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隆中对》的构想与客观实际的矛盾
11-01 11:55:11 | 浏览次数: 176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知识
标签:初三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试论《隆中对》的构想与客观实际的矛盾,
对这次东征,蜀汉内部争论很大,“群臣多谏”,想阻止刘备。那么提出联吴抗曹,踞有荆益的决策者诸葛亮是何态度呢?在刘备猇亭大败后,诸葛亮叹息道:“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韦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可知诸葛亮也是反对东征的。这时他可能已经认识到:从战略上考虑结好孙权,比毫无把握地去夺荆州意义更为深远。
蜀军这场乐征的胜负,早已成为历史。陆逊的一场大火,彻底毁灭了刘备再图跨有荆益的梦想。南宋陈亮是这样评论的:“备既举兵,权遣使求和而盛怒不许,是怒敌也。兵向西界,平地立营而无他奇变,是轻敌也。怒敌者危,轻敌者败,备之丧师,有自来矣。”寥寥数语,道破了刘备此战必败的主要原因。
事实上,刘备与东吴陆逊对峙的夷陵,乃荆州上流之要冲。陆逊在给吴主的上疏中特别强调了这点,他说:“夷陵要害,国之关限,虽为易得,亦复易失。失之非徒损一郡之地,荆州可忧。今日争之,当韦必谐。”清钱振蝗分析当时蜀军的有利条件是:“长江上流建瓴之势,舫船载卒不费汗马之劳。”不利条件是:“顺流而下,将逆流而反。军若不利.将不善其归也。”若单就地势上来说,蜀军是占有一定有利位置的。虽然也存在如钱振锽所说的不利因素,但作为一个带兵打仗的统帅,应该是具备变不利为有利素质的人。但刘备恰恰就是一位不善用兵不星备这种能力和素质的人。曹五评价“备不晓兵”,陆逊也说刘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因此,刘备就被东吴那位“意思深长,才堪负重,观其规虑,终可大任”的陆逊阻挡在夷陵,始终 未能再东进一步了。
对于这场战争、钱振锽尖锐地评论道:“先主有上流之势而不用,舍船就步,吾不得其说也……然则先王非致死之军,直畏死不敢进也。相持至七八月,此岂报仇雪恨之师哉?正孙子所谓縻军,非忿兵也。”不能否认,刘备兴兵之初的确是“忿兵”,不仅群臣阻谏无用,甚至连孙权遣使请和,他都盛怒不许。当时,魏国的刘晔深谙刘备的性格,事前就精辟地分析道:“蜀虽狭弱,而备之谋欲以威武自强,势必用众以示其有余。且关羽与备义为君臣,恩犹父子,羽死,不能为兴军报敌,于终始之分不足。”如此看来,刘备出兵的真实目的,一是向孙权示威,二是欲替关羽复仇。则夺回荆州,只不过是个名目罢了。我们看到:蜀国自夷陵惨败之后,再没有向东吴有过军事行动。在诸葛亮治国期间,蜀、吴两国更是联系频繁。这应是《隆中对》联吴抗曹的继续,而那跨有荆、益的构想,便随着挽亭失败而完全破灭了。
五、结束语
隆中一对,诸葛亮对时局及对今后发展 的精辟分析,无论于当时或是今日来看,都是韦人折服的。然而理想的勾划与理想的实现,往往会因事态的演变而出现差目。《隆中对》提出的时机,是在曹军南下之前,但刘表去世,刘琮投降,曹操南下,一直到关羽失去荆州,刘备败于犭虎亭等一系列变故的发生,都是《隆中对》的提出者始料未及的。或者说是面对形势发生的巨大变化,蜀国的上层未能及时地调整对策,致使犭虎亭大败,伤了蜀国的元气。历史是公正的,又是无情的,看似可行的策划,在实行过程中却又是那样艰辛,以致在付出沉重的代价之后,才不得不放弃那个诱人的目标。诸葛亮是《隆中对》的策划者,历史也基本按照其预见在发展,只是客观环境改变,再加上历史舞台上人物的行为破坏了它的发展链条,从而使其构想不能完全实现,有的破灭了。如此说来,《隆中对》仍是一定历史时期对历史理想构想的产物,它必然要受到客观现实发展的检验,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我们今人对它的构想与实际之间矛盾的一种清醒认识。
上一页 [1] [2]
TAG:
矛盾 隆中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