,致函陈宝箴,劝其据湘自立。是年,与黄遵宪一起,提倡“诗界革命”。谭嗣同居南京,著《仁学》,每写成一篇,即至沪与梁商榷。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二十六岁:正月,在长沙得大病,返沪就医。二月,病愈后入京,正逢沙俄强索旅顺大连事件发生。三月初六日,与麦孟华联合两广、云、贵、山、陕、浙各省举人百余名,上书都察院,请求拒俄变法,坚决反对割让旅顺、大连湾给沙俄。三月二十二日,康有为所发起的保国会在北京成立,以“保国”、“保种”、“保教”为宗旨。梁为此亦多方奔走。四月初,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制度。四月二十三日(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的上谕,决定变法。此乃“百日维新”的开始。五月十五日,光绪皇帝召见梁启超,命呈《变法通议》,并授以六品卿衔,令办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事务。六月二十九日,译书局成立。七月初十日,光绪帝准梁启超奏,在上海设立编译学堂。七月二十三日,湖南顽固派举人曾廉指责康梁鼓吹民权自由,大逆不道,上书要求将康、梁处死。八月初六日(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再出“训政”,幽禁光绪皇帝于瀛台,“百日维新”结束。是日,梁启超往访谭嗣同,忽闻政变和查抄南海会馆的消息,梁当晚即往日本公使馆避难。八月初七日,梁在日本友人的帮助下到达天津,并乘日本军舰逃往日本。八月十三日,“戊戌六君子”谭嗣同、杨锐、刘光第、林旭、杨深秀、康广仁被杀于北京菜市口。八月十四日,清政府发布缉拿康有为、梁启超的上谕。九月初二日(10月16日),梁氏抵日本东京。九月初五日,康有为在宫崎寅藏的陪同下,从香港到达日本。是年秋,日本友人宫崎、平山周等居间调停,希望康、梁能与孙中山联合起来救中国。梁表示愿意合作,并与陈少白等多次接触与商谈。但因维新派内部意见分岐,康有为表示不愿意合作,故而合作没有成功。十月十三日,梁启超给妻子李蕙仙的信中说:“我辈出而为国效力,以大义论之,所谓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现了他的维新救国的巨大决心。十月二十二日,清政府悬赏缉拿康、梁。十一月十一日,(12月23日),梁在日本横滨创办的《清议报》(旬刊)出版。为避内地耳目,梁改取日本名字吉田晋。康有为也改称夏木森。是年冬,撰写《戊戌政变记》,并陆续在《清议报》上刊登。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二十七岁:二月初二日,唐才常由湘赴沪,参加《亚东时报》编务。不久,即和蔡锷等十几人先后东渡日本追随梁启超。二月二十三日,清政府向日本政府交涉不准康有为留居日本,加上康对门生不民主,发生几次纠纷。日本当局怕闹出乱子,便由外务省出面,赠给旅费,劝康离开日本。康于是日自横滨乘船往加拿大。
是月,自送康有为离开日本后,梁便和罗孝高往箱根读书,学习日文,并广泛涉猎日本书籍,思想为之一变。四月二十八日,梁与兴中会的杨衢云在横滨再次商谈两党联合问题,但无结果。六月十三日,康有为在加拿大域多利与华侨李福基、冯秀石等创立保皇会(又称中国维新会)。七月初一日,梁启超与旅日华侨曾卓轩、郑席儒等在东京创办高等大同学校。其后又在神户筹办同文学校,次年春成。夏秋间,梁启超与孙中山来往日益密切,对孙中山也甚为钦佩,赞成革命的倾向更为明显。十一月十七日,梁启超应美洲保皇会的邀请,拟离开日本经檀香山去美洲游历。此时,康有为得知梁启超倾向与革命派搞联合,来信勒令梁氏即赴檀香山办理保皇会事务。行前,孙中山爱重其人,就写信介绍梁启超到檀香山后去见其兄孙眉。十一月二十九日(12月31日),梁启超抵达檀香山,为自立军武装勤王运动筹款,同时到檀岛各地观光和宣传。孙眉还请梁氏为孙科启蒙。十二月初九日,梁启超致书孙中山,报导自己到达檀香山后的简况。是年,开始使用“饮冰室主人”为笔名。

[1] [2] [3] [4] [5]  下一页

TAG: 梁启超  

《梁启超生平活动大事记》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