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白岩松与余光中的对话

白岩松与余光中的对话

11-01 11:55:11 | 浏览次数: 623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知识
标签:初三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白岩松与余光中的对话,
整理编辑       白岩松:《乡愁》走到人们眼前,走到人们脑子里和心里头已经不只20年的时间,但是据说您写的时候只用了20分钟的时间。

  余光中:对,我说我写的时候是20分钟,可是这种感觉在我的心中已经酝酿了20年了。当时是70年代初,那个时候我离开大陆已经有20多年,看不出任何迹象,还可以回到故乡去,因为那个时候还是文革的后期,当时情况看来是蛮伤心的。

  白岩松:在您心中最美的故乡或者说最美的中国是什么样的?

  余光中:那就是,因为我是南方人,然后我的妻子,母亲都是乌镇人,所以我少年时候想象的故乡就是江南,多水多桥,多藕多莲的江南,所以纯粹是一个南方的一种回忆。

  白岩松:有人说想象中的事情是最美的,得不到的事情是最珍贵的,但是从1992年开始,您可以多次的回到故乡的时候,会不会故乡已经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美和珍贵了?

  余光中:恐怕每个人都回不到童年的故乡了,比如说上海人如果去美国留学若干年再回到上海,他以前的很多记忆也改变了,所以《乡愁》有一部分是时间造成的,还不完全是空间的转移,在这种意义之下,每个人都有乡愁。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横亘在两岸之间,却又维系着两岸;这一湾浅浅的海峡横亘在余光中心头,却又维系着他对故乡的思念。1985年,余光中出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教授,这所大学特殊的地理位置让余光中感到些许安慰。

  余光中:“我们这个大学是台湾风景最好的大学,在西子湾,这个名字就很好听,面对台湾海峡,所以我觉得地理上对我是太好了。因为我每天所看到的水平线的彼端,大概就是厦门、汕头、香港这个方向。杜甫晚年有一条江峡,就是三峡,长江的峡,三峡;我晚年有一道海峡,好像比杜甫还要幸运一点,也许是天意安排可怜一个老诗人,把我摆在这么好的一个地点。”

  1992年,余光中终于跨过这湾海峡,重返阔别43年的故土。在此后十多年中,余光中20多次返回大陆,参加各种文化活动。

  2003年9月17日,余光中回到了自己的故乡──福建永春县洋上村谒祖。这一天距他上次回乡已整整七十年。

  余光中:“我也并不盼望很多,因为毕竟是七十年了。他们告诉我还有小时候一个游伴会出来认我,大概是一同捉过迷藏的,大概两个都是老头了。我这次回来一半也是为了我的父亲,他去台湾的时候大概是五十多岁,他在台湾去世九十多岁了,一直没有能再回来,他一定希望能回来,那我代他回来,将来回去,去他坟上上香的时候,我会把此行告诉他。”

  白岩松:是不是现在《乡愁》在您的心中已经解了?

  余光中:乡愁是这样的,有家归不得才有一种压力,才有一种苦闷需要倾诉,所以自从我1992年回大陆以后,就面临一个问题,如果你经常能够回去,你就不可能写这种诗了。所以我后来就写了什么,《山东甘旅》、《金陵子弟江湖客》这一些回乡的诗了,而不是怀乡的诗了。

  白岩松:其实余教授的作品用过去的话来说,著作等身是早已经超过了,但是这么多年的写作,《乡愁》这首诗却成了华人世界最有影响力的,如果按照大家下意识的判断说余光中先生最棒的作品就是《乡愁》,您认可吗?

  余光中:对,我可以接纳一个说法,就是我的诗里最受欢迎的一首,可以说已经变成我的招牌菜了,可是我要告诉读者,我的店里还有很多别的菜,不要进店里只点这道菜。我有的诗比这个长,比这个复杂,有历史或者有古典的背景,也有很多诗跟《乡愁》没有关系的,比如我也写环保,我帮肯丁国家公园写了很多环保的诗,他们还摆在环保带、马克杯上面,我就希望我不同的作品,读者都有机会来读一下。

  余光中的诗风格多变,因题材而异。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铿锵壮阔,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则细腻柔绵。

  余光中:“一个诗人主要的本领就是他有广泛的同情。所谓想象,就是广泛的同情。你能够进入山,能够进入海,能够进入月亮,于是你就能够写出东西来。”

  在台湾,人们把他的诗句印在茶杯、纪念品、文化衫上,希望给躁动的生活留出一些诗意的空间。

  余光中:“科技是忙出来的,文学是闲出来的。而这个闲不是偷懒,你要有一点闲情,才能够“举头望明月”,能够欣赏月色。如果太忙,你恐怕头都举不起来了,所以我想新诗跟我们这个时代还是非常贴切的。”

  余光中出版过的诗集中,销路最好的诗集已经再版三十多次;为什么有那么多穿着西装、吃着洋快餐成天忙忙碌碌的现代人,会在余光中的诗集前驻足停留呢?作为诗人,在诗歌不受许多人欣赏的今天,余光中究竟有什么特别呢?

  余光中自己的一句话,可能是个正确答案。他说,他的血管里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白岩松:我看过您的一句话非常有感慨,说您的血管里头有一条黄河的支流是吧,当时怎么会有这么美的文字出现在您的诗里?

  余光中:这类的句子我写过很多,因为我喜欢地理,所以对于中国的河山有很深的认同感,我在香港时代写过一首诗就叫《黄河》,四川诗人流沙河他念到《黄河》,他说奇怪,这个人也没有看见过黄河,他怎么写得出来。我说黄河就在我们的旧小说里,《七侠武义》里,《三国演义》里,这个《二十四史》翻的时候,里面都是黄河波浪的声音,长江的声音,这是我们等于一种胎记了,这是与生俱来的,不可避免的。

  白岩松:现在在平常非常忙的日子里,是否诗的灵感也经常像“上帝的奖励”一样跳出来会来找您?

  余光中:不是那么多了,因为杂事实在太多,可是有的时候,是这样的,我把诗怎么写出来的分成两类,一类诗是等来的,一类诗是追来的。所谓等来的,就是等灵感来了,自然就流露,就写出来了,像《乡愁》就是如此,没有人让我写,我忽然心有所感就写了,另外一类诗当然比较少,是追来的,就是说编辑说拜托,端午到了,中秋到了,你好歹给我一首诗。

  白岩松:是别人追来的。

  余光中:那么就要写,还有的呢,那个题材比较复杂,有历史或者文化特殊背景,那就要翻一翻参考书。像我今年端午到湖南去,那边说你先写一首诗好了,写给屈原,他们也知道我以前写过六首诗写屈原,他们都找出来了,可是这次是因为国际龙舟节,这个情况不太一样,所以我新写了一首,就叫《汨罗江神》,我把屈原封为“汨罗江之神”,这里面就有写到,我们现在龙舟竞渡来追悼你的,不但是有三湘的子弟,湖南人,九州的后人,还有呢,还有惠德曼跟雪莱的子孙,也就是说也有外国人来参加。像这个就是对方有需要,我就要来写,这当然是一大考验。可是在这种压力之下,有时候也还可以写出还过的去的诗。

  白岩松:我知道今年您去参加了一个在汨罗江是跟屈原有关的活动,屈原和李白为什么在您心目中占了这么重要的位置?

  余光中:因为我写诗,那屈原是中国最早的大诗人,李白也是盛唐的一个代表人物,所以从小他们对我的启示就非常之大,我也讲过大话,就是说要做李白杜甫的传人,在我的想象里面,我现在写诗,是参加一场接力赛,这个棒是从屈原交下来,一路李白,一路苏东坡,交到我们手里不能掉到地上,也不能跑得太慢传给后代,这是一种整体的民族感。

  白岩松:但是在大陆也好,在台湾也好,都会听到人们这样的一种忧虑,诗人都越来越少,甚至大陆会有很苛刻的语言叫“诗人死了”,诗人难道在未来汉语文化当中真的就这样消失了吗?

  余光中:我想不会,当然一个社会越开放,许多喜好就会越多元化,很多大众化就分为许多小众化,因为追求的东西精致了,分类就比较小众化,不过这个并不意味着诗会灭绝。当然现在很多诗人出一本诗集能卖到两千本就不容易了,可是台湾跟大陆,我知道至少有两档诗人他们的诗集可以一本一本,两千、五千一直出下去,还是有的。同时,你用民族的眼光来看,流行歌,它的歌词有些并不怎么高明,可是这就是大众认可的诗了,他们听着陶醉,觉得这个词就有诗意,那也是一种诗,何况在宋玉的时代,早已经有这样的说法,下里巴人和者数千,到了杨春白雪和者就少了,自古就已经有这种现象。

[1] [2]  下一页

TAG: 余光中  白岩松  

《白岩松与余光中的对话》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