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得满分网教育文章语文学习知识语文知识扩展初三语文知识白岩松与余光中的对话

白岩松与余光中的对话

11-01 11:55:11 | 浏览次数: 62318 次 | 栏目:初三语文知识
标签:初三语文知识,http://www.manfen6.com 白岩松与余光中的对话,
  维系两岸的,不光有那浅浅的海峡,还有同胞的感情,还有同种的文化。被两岸诗歌爱好者共同吟诵的,不仅有贺知章“少小离家老大回”的《回乡偶书》,也有余光中面对海峡写下的《乡愁》。

  人们评论说,《乡愁》的写作跨越了传统和现代的界限,融会了中国和西方的笔法,字里行间渗透着中文的音韵之美。1974年,《乡愁》的姊妹篇《乡愁四韵》被歌手罗大佑谱写成曲,这首用国语演唱的歌,浓浓的华韵中浸透了思乡之情。

  一首《乡愁》,深深刺痛了海峡两岸所有互相对望着的眼睛。

  白岩松:您在读专业的时候,读的也是外文系,但是您对中文的这种感情,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出来的?

  余光中:也是慢慢,外文系一路读下来,就发现英文跟中文的差异,我可以从英文学到很多东西,可以从外国的文学学到很多技巧,可是基本的那个背景、语言的那种感性,那还是中文是一种基调。我常常对学生说,比如说打一首诗,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我在美国教中国诗的时候,教的是这首,美国学生就大惑不解,就说你们这个中文“松下问童子”,是谁在问没有说,“言师采药去”,也没有说是谁在回答,“只在此山中”,是谁在山中,“云深不知处”,是谁不知处,全是无头的,没有组词的句子,你们怎么能互相了解,我说我们通过上下文自然就知道张三、李四各做各的事情。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也不必说我床前的明月,有很多东西英文觉得重要的,我们觉得不重要的,所以慢慢就悟出两种语法的不同,而且更悟出来新诗要写得简练,味道要浓,就要尽量减少西化,减少中文里面的不必要的东西,所以我自己觉得我写诗的语言是受到古典很大的影响。我一首诗写好之后,数一数,用了几个“的”字,红的黄的“的”字,要是用得少,我觉得就对了,本来中文就是如此。后来我去看《儒林外史》,几百页没有几个“的”字,它照样把一个故事讲清楚,为什么现在我要那么啰嗦?所以这个慢慢悟出来。

  白岩松:进您的屋里之后就会看到这张照片,这是台中市的读书会给您赠的,“语言的妙趣”很多人都想问您,您一直认为汉字美在哪儿?

  余光中:汉字是这样的,汉字象形的成分比较多,所以譬如你写个雨字,中间四点就好像有那个感觉,你看到笑字,好像有一个人的笑脸,哭好像有一个哭的脸,所以鲁迅可以打一个谜语,双雁归来细雨中,打一个字,是什么字呢,就是两两三三的两,因为雨是里面的四点变成双雁,两个人字,这种趣味是西方文字不可能来领略的,我们查一本中文字典,水字部的简直是汪洋一片,到木字部就是绿荫碧天,那个感觉是很不一样的。再讲听觉上,我们有平上去入好几声,像闽南有八声,粤语、广东话还有九声,现在当然国语只有四声,所以读古诗有一些方言,像闽南跟广东话还可以更逼近古文跟古诗。这种语言,我们整个中国那么多省,那么多方言,幸好有一样东西是完全统一,书同文、车同轨,同文,写下去就是一样,所以这个是很大的象形,要没有这个国文,没有这个形象,没有这个文字,那就差得太多了。

  白岩松:您过一句话,说中文系就是国防军,我该怎么更好的理解您当时说这句话的时候的状态?

  余光中:这句话是我在写一篇文章,《论翻译》这个文章里,而且论翻译这门课该怎么教,目前的中文西化的程度越来越深,想法跟写法都很受英文,很受外来的影响,所以我觉得做老师的人,中学教员,然后学界的学者、教授,跟文坛的一般作家,大家如果都仔细把中文说好,把中文写得简练,保持中文自己原来优美的生态,这样就等于在语文上有一个国防大军,不让过分的西化来扭曲我们的中文,是这样子。我不久前演讲,我就跟听众说,我说中文有基本的美学原理,比如说我们说张三、李四,为什么不说张四李三,听众就想不出来为什么,我说张三、李四就是平平仄仄,千方百计为什么不讲千计百方,就是平平仄仄。千年万代、千军万马,其实千军万马一个兵不要骑十匹马,可是没有人说千马万军,就是因为千军是平平,万马是仄仄,就是平仄调好了,悦耳铿锵,对仗非常稳,非常工整,自然就这么几千句成语就一路流传下来,天长地久,为什么不讲天久地长,最基本的原理就是音调调好了,如果这个基本的原理都不懂,乱掉的话,那当然就不成了。

  白岩松:中国这二字在您的心目中一直是什么样的概念,您会想到它的时候会想到的是什么?

  余光中:你这个问题就还是联系到乡愁,乡愁在最单纯的层面是同乡会式的乡愁,某省某县某乡,这是最单纯的,人皆有之。可是乡愁呢,如果联系到中国,那就不是某乡某镇,而是指广大的九州,所以我诗里面也讲过,“壮士登高就叫她九州,英雄落难就叫她江湖”,这一块广大的中华民族活动的空间,那这个空间如果没有背后的历史,这个空间也就空了。所以空间、时间、民族,形成一个中华文化,一个复合体。我的乡愁就是全包括在里面了。因此我心目中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是古人到现在的中国,是从边疆一直到中原的中国,包括海岛,也是各民族合在一起的一个中国。所以我的感性里面的想象,所谓中国或者中华文化是一个奇大无比的圆,圆周无处可寻,圆心无所不在,这个半径是什么,半径就是中文。我希望我能做的就是把这个半径拉得更长一点,这个圆就可以画得更大。

上一页  [1] [2] 

TAG: 余光中  白岩松  

《白岩松与余光中的对话》相关文章